也说苏轼

个人日记

 (转)作者:云水桥
        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很少能有人像苏轼那样,取得如此多的成就,不单是在文学上,也不单是在政绩上,单是他超逸的精神,就令多少后人神往。学高身正而言行洒脱的他,至今为世人津津乐道。与其说他留给了后世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财富,不如说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为妥当。做人他是个好人,做官他是个清官,作学问他更是冠绝古今,有谁能像他那样,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皆精呢!

 苏轼的言行,无论正史或是在闾巷,都有很多。尤其是民间传说,更是五彩缤纷,且多是一些幽默风趣的逸事,听者和说者都很轻松淡然,以至于使人认为,苏轼一生就应当那样轻松快活,世上所有的苦难和不幸于他根本沾不上边儿,他仿佛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快乐神仙。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宁愿这样认为。

 其实,事实恰好相反。不用去翻所谓的正史,有兴趣的话,只要看一看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就大略能窥见苏轼一生中所遭受苦难的一斑。

 当然,每个人,古今中外、历朝历代的人,即便他享有祖上的荫护和荣光,或者他有如鱼得水般的处世道术,也不可能没有逆水的时候,至少他本人间或也会这样认为。

 而这些并不关键。假如将历史比作滚滚东逝的长江水,我们每个人则无异于淹没于其中的大大小小的石头。那么,随着或急或缓的浪奔,激起点点浪花便是不可避免的了,对于每一单块石头而言,所不同的只是水花的大小而已。而如果将生活比做漫拂的清风,我们不都渴望如沐春风吗,那么,只要你感觉到了风,其实你已经对生活形成了阻力,或者说,生活正在阻逆你,只不过每个个体感觉到风的强弱不同罢了。

 既然阻逆不可避免,那么重要的就是对待阻逆的精神了。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精神去穿越阻逆呢?萎靡、逃避、直面,抑或是泰然处之?我想,实在不应当将其简单化,因为任何一种方式都可能不妥。我是没有发言权的,且看一下苏轼的对策吧。

 苏轼一生多舛,屡次遭贬,甚至连最后的大去也是在谪归的途中,其中最为人熟悉的当属“乌台诗案”了。苏轼遭到舒亶、李定、王珪等文化群小的围攻和诬陷,几乎丧命,后经营救,被贬黄州。在黄州,苏轼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省,同时,艰苦的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耕作,这些又使他有机会接触到普通百姓,因此得以体会到生命和生活的原始意味。所有这些,最终促其归于淡泊和宁静,从而实现了苏轼生命意义上的真正成熟。

 这种成熟,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给了精辟的阐释:“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涮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

 中国历史上(不单是文学史上,古代各学科大体是合一的)绝不缺乏伟人,伟人也绝不缺乏苦难,为什么偏偏苏轼魅力独具呢?老实说,我被这个问题困扰了不知多少年,曾经自认为已经获得的答案,随着岁月的流失和阅历的增加又逐一被否定。直到已近而立之年,才恍惚觉得有些明白。而惟其如此,反倒更加惶恐起来,复杂的心绪正如初夜掀开处子盖头的那一瞬。

 年少时,曾经梦想着要写一篇关于苏轼的大文。真等大了以后,竟然连只言片语也不敢落笔。直到现在,才猛然悟道,苏轼本身何尝不是一篇千古奇文!只是这篇鸿文非苏轼而不能做出,我等能有片刻欣赏、惊叹的灵机和兴会,已经是上天的垂青与恩赐。

 比较历史上的诸多名士和伟人,和很多同道一样,我还是更喜欢苏轼。这并单单是因为接触他较早以及他的事迹很有趣,也不仅仅是拜读过他的一些诗文和一些他的历史,更重要的是,我真的非常欣赏他的性格和他独特的精神特质。

 不妨比较一下几位伟人,这样也许能距离苏轼更近一些。苏轼最为人所知的身份是文人,那么,我们就从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里请来几位以文而名的人,来相一相。

