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读书吧!
个人日记
近日,一名印度工程师写了《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他说,或许不应过分苛责。但我只是忧虑,如果就此疏远了灵魂,未来的中国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
文如下:我在从飞往上海的飞机上。正是长途飞行中的睡眠时间,机舱已熄灯,我吃惊地发现,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这一幕情景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里。其实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时,我就注意到,德国乘客大部分是在安静地阅读或工作。中国乘客大部分人要么在穿梭购物,要么在大声谈笑和比较价格。现在的中国人似乎有些不耐烦坐下来安静地读一本书。一次我和一位法国朋友一起在虹桥火车站候车,这位第一次来中国的朋友突然问我:"为什么中国人都在打电话或玩手机,没有人看书?"
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在中国各地中小城镇最繁荣的娱乐业就算麻将馆和网吧了,一个万多人的小镇,有几十个麻将馆五六家网吧是常事。中老年人参与到麻将,青年人上网,少年儿童看电视。不管是在网吧,还是在大学的电脑室,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都在玩游戏,少部分在聊天。在网上和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读书的学生少之又少。再看看各部门领导,一天忙于应付各种检查、应酬、饭局。读书已经变成了学者的专利,也许很多学者也不看书了。中国人不爱读书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民文化素质偏低;二是从小没有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三是应试教育,让孩子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读课外书;四是好书越来越少。
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著有《低智商社会》一书,他在书中说: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国家",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个国家的人最爱读书,一个是以色列,另一个是匈牙利。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当孩子稍稍懂事时,几乎每一个母亲都会严肃地告诉他:书里藏着的是智慧,这要比钱或钻石贵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犹太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文盲的民族,就连乞丐也是离不开书的。在犹太人眼里,爱好读书看报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人所具有的一种美德。这里说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在"安息日",所有的犹太人都要停止所有商业和娱乐活动,商店、饭店、娱乐等场所都得关门停业,公共汽车要停运,就连航空公司的班机都要停飞,人们只能待在家中"安息"祈祷。但有一件事是特许的,那就是全国所有的书店都可以开门营业。而这一天光顾书店的人也最多,大家都在这里静悄悄地读书。另一个国家匈牙利,它的国土面积和人口都不足中国的百分之一,但却拥有近两万家图书馆,平均每500人就有一座图书馆,而我国平均45.9万人才拥有一所图书馆。匈牙利也是世界上读书风气最浓的国家,常年读书的人数达500万以上,占人口的1/4还多。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一个崇尚读书学习的国家,当然会得到丰厚的回报。以色列人口稀少,但人才济济。建国虽短,但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8个。以色列环境恶劣,国土大部分是沙漠,而以色列却把自己的国土变成了绿洲,生产的粮食不但自己吃不完,还源源不断地出口到其他国家。而匈牙利,诺贝尔奖得主就有14位,涉及物理、化学、医学、经济、文学、和平等众多领域,若按人口比例计算,匈牙利是当之无愧的"诺奖大国"。他们的发明也非常多,可谓数不胜数,有小物件,也有尖端产品。一个区区小国,因爱读书而获得智慧和力量,靠着智慧和力量,将自己变成了让人不得不服的"大国"。
(以上文字摘自网络,记不得是谁的空间了)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个国家的人最爱读书,一个是以色列,另一个是匈牙利。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当孩子稍稍懂事时,几乎每一个母亲都会严肃地告诉他:书里藏着的是智慧,这要比钱或钻石贵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犹太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文盲的民族,就连乞丐也是离不开书的。在犹太人眼里,爱好读书看报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人所具有的一种美德。这里说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在"安息日",所有的犹太人都要停止所有商业和娱乐活动,商店、饭店、娱乐等场所都得关门停业,公共汽车要停运,就连航空公司的班机都要停飞,人们只能待在家中"安息"祈祷。但有一件事是特许的,那就是全国所有的书店都可以开门营业。而这一天光顾书店的人也最多,大家都在这里静悄悄地读书。另一个国家匈牙利,它的国土面积和人口都不足中国的百分之一,但却拥有近两万家图书馆,平均每500人就有一座图书馆,而我国平均45.9万人才拥有一所图书馆。匈牙利也是世界上读书风气最浓的国家,常年读书的人数达500万以上,占人口的1/4还多。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一个崇尚读书学习的国家,当然会得到丰厚的回报。以色列人口稀少,但人才济济。建国虽短,但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8个。以色列环境恶劣,国土大部分是沙漠,而以色列却把自己的国土变成了绿洲,生产的粮食不但自己吃不完,还源源不断地出口到其他国家。而匈牙利,诺贝尔奖得主就有14位,涉及物理、化学、医学、经济、文学、和平等众多领域,若按人口比例计算,匈牙利是当之无愧的"诺奖大国"。他们的发明也非常多,可谓数不胜数,有小物件,也有尖端产品。一个区区小国,因爱读书而获得智慧和力量,靠着智慧和力量,将自己变成了让人不得不服的"大国"。
(以上文字摘自网络,记不得是谁的空间了)
首先要感谢上面的那个印度人和日本人,他们对我们的批评是严肃而中肯的。只是,有多少国人对此深以为然呢?
