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困境是互联网的错?

个人日记

我感觉到一个不大好的现象,很多企业把2014年的困境归结到“转型”上,而转型是什么,多半是谈不出个所以然。能抓住的,最鲜明的观点就是“互联网”经济,很多能谈出具体观点的人都在谈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冲突。人们普遍认为是互联网打击了实体经济,而没有意识到中国正在经历经济危机的前夜。当然,人们普遍对未来充满乐观,尤其是中国已经历了30年的增长惯性。在寸步难行的传统行业里,遥望闪闪发光的互联网,的确也无可厚非。

我印象里,中国富豪排行榜曾经是卖饲料的,卖单晶硅的,卖房子的,现在变成了互联网的。雷军说你要站在风口上,猪也能吹飞的。小米成立只有4年,现在传说估值400亿美元,这种奇迹就连阿里也不敢想。但我们冷静的看,小米的成功得益于这个技术廉价复制的时代,代工可以找富士康、系统可以装安卓、显示屏可以用夏普、处理器买高通。实际上很多中国企业都是这么干的。那么小米的确赢在了互联网,垂直的销售网络剥去了链条上的利益分割。阿里的B2B远没有B2C出名,早年听贸易商抱怨阿里巴巴让询价变得的非常容易,结果是价格透明,竞争残酷。这些观点也发酵成了互联网威胁论,直到今天败局无可挽回后,演变成了互联网转型论。互联网的销售模式是奇特的,因为它扁平,没有河床。很多时候,消费者会有我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的幻觉。但很久前的一天,我突然发现,自己之所以天天都喝康师傅红茶,并不是因为我喜欢,而是大街小巷里触手能及的地方卖的都是康师傅,这就叫渠道。

那么,互联网改变了这一切吗?虽然理论上是垂直了,但碍于酒好,巷子依然深的问题。实际上是互联网企业用竞价排名消灭了渠道商。开过淘宝店的人都知道,要是你不打广告,你基本不可能获得流量,也就淡不上形成销售。而百度等搜索引擎的盈利模式就是竞价排名。某种意义上说,淘宝也是一个渠道商,你的产品可以在淘宝上卖,可以在京东上卖,可以在当当上卖。只不过这些互联网渠道商具有更明显的垄断特征。要想在淘宝上卖得好,就要舍得打广告,这几乎是百用百灵,将来也不用在央视上打广告了,没有意义。直接在淘宝上打,看到广告,点击进入直接形成购买力。看上去,是不是感觉跟传统行业没有多大区别?是的,本质上的确没有多大区别,只不过是虚拟化了,把由一个个人组成的渠道商给节约掉了。如果传统方式里,某些产品还有地域性特征和地域保护的话,在网上卖就不得不面临直接的全国性,甚至是全球性竞争,这种竞争的结果也是会产生垄断特征,我们称之为竞争性垄断。比如我爱吃牛肉制品,以前我买不到郑新初鲜烤牛肉,我会买灯影牛肉之类的来代替,但在网上,我可以直接买到郑新初,也就没灯影牛肉什么事了。

上面简单介绍了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改变,那它真的对传统行业进行了致命打击?

实际上,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伴随技术革命。正是因为技术革命节约了大量劳动力,才致使失业,而失业是经济危机的肇因。经济学只研究两件事,就业与消费。上面一段充分说明互联网经济消灭了众多分销商和销售终端,这批人会失业,失业会导致消费恶化。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互联网的确冲击了传统行业,但悲剧的是,转型容易,却毫无意义。开篇名义,正如头一段说的,大家普遍认为转型是出路,却没有意识到这是经济危机的前夜。等于说,把传统行业搬到互联网上,就像小米的廉价技术复制,本身没有多少门槛,极其容易做到。你可以学三只松鼠用漫画般的下贱用语做萌系营销,也可以把传统媒体上投放的广告转到淘宝,然后抛弃你的经销商。但这些都敌不过技术进步和宏观政策多年错误所积累的即将到来的经济大爆破,以至于转型不转型都是打不开的死疙瘩。不要以为那些现在耀眼的借用互联网发财的企业成功了,这其实是个伪命题。在投资领域有个护城河理论,实际上这些企业是没有护城河的,他们会面临敞开的,犹如洪水一般涌来的竞争,虽然结果是狭路相逢勇者胜,会形成竞争性垄断,但代价也是残酷的,而对于整个大环境来说,多数企业只能是陪练。现在成功了的,只不过是比别人更早发现了新大陆,而现在才想转型的,就像“安全出口博弈”一样,当所有人都想到从安全出口逃生的时候,安全出口已经不再是安全的。如果是这样,我宁愿以逸待劳,不凑热闹。

后记:为什么观感是互联网在国外没有国内热闹?亚马逊和ebay也做不过阿里巴巴?因为再贫穷的人也克制不住他们的消费欲望,中国大量房奴的存在已经透支了中国未来10年的消费潜力,且不论中国财富分配的不均衡问题。在没有更多可支配收入的前提下,选择被喻为“假货一条街”的淘宝进行消费是最佳解决办法。而这需要牺牲你对商品的触摸和质感体验,但两害相权取其轻,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如果可以,我不会选择在淘宝上买衣服,鞋子。试穿感受,交际割裂,邮寄等待,都是在消费力不足的情况下人们被迫牺牲的体验需求。而这些,在美国却不那么明显,这也是阿里巴巴成长的中国式土壤。


伯伦雷泽/文  2014年10月29日

文章评论

张圳Vivian

是有道理,可不可再相反命题看就更清楚取向了?

Evil Wang

在中国这个广袤且尚未深耕的市场 国民消费意识尚未成熟 商业成功的第一因素不太可能是技术 渠道为王、加速渗透仍然将是中近期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