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在哪里》

无生之智

《道在哪里》

201159日)

 

 

问:经常听说,谁谁去世,都是飞升极界那不生不灭的道在哪里? 

 

答:所谓“飞升极界”,顾名思义,还是世界——世人所居之界,不是涅槃——与道合一、如如不动、不生不灭境界。佛学历史上,把直取根本、直达目的、直指本来的方法称为一乘法,把其余的称为二乘、三乘法。从这个根本的意义上来看,追求飞升极界,其实是在“开倒车”,是从佛祖所讲的一乘法,倒退到二乘的做

 

为何这样说?我们不妨从释迦佛祖开始传道讲起。当年佛祖彻觉后,传道讲法,首传四圣谛——苦、集、灭、道,以及八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指明人生从苦到乐的解脱之路及终极境界,只有这个“道”而非其它。什么是解脱之路,也即如何灭苦?就是八正道——人于世如何彻底埋我无我的八项大德行。透过八正道的修为,也即埋我度众的实际操作,自然可达“思无我、言无我、行无我”的无我境界。无我,就意味着消除了因有“我”而产生的贪瞋痴诸种苦恼,也即苦灭,或称得道、寂灭或涅槃。从世间法相对的角度来说,苦灭了,无苦了,也就意味着极乐了。后世“极乐界”的说法或脱胎于此。只不过,前者讲的是内证之道,是由埋我达到无我而苦灭的清净解脱境界。这对于充斥自私、物欲横流的人世间,具有非常积极、良好的教育意义。而后者的说法,类似于现今资本丰厚者的移民现象,仍然是以求个人福报(只不过是为后世)为主要目的,引发的或许是更大的贪欲心理。

 

四圣谛最后之“道谛”,有两层含义:一是明示灭苦之法为八正道,二是明示苦灭的终极境界是大道——寂灭涅槃。释祖在《涅槃经》里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连同公认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灭涅槃”三法印,不都说明了这个终极目标是大道的问题吗?故埋我度众的终极境界,就是住于大道永不退转。也即永远处于寂灭涅槃状态,不再执持“物我”而生种种妄想、分别,于世随缘度众,“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在生命能称为归本返源,也说禅定入○,并精进至24小时都处于○态。

 

可惜的是,一般人对“道谛”的解读,往往不作综合体悟,却只作第一层灭苦之法来剖析,且大为盛行。灭苦之后,是什么状态?要干些什么?失去了对第二层明确目标(得道、寂灭、涅槃)实实在在的体证,学者便有如无头苍蝇漫无目的乱飞乱舞。由此逐渐滋生了种种比原先执著六官感受更为虚妄的飞升念相,完全背离了释祖传示“道谛”——真实的大道境界之教诲。

 

飞升极界,未见于《阿含经》中,北传大部分经典也未论及。但一些经典中,“布施获生天之福”,却多有记载。这种因乐善好施而后世获得生天福报的思想,在释祖未觉悟前的古印度社会中,已是普遍流行的现象。后来,释祖在传道中,也偶尔采用这种思想,以方便接引初次见面且根性钝劣、或供养僧团企盼福报的俗家学生。待其心开意解产生修道兴趣,便传授解脱法门——真正的佛法——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劝其埋我度众通达大道彻底解脱。需要强调的是,释祖曾说明,布施虽然获福生天,但福尽之后难免沉沦。而释祖自己因彻悟无我才获得解脱,故所授之道和法,必然是劝人如何无我而解脱,不会教人去追求福报沉沦于生死。由此可知,求个人今生后世福报、观想飞升的思想和做法,并非真正的释迦佛法。

 

在释祖圆寂后的千余年间,佛学从原始走向部派,由部派分立小乘大乘,然后在古印度没落而向南北分流,以至形成了今天南北传不同体系的佛学流派。在这个因见解不同而分裂,导致宗派林立、南北迁移的过程中,前述观想飞升著念著相的错误做法,难道不会揉合进来?释迦传示而口口相传的经典,经过一代代人的解读、诠释、推演、汇编,自然由一而多、由简而繁。就像一个健康精干的人,本来无病,只因庸医、恶医囿于自身利益,乱辨乱判又乱用激素致其浮泡臃肿。由治而成病,因病而更病,最后也就完全失去了其精干的本来面目。历代学有所成的彻觉者,都是抛弃纷繁臃肿的表相,而直取其本来面目的。

 

观音老师传示生命能,便是直取般若大智慧,直达归本返源的彼岸。我们应当向先哲、先师们学习,以大无畏精神埋我度众,拂开自我包装迷雾,洞见本性清净美景,作狮子吼正本清源以普济众生而丝毫不著。

 

 

 

文章评论

木瓜

[em]e179[/em]许久不见,精进不少哦,受益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