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水文化)老常州-------梦里的水乡

个人日记

  作者:季全保,字禾子,号曲全,逊雪斋主。江苏常州人,职业书画家,专攻江南老房子绘画。曾深造于中国画研究院、中国书法研修班。现为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会员,江南国画院副院长、副研究员,常州市民俗研究会副会长,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特聘教授。出版有《岁月留痕》老房子画集,合著《常州方言》、《武进老桥》等,并有《寻访老常州》、《延陵百业》、《老常州市井风俗》等。...... 

             最近,冒酷暑在为常州方志馆绘制了一幅旧时常州水文化的“白云溪边胜景图”,看到了旧时,常州人的生活是离不开水的,这些老常州的水景,就是梦里的水乡,常常在脑海中浮现。

古城常州的街巷都是依河傍水而筑。所以,两条围绕城中的前后河就是城市的命脉了,老百姓的生活也紧紧依托市河的走向而各具特色,常州人的生活也与水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这些水文化孕育了故乡的人们。纵观一下常州的地名,不难发现带有桥、河、港、潭、塘、浜、滩、湾、池、沿、渡、溪、岸、沟、圩、坝、堰、埠等名字的就有近百处。小桥,流水,人家,河滩就是常州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河岸上架设着一座座造型别致多样的桥梁,这些桥梁日复一日地连接起河面道路两岸,保持了古城的交通,方便了行人。桥下,那潺潺的流水,不分昼夜不知疲倦地静静穿过清晨喧闹与傍晚寂静的江南古城。河道的两岸,人家尽枕河,人们依傍着运河的流水,过着恬谈的安宁生活。

古人对常州的临水生活,为我们留下了昔日风貌的生活记述:临风纵棹独夷犹,两岸垂柳拂画楼,平底船行如屋里,常州景物似苏州(清·沈叔埏《毗陵》),可见当初古城人声喧夕岸,舟子报河桥的情景。他们也是从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诗中道出了诗人黄景仁的孤独和敏感。特别是本邑诗人们还能从繁华热闹的背后看到常州人的市井生活。诗人赵翼的萧鼓喧河市,烟花映水楼。故乡随分好,老矣复何求,可见当时的人们和官宦士大夫的不同生活情景。

古代诗人对常州古城的吟诵仅为过耳,我所看到的常州人的临水生活是真实的写照,像这种真正意义上的临水生活从远古开始,到上世纪的1970年代末才结束了,远远胜过旅游胜地的周庄,再也见不到小桥流水人家的影子了。我的童年、青年是在临河而居、水巷小桥、巷弄码头中度过的。我就居住在殷家桥附近,众所周知,从通江桥到殷家桥是一个水岛,环绕它们的四周都市水系,吃水要到殷家桥的河滩岸边挑(扛)水,夏天洗冷浴(游泳)要到殷家桥北塘河边上去吊船到洋桥头,再顺水漂回来,洗衣服要到孟家村、牛巷场的河边上。因此,对临水生活真是太有感触了,不但夏天洗冷浴,到冬秋季节还可以在热水河里洗热浴(这是武进电灯厂发电过后的冷却水变热后放到河中的)。

 河埠,不但停船,也是取水、洗涤的场所。小时候,在这里妇女们淘米洗菜洗衣服都要到河边码头,而且是上游在淘米,下游在倒马桶。虽说不文明、不卫生,但无伤大雅,祖祖辈辈都这样过来的。因为那时河里的水是流动的活水,河里的水清澈透明,大家信奉流水不腐的道理。我去河边上洗碗,有时碗中的饭米糁总能引来河里的鳑鲏头(窜条鱼)来啄米粒,好像和你在玩游戏水。每到夏天,我们也总会去河边摸些鱼虾、田螺或蛤蜊,或者几个小朋友在河边削削水片,既好玩又好吃,十分畅意。那时的临水生活是自然形成的,人离不开水,水也离不开人,真是天人合一,这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是水文化的最好写照。

 图片


     
为什么说我们常州古城会是家家尽枕河”的梦里水乡呢?其实枕河有两种,一种房子造在河边,开窗见河,临水搁板,河埠码头,都与水紧紧相连,一半在水中,一半在岸上或家中。夜晚寂静,水拍打驳岸的声音,伴着窗外的月光,和优雅的橹声,就是最好的催眠曲。整个一条河边的人家都沐浴在这水气氤氲的生活空间里。最有特色的就是临河建筑中将屋基伸到河里,半是水阁,前门是街,后门是河,码头水阁在家中,既可上下货物,又可洗涤、取水独家之用。水阁上为阳台,伸出半截檐子,平时挑起竹竿可以晾晒衣被,独揽河景。这种江南民居的生活空间,构成了一道别致的老常州临河建筑风景线。

