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山水间
个人日记
编辑:芳草青青
追怀上古岁月,那是何等温馨、何等浪漫的时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多少文人墨客终生漫游在山水之间,他们不断地行走,不断地歌咏,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文化.或春日踏青,“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徜徉在明媚的春天里,聆听着大师的教诲,其意何等畅快哉!或曲水流觞,安坐于潺潺流波之侧,漂漂乎酒杯顺流而至,每漂至谁的眼前,谁就端起酒杯一饮而尽,乘着微醺啸呤作诗,其乐何其融融也;或登高眺望,怀远叹逝,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人的思想境界亦为之豁然开朗,不禁思乡怀古、励志抒怀;或把酒临风,对月抒怀,天地悠悠,而情思绵绵也.
翻开中国历史,王朝更迭,世事多变,唯有青山碧水亘古常新.山水相依,亿万斯年,浩浩汤汤.于是就有一些胸怀坦荡之士,他们品格高洁,一心向往美好的人生境界,在历经宦海数度沉浮之后,终于寻找到了一条通往永恒的美学之路——行走在山水之间,山高水长,风光旖旎.他们一路欣赏着自然美景,抒发着心灵的所思所感,使灵魂得到了自我救赎.
中国古代山水诗源远流长,诗风各异,其开山鼻祖,当推晋宋期间的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在政治上屡有沉浮,因此“常怀愤愤”,遂寄情山水,创作了大量以歌咏山水风光为主题的诗作,开创了山水诗派.山水诗描写景物细致入微,语气精雕细琢,格调闲雅,为当时的诗坛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山水诗不仅开一代诗风,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诗歌体裁,而且大大拓展了古代诗歌的表现领域,使自然风光逐步走入古代文人的视野,具有了独立的美学价值,进而使诗歌艺术逐步达到了“天人合一”的美学境界.
从谢灵运自发钟情山水起,到王维自觉热爱山水,发展到宋代陆游自由亲近山水,与山水精神独往来,历代诗人更多的把目光投向自然,他们行走在山水之间,欣赏自然美景,反观社会人生,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传诵千古而不衰.盛唐时代,也是山水诗发展的高峰,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山水诗人,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他们淡泊清醒超然世外,具有儒家的胸襟、佛家的意趣、道家的风骨,他们或为个性激扬,而放浪形骸,寄情山水,体验着生命的自由与奔放;或为命运所困,而颠沛流离,四处漂泊,在云水间寻找精神的慰藉;或为思想激发,而登高临水,浮想联翩,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黯然追怀逝去的历史岁月.行不尽大漠关山,看不尽烟雨江南,“天地一何阔,山川杳茫茫.”(刘基《感怀》),随着自然山水的徐徐展开,一个浩荡无边的大世界也次第进入他们的眼帘:
“树色野桥瞑,雨声孤馆秋.南北眼前道,东西江畔舟.”(唐求《客行》)
古木,荒桥,暮雨;路通南北,江贯东西.这是一个徐徐开放的世界,由眼前的一物一景而通达远方.许多的旅行,许多的流浪,多少古代诗人就从这里启程,载着无定的命运,载着无边的思念,载着无限的情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们一路行走在山水之间,且行且歌,物我两忘,最后直达人的性灵,“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抒怀》)
群山苍茫,云水浩荡,自然山水以其千变万化的色彩和形态,映射着人类心灵中最幽微、最细密的情思,暗合着诗人千态万状的思想和情感,在漫漫无尽的人生旅途中,轻轻抚触着他们那颗易感的心灵,于是诗人与山水彼此应和,睹物于外,情随境生,辞发于内,情景交融,情与景、景与文,在山水诗中达到和谐的至境.一方面,山水风光以其独有的美映入诗人内心,唤起诗人的审美愉悦,激发起灵动的诗情,“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另一方面,诗人情致勃发,或为情所困,也会把内在的情感向外投射到景物之中,使自然景物罩上诗人主观的情感色彩.例如同是写大江暮色,或神思郁郁,景色黯然,“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或神采飞扬,景致嫣然,“万里江山敛暮色,旅情当此独悠然.沙汀月冷帆初卸,苇岸风多人未眠”(南唐·李中《秋江夜泊寄刘钧》).同样的景色,却因诗人不同的际遇而呈现各异的情致.
