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名词解释

个人日记

 

1.整体观念  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统一性的认识。

2.  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关系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它反映了病变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

3.辨证  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

           从而对疾病现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等情况作出判断,概括为某种证的诊

        断思维过程。

4.论治  是指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法,给予相应的药物、针灸等治疗的过程。

5.同病异治  是指同一疾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病机,即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疗、

            方法也就不同。

6.异病同治  是指不同类型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即所表现的证相同,

            就可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

7.阴阳  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8.阴阳交感  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交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进而产生各种相应的变化和反

            应。

9.阴阳对立制约  是指相互关联的阴阳双方属性相反,彼此间存在着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的

                关系。

10.阴阳互根互用  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关系。

11.阴阳消长平衡  是指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不断增

                 长和消减的运动变化之中,并在彼此消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

12.阴阳相互转化  是指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13.五行  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14.取象比类法  是指从事物的性质、作用、形态中,获取能反映其本质的某些特有征象,然后与五行

               各自的抽象特性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属性的归类方法。

15.五行相生  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16.五行相克  是指木、土、水、火、金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17.五行制化  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促进,又相互制约、拮抗的对立统一关系,是维持五行之间

             协调稳定于正常状态的自我调节机制。

18.母病及子  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子行,而导致母子两行都异常的变化。

19.子病及母  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母行,而导致母子两行都异常的变化。

20.相乘  即相克太过,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制约或克制。

21.相侮  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制约或克制。又叫“反克”,或者“反侮”。

22.滋水涵木  即通过补肾阴以养肝阴,从而达到涵敛肝阳的治疗方法。

23.培土生金  即通过补脾气以养肺气的方法。

24.益火补土  即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

25.金水相生  是滋养肺肾之阴的治疗方法。

26.抑木扶土  是通过疏肝健脾或疏肝和胃以治疗木旺乘土证的一种治疗方法。

27.佐金平木  是通过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或者平抑肝木以助肺气清肃的治疗方法。

28.泻南补北  是泻心火补肾水以治疗心肾不交病证的方法。

29.培土制水  是通过温运脾阳或温肾健脾以治疗水湿停聚病证的方法。

30.藏象  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及与之相关的自然界应象。

31.心主血脉  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32.心主神明  是指心具有主宰人体生理活动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作用。

33.通调水道  是指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

34.肺朝百脉  是指全身的血液,都经由血脉上奉、会聚于肺,通过肺的吸清呼浊进行气体交换,

             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血脉输送至全身。

35.脾主运化  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及津液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36.脾统血  是指脾有统摄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致逸出脉外的功能。

37.肝主疏泄  是指肝对人体之气具有疏通发泄、通达条畅的作用。

38.肝藏血  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

39.肾藏精  是指肾具有封藏和贮存人体精气的作用。

40.肾主水液  是指肾中阳气的气化作用对人体津液代谢起着主持和调节的作用。

41.肾主纳气  是指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以保持呼吸深度,协助肺完成呼吸的功能。

42.奇恒之腑  是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合称。

43.天癸  是指人进入青春期,随着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一种促进和维持生殖机能

                 的精微物质

44.心肾相交  是指肾水上济于心,滋助心阴,使心阳不亢;心阳下降于肾,温煦肾阳,使肾水不寒,

                         如此心肾两脏阴阳互补,水火既济,维持着功能协调平衡的关系,称为心肾相交。

45.精血同源  肝血和肾精均赖水谷精微的化生或充养,同时精可化血,血可养精,两者同源而互化,

                         故曰“精血同源”。

46.气机 气的运动。

47.固摄  指气具有固护统摄血液、津液等液态物质,以防止其异常流失的作用。

48.气化 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49.元气 又称原气,是人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50.宗气 又名大气,是积于胸中之气。