   另一种枕河就是码头与河埠。在没有自来水的年代,人们都习惯性用河水,而且河埠码头是一个市井文化的小社会。从棒槌声声中,可以听出百姓的呻吟痛痒,而且这里是传递信息、交流邻里感情的一条重要渠道。张家小姐出嫁了,刘家大爷做寿咧,周家又添丁了,李家王家吃点嗲,在这里全部了如指掌。顺着流水,家家相连的河埠,大家在这里张家长李家短,也许日深年久,邻里情深。水流才有清澄,清澄才有共同,共同才有亲情,但有了自来水,却取代了河埠码头的欢声笑语。我们只能怀念昔日的清流和笑声。

  现代人对棒槌声声已经很淡漠了,只能想象诗歌里的捣衣声和棒槌声声的通解。棒槌擦板是旧时妇女洗衣浣衣的二大工具,也是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旧时洗衣服没有肥皂粉,很少用肥皂,都用皂荚,所以洗了一定要用木制棒槌,在河埠青石板上将皂液拍打出来。棒槌,我们称之为棒头,大概1尺半长,前端扁厚,有棱面,后为柄捏在手里,槌打衣服时手感舒服,要想将衣服洗干净,只能靠反复捶捣、搓揉。总之,过去女人们洗衣是力学性质的努力,而非化学的把戏。为此,多少棒槌声声中流露出了妇女们浣衣的辛勤。这种枕河的生活每天都要演绎,从早到晚,淘米洗菜,浣衣也会给她们带来嬉闹和喜悦。旧时江南民间的许多故事,总是在河埠码头上编出来传出去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关于家乡枕河之说是非常有诗意的。枕河是一种美妙的诗意的说法了,其实并非为枕,是房子的根长在河里的,我就特别爱看长在水中的墙角,好像莲一般,只不过伸出水面的不是花,而是房子罢了。这样的意境使人羡慕,心仪,这是水文化的结晶。经常看到那些乡亲伏在临水的窗口,叼一支烟沉思默想,或者,看那一缕烟雾缓缓飘向绿滢滢的河床,我想他们会少一点世俗,多一点情怀的。常州的枕河之境无比之多,到处都能触目可见。白云古渡、前后北岸、水门月色、豆市河、米市河、罗武坝、青果巷⋯⋯临河、依竹、通桥,人们选择的老岸另有韵致。水粼粼,风轻轻,绿油油,人们眼中的老岸深沉而不萧瑟,有水则灵,水上岸上的房子清气氤氲,恬淡而又迷蒙。水会让现实里年轻的房子变老,又会使记忆里的老房子变得年轻;水会让岸上的人们安睡,更会使其多梦,水更能孕育出文化,使人联想。所谓梦里水乡,抑或就是水乡梦里吧。

乡关何处?这本无需问。岁月,流逝在梦里的水乡,还是水乡的梦里都一样。古城常州人就生活在这种水乡的梦里,有这些梦产生出水的文化来。

 


图片



文章评论

京华烟云

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些古香古色的感觉[em]e113[/em][em]e179[/em]

京华烟云

在配上梦里水乡的音乐一定更美[em]e113[/em][em]e163[/em]

青梅

地杰人灵!随着友的文笔走进常州,观常州的桥,听常州的水,忆童年的常州!

相逢如萍

@{uin:2242075240,nick:依旧} 下午好[em]e160[/em]

相逢如萍

@{uin:529354973,nick:十六画生} [em]e160[/em]谢谢!

阳光*薇薇安

只要缘相知,心相惜,彼此拥有一份美好,彼此关照,这份相知,相助,相契,就是人间最温暖,最惬意,最畅快,最美好的意境,就是人间最真挚的感动![em]e163[/em]

天天开心·

家乡美,润育着一代又一代的风华人们。祝萍水在这美好的环境中,安好!

欣雅

常州,美丽的地方![em]e163[/em][em]e178[/em]

相逢如萍

@{uin:736541179,nick:承启书画,who:1}[em]e160[/em][em]e160[/em]

胡荣华

来看望好友,祝你周末愉快! [em]e100[/em] [em]e160[/em] [em]e163[/em]

相逢如萍

@{uin:1799081380,nick:溪【拒群】,who:1}溪,早安!

秋天

[em]e142[/em] 江南水乡、人间乐园;欣赏精彩;祝天天都有好心情。[em]e176[/em] [em]e160[/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