追怀上古岁月,那是何等温馨、何等浪漫的时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多少文人墨客终生漫游在山水之间,他们不断地行走,不断地歌咏,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文化.或春日踏青,“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徜徉在明媚的春天里,聆听着大师的教诲,其意何等畅快哉!或曲水流觞,安坐于潺潺流波之侧,漂漂乎酒杯顺流而至,每漂至谁的眼前,谁就端起酒杯一饮而尽,乘着微醺啸呤作诗,其乐何其融融也;或登高眺望,怀远叹逝,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人的思想境界亦为之豁然开朗,不禁思乡怀古、励志抒怀;或把酒临风,对月抒怀,天地悠悠,而情思绵绵也.
翻开中国历史,王朝更迭,世事多变,唯有青山碧水亘古常新.山水相依,亿万斯年,浩浩汤汤.于是就有一些胸怀坦荡之士,他们品格高洁,一心向往美好的人生境界,在历经宦海数度沉浮之后,终于寻找到了一条通往永恒的美学之路——行走在山水之间,山高水长,风光旖旎.他们一路欣赏着自然美景,抒发着心灵的所思所感,使灵魂得到了自我救赎.
中国古代山水诗源远流长,诗风各异,其开山鼻祖,当推晋宋期间的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在政治上屡有沉浮,因此“常怀愤愤”,遂寄情山水,创作了大量以歌咏山水风光为主题的诗作,开创了山水诗派.山水诗描写景物细致入微,语气精雕细琢,格调闲雅,为当时的诗坛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山水诗不仅开一代诗风,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诗歌体裁,而且大大拓展了古代诗歌的表现领域,使自然风光逐步走入古代文人的视野,具有了独立的美学价值,进而使诗歌艺术逐步达到了“天人合一”的美学境界.
从谢灵运自发钟情山水起,到王维自觉热爱山水,发展到宋代陆游自由亲近山水,与山水精神独往来,历代诗人更多的把目光投向自然,他们行走在山水之间,欣赏自然美景,反观社会人生,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传诵千古而不衰.盛唐时代,也是山水诗发展的高峰,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山水诗人,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他们淡泊清醒超然世外,具有儒家的胸襟、佛家的意趣、道家的风骨,他们或为个性激扬,而放浪形骸,寄情山水,体验着生命的自由与奔放;或为命运所困,而颠沛流离,四处漂泊,在云水间寻找精神的慰藉;或为思想激发,而登高临水,浮想联翩,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黯然追怀逝去的历史岁月.行不尽大漠关山,看不尽烟雨江南,“天地一何阔,山川杳茫茫.”(刘基《感怀》),随着自然山水的徐徐展开,一个浩荡无边的大世界也次第进入他们的眼帘:
“树色野桥瞑,雨声孤馆秋.南北眼前道,东西江畔舟.”(唐求《客行》)
古木,荒桥,暮雨;路通南北,江贯东西.这是一个徐徐开放的世界,由眼前的一物一景而通达远方.许多的旅行,许多的流浪,多少古代诗人就从这里启程,载着无定的命运,载着无边的思念,载着无限的情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们一路行走在山水之间,且行且歌,物我两忘,最后直达人的性灵,“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抒怀》)
群山苍茫,云水浩荡,自然山水以其千变万化的色彩和形态,映射着人类心灵中最幽微、最细密的情思,暗合着诗人千态万状的思想和情感,在漫漫无尽的人生旅途中,轻轻抚触着他们那颗易感的心灵,于是诗人与山水彼此应和,睹物于外,情随境生,辞发于内,情景交融,情与景、景与文,在山水诗中达到和谐的至境.一方面,山水风光以其独有的美映入诗人内心,唤起诗人的审美愉悦,激发起灵动的诗情,“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另一方面,诗人情致勃发,或为情所困,也会把内在的情感向外投射到景物之中,使自然景物罩上诗人主观的情感色彩.例如同是写大江暮色,或神思郁郁,景色黯然,“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或神采飞扬,景致嫣然,“万里江山敛暮色,旅情当此独悠然.沙汀月冷帆初卸,苇岸风多人未眠”(南唐·李中《秋江夜泊寄刘钧》).同样的景色,却因诗人不同的际遇而呈现各异的情致.
吾辈也仿效古人,寄情与山水之间也。
文章评论
艺海泛舟
欣赏朋友的新作,既有优美的诗文佳句,又有动人的直观图片,仿佛看到朋友寄情山水、拥抱自然的开阔胸襟,感觉到睹物于外、情随景生的高洁品质,体味到激情迸发、视通万里的高尚境界。欣赏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