51.营气  又名“荣气”,是运行于脉中,富有营养作用的气。

52.卫气  是运行于脉外,具有保卫机体作用的气。

53.津液 是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

         肠液、涕、泪、唾等。

54.气能生血  是指气参与并促进血液的生成。

55.气能行血  指气是推动血液在脉管中循行的动力。

56.气能摄血  指气具有统摄血液在脉管中循行,防止其逸出脉外的功能。

57.血能载气  指血液是气的载体,气依附于血而运行,可防止其行散不收。

58.津血同源  指两者皆由水谷精微所化生,又可相互之间转化。

59.夺血者无汗  因津血同源,故对于失血患者,治疗上不宜妄用汗法。

60.夺汗者无血  因津血同源,故对于大汗等导致津液亏损的患者,不可轻用破血逐瘀之峻剂。

61.经络  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人体功能的通路系统。包括经脉

         与络脉。

62.奇经八脉  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八条经脉的合称。

63.体质  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

         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64.病因  是指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导致疾病的原因。

65.辨证求因  即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结合各种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通过对疾病症状和体征

             的综合分析来推求致病因素,又称“审证求因”。

66.六淫  即风、寒、暑、湿、燥、热(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67.六气  即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热(火)六种不同的正常气候变化。

68.风邪  是自然界中致病使人产生具有开泄、善行、主动、升发等特性病状的外邪。

69.风性善行  是指其致病具有病位移动、行无定处的特点。

70.风性数变  是指其致病具有变化无常和发病急骤的特点。

71.风性主动  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

72.寒邪  是指自然界中致病使人产生具有寒冷、凝滞、收引特性病状的外邪。

73.暑邪  是指夏至以后,立秋之前,自然界中具有炎热、升散、特性的火热外邪。

74.湿邪  是指自然界中致病使人产生具有水湿之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病状的外邪。

75.燥邪  是指自然界具有干燥、涩滞特性的外邪。

76.热邪  是指自然界中致病使人产生燔灼、炎上等特性病状的外邪。

77.疫气  泛指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和致病性的外感病邪。

78.七情内伤  是指由于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损伤,阴阳失调而引

             起疾病的一类致病因素。

79.痰饮  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

80.瘀血  是指体内血液停滞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

         脏腑内的血液。

81.药邪  是指因药物使用不当而引起疾病的一类致病因素。

82.病机  即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转归的机理。

83.发病  是指疾病的发生,即机体处于病邪损害和正气抗损害之间的矛盾斗争过程。

84.邪气  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85.正气  是与邪气相对而言,泛指人体的基本结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精气血津液等)

         及其所产生的功能活动。它既包括了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又

         包括了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病祛邪能力和康复自愈能力。

86.感而即发  又称“卒发”或“顿发”,是指机体感邪后立即发病。

87.伏而后发  又称伏邪发病,是指机体感受某些病邪后,不即时发病,病邪潜伏于体内,经过一段

             时间之后,或在一定的诱因作用下逾时发病。

88.徐发  又称缓发,指感邪后徐缓发病。

89.继发  是指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病变。

90.复发  是指疾病初愈或缓解阶段,在某些诱因作用下,引起原病再度发作或反复发作。

91.食复  指疾病初愈,因饮食不当而致疾病复发,

92.劳复  指疾病初愈,因形神过劳或房事不节而致疾病复发。

93.药复  指疾病将愈,因药物调理不当,导致邪留不去,而引起疾病复发

94.重感致复  指疾病初愈,因感受外邪致疾病复发,

95.邪正盛衰  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96.  是指邪气亢盛而正气未衰,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状态。

97.  是指正气虚弱而邪气不盛,或邪气已去,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状态。

98.虚实夹杂  是指在疾病过程中,邪盛和正虚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

99.真实假虚  是指病证的本质为邪气亢盛,结聚体内,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而成的实证,

             却出现四肢逆冷、面色不华等似虚非虚的假象的病理状态。

100.真虚假实  是指病证的本质为正气虚弱,脏腑气血不足,功能减退,推动无力而致的虚证,

              却出现腹胀、喘满等似实非实的假象的一种病理状态。

101.阳偏胜  是指机体出现阳气偏盛,机能亢奋,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

102.阴偏胜  是指机体阴邪偏盛,出现机能减退,产热不足,以及阴寒性病理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103.阳虚  是指机体阳气虚损,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减退,出现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相对减缓,

          产热不足的病理状态。

104.阴虚  是指机体精、血、津液等属阴的物质亏损,凉润、宁静、滋养作用减退,出现机能虚性

          亢奋,代谢相对亢盛,产热相对增多的病理状态。

105.阴阳互损  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影响及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