 屈原做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文章家,一篇《离骚》首开文薮。但由于其过于幽愤而投江,以至于这世上《离骚》虽存而斯人不在。斯人不在,后人悲曰:“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江上吟》)屈原太沉重,其人足敬,而其投水之举实不足法。

 大汉的贾谊,才华横溢,纵论天下,然多自伤,终不能自拔。此君一去,虽留《过秦》,终无《过汉》。

 盛唐的李杜,文章虽“光芒万丈长”,但李白终归过于飘逸,自顾“仰天大笑出门去”,使后人只能望其项背而无法步其后尘。而杜甫又偏于沉郁,太过悲沉以至哀叹,于是后人因其缺失一丝旷达而多选择景仰。

 而弱宋之陆游,才学盖世却始终不得志,直至僵卧孤村“尚思为国戍轮台”,其爱国之情着实让人感动。但作为普通人,如果过于苛求他们必须执着和脸谱化,且只能这样终其一生的话,恐怕多数人更愿意憧憬得意和轻松。

 其余大抵如此,元明以降,不复论。

 而苏轼则不同,他留给我们的是,一个立体而非平面、多元而非单一、厚重而非单薄的生动活体。林语堂在《苏东坡传》序言中写道:“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迦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而这一切也并不足以全面概括苏轼,其实,苏轼更是一坛好酒,一篇华章,一种精神。

 文学史上向有“文气”和“风骨”之说。具有了文气,譬如苏轼,行文即如万斛源泉,“随物赋形”,汩汩而出。而具有了风骨,则慷慨激昂,忧时伤世,譬如三曹与建安七子。推而广之,由文及人,所谓文气和风骨便成为人之所以为人的脊梁了。如文气,在天为日月,在地为江河;而风骨,则入体成矍铄,入神成精索。苏轼无论为文还是为人皆已超逾此标准,且做到最好,“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罕有出于其右者。

 当然,这种修为并不是凭空得来的,至少要历经千山万水、千山万壑。毋庸讳言,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阻滞自己脚步的难以逾越的岩壁,也许并逊于苏轼,也许不及。单就苏轼论,他实在应当算个幸运儿,且不说他遇到了文坛领袖和政坛权臣欧阳修并得其奖掖,就连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在中国古代的皇帝中,宋神宗绝对是不算坏的,在他内心并没有迫害苏东坡的任何企图”(余秋雨《苏东坡突围》)。但设想一下,如果情况相反呢?屈原赶上了楚怀王,于是只好去投江。当然也可能遇到汉武帝,那又怎么样?他“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只能去当长沙傅。即便生逢大唐,皇帝连鬼神也不问,李杜又复何如?至于弱宋之于放翁,还是不费笔墨的好。

 苏轼的幸运之处还在于他幸遇了杭州,于是杭州就成了苏轼的杭州,苏轼也成了杭州的苏轼。那些德政至今犹在,那些词赋仍在流传,还有那些陌头里巷的逸事儿……

 正如我们所熟悉的,苏轼一生中最为得意时是在杭州,最为失意时是在黄州,其中故事不必赘述。而有趣的是,我们也可以用“杭州时得意,黄州时得道”这句话来评价苏轼的一生。也就是说,苏轼正是在杭州才真正体会到人生的况味,也正是从黄州,苏轼才真正渐悟出人生的大道来。

 得意之处无须赘言,且说失意时的苏轼。黄州之前,苏轼曾写下“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和子由渑池怀旧》)的名句。但此时的苏轼仍然只是“原苏轼”,而不是“真苏轼”。只有到了黄州,写出“赤壁三咏”以后的苏轼,才算真正得到涅磐。当他再游庐山,写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夜归临皋》)、“一蓑烟雨任平生”和“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些不朽之作后,那时的苏轼才终于升华为“真苏轼”了。

 古枫先生曾用如椽之笔,在其大作《江上有好酒》中,对苏轼在黄州一段儿有精彩描绘。古枫先生之所以把目光投向黄州,不光是那里有异于别处的黄花和赤壁,更是因为黄州有好酒,黄州有大江,黄州有真苏轼!