书籍不仅记载着社会的历史发展历程,同时记录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等精英的智慧。随着时间的推移,物质文化会逐渐消逝,而精神财富则会以书籍的形式保留下来。尽管现代科技使得这种保留有了录音、录像等形式,但书籍仍为最主要、最丰富、最完整的形式。
一个人的一生的亲身经历十分有限,大多数知识的获取要通过读书。读书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在静寂的时光里能有一本好书相伴,是人生不可多得的享受。在书中,你可以与远古的大师对话,可以徜徉在前人丰富的阅历中,可以见识曾经的惊心动魄、欣赏消逝了的色彩斑斓,可以追踏模糊了的长城古道、凭吊苍凉的断壁残垣,可以悟彻哲人的智慧、领略英雄的风采···
书籍是一把把刻刀,它能将人的灵魂雕琢成几近完美的碧玉;书籍是温润的春风,它能使荒漠的心灵变为绿洲;书籍是晶莹的甘露,它的润泽能使片片心田郁郁葱葱;书籍是黎明的曙光,它照耀着前方辽远的愿景和希冀···
中国人的读书史跌宕而怪异。古汉语是与百姓日常语言交流不同的符号系统,以至于今天还要将其作为“外语”专门学习才能阅读古籍。古时候的“上智”把玩着这套生涩的文字系统自鸣得意,“下愚”则望着读诵公文的官员犹如鸭子听雷。古代的文人自幼从“之乎者也”起始,到了“学富五车”的耄耋之年满肚子也只是经书国粹,在自然科学方面几近文盲。线装书使得陈腐的观念香火不断,“黄金书、颜如玉”凸显着读书的功利性,读书的过程自然艰辛乏味,以至于需要以“头悬梁,锥刺股”的手段加以坚持。
终于熬到了普及白话文扫盲的时代,而这时的“数理化”却作为了“走遍天下”的刨食手段,文科的书籍则都涂上了“红色”。我们还是被禁锢在封闭系统当中,几乎与现代文明绝缘,读书受教育是为了被打造成完成某项事业的工具。
今天,我国有两亿六千万学生在校读书,他们读的是什么书呢?他们毕业后成为了怎么样的人才呢?现状是,他们既造不出性能优良的航空发动机,也生产不出质地优良的汽车,既谱不出发自灵魂的乐章,也写不出世界级的作品。他们不喜欢读书,他们没有办法才去读书,读书对他们来说是负担,是磨难,是苦役。
在我读小学的时候读到过一本前苏联翻译过来的科普读物《我们要飞行》,里面的流体力学原理使我懂得了飞机为什么能飞,懂得了汽车为什么要加装尾翼。而今天的小学生算术作业题都是什么一个池子,粗细不同的7条管子进水8条管子出水,问一个小时后池子里还有多少水,世界上哪有这么一个池子呢?
