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结印象(14)  村医次旦家的午餐

个人日记

­

         ­

    不知是蘑菇太鲜,还是我的肠胃变的娇嫩了,接下来的几天里胃肠造反,就象在部队时去山东潍坊打靶海吃海鲜的那次一样,弄的俺狼狈至极. ­

    去蘑菇沟的第三天,要到同是拉玉乡的琼嘎札村。头天夜里一场暴雨,冲毁了本来就糟糕的路,有几处塌方叫我们只有下车步行,泥泞的想起长征。等到了村里,已是中午时分,只有先打火做饭,就来到村医次旦的家。 ­

    每次下乡都是自备粮草,高压锅,打火灶,液化气,厨具,一样也不能少。还有从县城带来的馒头,蔬菜和肉食。乡里没餐馆,再者藏民的餐桌上也见不到米,面和蔬菜。

    几天下乡后,也喜欢上了格桑的厨艺,或许是被饿的,因为下乡的生活极不规律,常常是二三点才吃午饭。 ­

    次旦的家临水而建,这也是我第一次进入藏民家里,极普通的藏式民居。一楼是牛羊圈,弯腰顺石块铺就的狭窄矮小的楼梯而上,是个用土夯实的小天井,周遍是四间屋,底层牛羊圈里的气味夹杂着酥油的味道,合成一种怪异的气味。 ­

    照列是接过女主人敬献的酥油茶,我已慢慢喜欢上了它。征得主人同意后进屋参观,给人的感觉只有:贫穷和肮脏。室内见到的唯一家用电器,是去年西藏自治区四十大庆时分发的十九寸海信彩电和不知名的影碟机。乡村不通电,电视用的电是太阳能蓄电池所蓄的直流电,再用转换器转成交流电后使用。墙壁上挂着被熏的已经模糊的毛主席像和已很难见到的华国锋的像,崭新的一张也是四十大庆时发的印有邓,江和胡锦涛的头像。 ­

    藏民不睡床,由于不产棉花,也见不到被子,下榻地就是类似我们的沙发一样的宽木凳,凌乱地放这几条已看不出颜色的羊毛织品。 ­

    次旦五十岁,五个儿子都已成家,现在和小儿子同住,当村医有二十几年了,在村里算为数不多的文化人,家里的所有收入全靠五亩地和他当村医的补贴,一年加起来也不过三四千圆。好在随着近几年的开放,小儿子也加入了打工一族的行列。 ­

    新农村建设的春风同样也刮到了这里,西藏是每户补助一万圆,次旦说准备来年盖新房。

              由于语言不通,这一切都是尼玛这小子翻译给我的,事后,他居然要小费?! ­

    等候格桑做午饭时,次旦的老婆也在做饭,我就在一边静静的看她拿出晒干的牛粪饼,点燃后放入炉灶,燃烧后的牛粪有一种淡淡的清香味,基层藏民的正餐也不过就是糌粑和酥油茶,善良的尼玛就过去对她说中午和我们一同进餐。 ­

    午餐是在村里买的藏鸡,藏鸡生长极慢,4~5年才能长到一斤,据说营养价值极高。现在藏区很多地方都在发展这个产业,不过味道的确不错。我们都是自带餐具,藏民不用,次旦和他老婆,还有他的小孙子就用手抓着鸡块啃起来。那天我压根就没敢吃饱,都让给了次旦的小孙子了。 ­

    午饭后来到次旦家后面的草地上晒太阳,领着他五岁的小孙子在河沟里抓小鱼。一会儿,白珍喊吃西瓜,西藏的西瓜四块钱一斤。我递给小家伙一块,他居然从瓜皮啃起,一阵心酸后,过去教他吃西瓜,直到他学会。 ­

     ­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