《江上有好酒》字字珠玑,读来让人击节。斯时,我的目光竟有些迷离了。但我并没有为诗人流泪,而是寻来一坛好酒,在那《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的华光中一饮而尽。只可惜,我没在大江之上,头上也没有那轮金黄的圆月,更没有一只玄裳缟衣嘎嘎长鸣的孤鹤,但我却分明于琥珀般的酒光中,看见了苏轼。他正醉得一塌糊涂。而斯人此刻的糊涂,却是在求糊涂、是真糊涂,是大糊涂!

 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苏轼的幸福正源于其不幸,而苏轼的不幸终致其于幸福之中。一位禅师曾经说过,入世而跌破头皮的人更容易修成正果。我想,苏轼恰好暗合此理。虽然,苏轼也笃信佛教,但这反倒不成为其修成“正果”的主导因素,佛教的淡定和空寂只是给了他一个思索和省悟的心理环境,而他在黄州的经历和省悟,才成为其最终涅磐的熊熊烈焰。

 往往是这样,人们一旦遇到所谓挫折,便会萌生去做餐菊衣霞的隐士的梦想,桃花源常常是一个理想所在。不过还有更好的,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里就有勾勒:“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荫,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此种意境端的是好,只不过对大多数人来讲,这将永远是一个极致梦幻。不过,真要赶上我们路上走累了,而停下来翘首望一望那里的梅,倒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但真要是解渴,那就行不得了。

 而苏轼,却是另外一付作为。无论其处于生命的何种境地,杭州抑或黄州,都不能阻止他做出一番让人惊叹的成就,厄运的鬼魅终究奈何他不得。苏轼从来就不曾盼望远离尘世去做隐士,即使在他生命即将消散的最后一刻,他也本质上不相信虚空,尽管此前他一直在礼佛。

 那些面临困境的人做不成隐士,便转而怀念起苏轼来。其实,无需怀念,苏轼并没有远去,他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那么近,只要稍一用心便能嗅到他的气息。他时时以他旷达的精神向我们阐释,什么才是生命意义上的真正成熟。

 朋友,如果你用心朗诵“赤壁三吟”,相信你一定会体味到,成熟不是逃避,而是向上;成熟不是狂热,而是温情;成熟不是尤怨,而是旷达;成熟与岁月无关,更无涉势位。正如地上的路,不过是起点与终点之间的联线和前行的印迹,无所谓曲直和远近;又宛若一条清澈潺淌的小河,自在而平静,如此而已。
 

图片 



文章评论

天天开心·

苏轼,展现南方男人美德的精华。他的故事,他的传奇,在我地(眉山,苏轼故居)千古流传。关于他的历史古迹,引来无数旅游者瞻仰。有机会到眉山,体验三苏文化的底蕴。热烈欢迎!

海shell

[em]e160[/em] [em]e160[/em] 虽不能日日相见~ 但愿亲平安,与你共赏月。[em]e7150[/em] [em]e176[/em]

信义

诗书画大家,[em]e179[/em]

九万里风鹏

“成熟不少逃避,而是向上;成熟不是狂热,而是温情;成熟不是忧怨,而是旷达;成熟与岁月无关,更无涉势位”[em]e179[/em] 值得体会。[em]e100[/em]

侯英杰

苏轼真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我也喜欢苏轼!

秋天

[em]e142[/em] 转过去慢慢品味。欣赏了;祝冬日快乐。[em]e192[/em] [em]e176[/em]

财五

[em]e179[/em] 好文章,苏轼,千古流芳。

秋思

喜欢苏轼的诗词,好文章,学习了。[em]e183[/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