霍金是现在还在世的伟大的天文物理学家,他的《时间简史》发行数量仅次于《圣经》,据统计全世界每70个人中就有一个读过《时间简史》。这个统计数据一定将庞大的中国人口算在了里面,但我怀疑中国7000个人当中是否有一个人读过。去掉中国的人口基数,西方世界大多数识字的人都读过霍金的这本书。《时间简史》不是一部学术著作,里面看不到一个数学公式。读这本书你会试图理解这浩瀚宇宙的产生和存在,会认真思考人类自身存在的缘由和意义,会深刻参悟神灵的存在形式和对人的灵魂的启示,会清楚认识生命历程中的偶然和必然。
每到一个城市,我都要去书店看看。中国大多数城市(特别是二三线城市)的书店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书籍,往往是中小学生的考试辅导材料占据了大半以上的位置。古今中外那么多睿智的学者的作品为什么不见踪影?现代世界前沿的哲学,社会科学,科普读物为什么一本都没有?市场由商品决定,商品由消费者决定,中国书店的现状说明中国的民众几乎不读书。一位学者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阅读能植根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未来。读书不仅仅影响到个人,还影响到整个民族,整个社会。要知道: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朝九晚五奔波生计,我们买房买车奔向小康,我们及时行乐追逐奢靡。我们就是不读书,不思考,实在无聊了就去做梦;我们不反省,不觉悟,忿忿不平时就去骂街。
不读书也能活着,但不能进入生活;不读书也能生孩子,猪和老鼠都生孩子;不读书也可以衣着华丽,但包裹的躯体没有生命的温度;不读书也有新陈代谢,只是一路留下的都是垃圾。
你读书吧!
终于熬到了普及白话文扫盲的时代,而这时的“数理化”却作为了“走遍天下”的刨食手段,文科的书籍则都涂上了“红色”。我们还是被禁锢在封闭系统当中,几乎与现代文明绝缘,读书受教育是为了被打造成完成某项事业的工具。
今天,我国有两亿六千万学生在校读书,他们读的是什么书呢?他们毕业后成为了怎么样的人才呢?现状是,他们既造不出性能优良的航空发动机,也生产不出质地优良的汽车,既谱不出发自灵魂的乐章,也写不出世界级的作品。他们不喜欢读书,他们没有办法才去读书,读书对他们来说是负担,是磨难,是苦役。
在我读小学的时候读到过一本前苏联翻译过来的科普读物《我们要飞行》,里面的流体力学原理使我懂得了飞机为什么能飞,懂得了汽车为什么要加装尾翼。而今天的小学生算术作业题都是什么一个池子,粗细不同的7条管子进水8条管子出水,问一个小时后池子里还有多少水,世界上哪有这么一个池子呢?
霍金是现在还在世的伟大的天文物理学家,他的《时间简史》发行数量仅次于《圣经》,据统计全世界每70个人中就有一个读过《时间简史》。这个统计数据一定将庞大的中国人口算在了里面,但我怀疑中国7000个人当中是否有一个人读过。去掉中国的人口基数,西方世界大多数识字的人都读过霍金的这本书。《时间简史》不是一部学术著作,里面看不到一个数学公式。读这本书你会试图理解这浩瀚宇宙的产生和存在,会认真思考人类自身存在的缘由和意义,会深刻参悟神灵的存在形式和对人的灵魂的启示,会清楚认识生命历程中的偶然和必然。
每到一个城市,我都要去书店看看。中国大多数城市(特别是二三线城市)的书店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书籍,往往是中小学生的考试辅导材料占据了大半以上的位置。古今中外那么多睿智的学者的作品为什么不见踪影?现代世界前沿的哲学,社会科学,科普读物为什么一本都没有?市场由商品决定,商品由消费者决定,中国书店的现状说明中国的民众几乎不读书。一位学者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阅读能植根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未来。读书不仅仅影响到个人,还影响到整个民族,整个社会。要知道: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朝九晚五奔波生计,我们买房买车奔向小康,我们及时行乐追逐奢靡。我们就是不读书,不思考,实在无聊了就去做梦;我们不反省,不觉悟,忿忿不平时就去骂街。
不读书也能活着,但不能进入生活;不读书也能生孩子,猪和老鼠都生孩子;不读书也可以衣着华丽,但包裹的躯体没有生命的温度;不读书也有新陈代谢,只是一路留下的都是垃圾。
你读书吧!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