106.阴损及阳  是指由于阴液亏虚,累及阳气生化不足,或无所依附而耗散,无阴则阳无以生,从而在

              阴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阳虚,形成了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107.阳损及阴  是指由于阳气亏损,致使阴液的生成减少,或阳不摄阴而阴液流失,无阳则阴无以化,

              从而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阴虚,形成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108.阴阳格拒  指因阴或阳一方偏盛至极而壅盛阻遏于内,格拒另一方于外,迫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

              或因一方极度虚弱而导致另一方相对偏盛,盛者踞于内,将衰弱的一方排斥于外,迫使

              阴阳之间不相维系,从而导致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的病理状态。

109.阴盛格阳 阳气虚衰而外浮,或阴寒盛极,壅闭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形成阴阳不相维

              系、相互格拒,出现真寒假热的一种病理状态。

110.盛格阴  是指阳热偏盛至极,深伏于里,阳气郁闭于内不能透达,阴被格于外,使阴阳之气不相

              交通,互相格拒,出现真热假寒的病理状态。

111.亡阳  是指机体的阳气大量,而致全身属阳的机能严重衰竭的病理状态。

112.亡阴  是指机体的阴液大量消耗或丢失,而致全身属阴的机能严重衰竭的病理状态。

113.气虚  是指一身之气不足及其功能低下的病理状态。

114.气机失调  是指气的运行不畅或升降出入功能失去平衡协调的病理变化。

115.气滞  是指气运行不畅而郁滞于局部的病理状态。

116.气逆  是指以气升之太过,或降之不及,脏腑之气逆上为特征的病理状态。

117.气陷  是指在气虚的基础上表现以气的升清、升举无力为特征的病理状态。

118.气闭  是指气机郁闭,外出受阻,气不外达,出现突然闭厥的病理状态。

119.气脱  是指气虚至极,气不内守而外脱,以致全身功能衰竭的病理状态。

120.血虚  是指血液不足,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

121.血瘀  是指血液运行迟缓或瘀滞不畅的病理状态。

122.精血两虚  是指精亏与血虚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

123.气滞血瘀  是指气滞和血瘀同时存在病理状态。

124.气虚血瘀  是指气虚运血无力而致血行不畅,甚至瘀阻不行的病理状态。

125.气不摄血  是指气的不足,固摄血液的功能减弱,血不循经,逸出脉外,导致各种出血的病理状态。

126.气血两虚  是气虚与血虚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

127.气随血脱  是指在大量出血的同时,气也随着血液的流失而散脱的病理状态。

128.血随气逆  是指气机上逆的同时,血亦随之而冲逆于上的病理状态。

129.水停气阻  是指津液代谢障碍,水湿痰饮停留导致气机阻滞的病理状态。

130.气随津脱  是指津液丢失太多,气无所附而随津液之外泄而散脱的病理状态。

131.津亏血燥  是指由于津液亏乏而导致血燥虚热内生或血燥生风度病理状态。

132.津亏血瘀  是指津液亏损,导致血液运行瘀滞不畅的病理状态。

133.血瘀水停  是指血行瘀滞,致水液停聚,形成血水停滞或痰瘀互结的病理状态。

134.内生五邪  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功能失常而产生的类似风、

              寒、湿、燥、热(火)五种外邪致病特征的病理变化。

135.风气内动  即 “内风”,是指因体内阳气亢逆变动或筋脉失养而形成的具有眩晕、震颤、抽搐

              等“动摇”特征的一类病理状态。

136.肝阳化风  是指肝之阳气亢逆变动而化风的病理状态。

137.热极生风  是指邪热炽盛,伤及营血,燔灼肝经,使筋脉失养,阳热亢盛而化风的病理状态,

138.阴虚风动  是指机体阴液枯竭,无以濡养筋脉,筋脉失养而变生内风的病理状态。

139.血虚生风  是指血液亏虚,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或血不荣络,虚风内动的病理状态。

140.寒从中生  即“内寒”,是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邪弥漫的病

              理状态。

141.湿浊内生  又称“内湿”,是指因体内津液输布、排泄障碍,导致水湿痰饮内生并停滞的病理状态。

142.津伤化燥  即“内燥”,是指体内津液不足,导致脏腑、肌表等失于濡润而产生干燥枯涩的病理

              状态。

143.火热内生  即“内热”,又称“内火”,是指由于邪郁化火,或五志化火,或阴虚火旺而产生的火

              热内扰,机能亢奋的病理状态。

144.五志之火  是指由于情志刺激,使机体气血和脏腑生理功能失调,导致气机郁结或亢逆,日久而从

              阳化火

145.五气化火  是指外感六淫之邪郁滞,从阳化热化火。

146.诊法  是中医诊察疾病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法,简称“四诊”。

147.望诊  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全身和局部表现以及排出物的形、色、质、量改变等情况,以了解

          病情、  诊察疾病的方法。

148.闻诊  :是医生通过听声音、嗅气味,以辨别病情的方法。

149.问诊  是医生通过询问病人或陪诊者,以了解病人既往的健康状况、发病经过及自觉痛苦与不适

          等相关情况,以察知病情的方法。

150.切诊  是医生通过切按病人体表动脉搏动状况和触按病人身体有关部位,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151.假神  假神指垂危病人出现的精神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常见于久病、重病精气极度衰竭之

          人,为临终前的预兆。多因为脏腑精气极度衰竭,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

          即将离决所致。

152.主色  与生俱来的面色,是个体一生基本不变的面色。

153.客色  因外界因素(如季节、昼夜、气候、情绪、运动、饮食、地域等)的不同,或生活条件的

          差别,而微有相应变化的面色,称为客色。

154.病色  即疾病状态下面部色泽的异常变化。病色的特征是色泽晦暗枯槁或显露。

155.戴阳证  指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游移不定者,多因久病阳气虚衰,

            阴寒内盛,阴盛格阳,虚阳上越所致。

156.萎黄  面色淡黄,枯槁无光,多属脾胃虚弱所致。

157.痄腮  指一侧或两侧腮部以耳垂为中心肿起,边缘不清,局部灼热疼痛者,为外感温毒之邪所致。

158.乳蛾  咽喉一侧或两侧喉核红肿疼痛,状如乳突,甚则溃烂出现黄色脓样膜状物或脓点,

          刮之易去。

159.瘿瘤  颈前颌下喉结处结块肿大,或一侧或两侧,或大或小,随吞咽移动,多因肝气郁结,

          气结痰凝所致,或与地方水土有关。

160.瘰疬  颈侧颌下有肿块如豆,累累如串珠,多由肺肾阴虚,虚火灼津为痰,或感受风热时毒,

          气血壅滞,结于颈项所致。

161.循衣模床、撮空理线  指重病患者神识不清,不自主的伸手抚摸衣被、床沿,或伸手向空,

                        手指时分时合。为病重失神之象。

162.望舌  又称舌诊,是观察舌象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

163.腻苔  苔质致密,颗粒细小,融合成片,如涂有油腻之状,中厚边薄,紧贴舌面,揩之不去。

          多由湿浊、痰饮、食积所致。

164.镜面舌  舌苔全部剥脱,舌面光滑如镜者。

165.地图舌  舌苔不规则地剥脱,边缘凸起,界限清楚,形似地图,部位时有转移者。

166.金实不鸣:新病音哑或失音者,多属实证,多因外感风寒或风热袭肺,或痰湿壅肺,肺失清肃,

              邪闭清窍所致。

167.金破不鸣  久病音哑或失音者,多属虚证,多因各种原因导致阴虚火旺,肺肾精气内伤所致。

168.谵语  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者。多属热扰心神之实证。

169.郑声  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者。属于心气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

170.独语  自言自语,喋喋不休,首尾不续,见人则止。

171.  即气喘,指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难以平卧的表现。

        喘的发生,与肺、肾等脏腑有关。

172.  指呼吸困难,急促似喘,喉间有哮鸣音的表现。多因痰饮内伏,复感外邪,或久居寒湿之地,

        或过食酸咸生冷所诱发。

173.主诉  是指患者就诊时所陈述的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

174.现病史  是指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及诊治经过。

175.既往史  是指患者平素的身体健康状况和过去的患病情况。

176.个人生活史  包括患者的生活经历、平素的饮食起居、精神情志及婚育状况等。

177.恶寒  指患者感觉冷,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不能缓解。

178.恶风  指患者遇风觉冷,避之则缓。

179.寒战  指患者恶寒严重,并伴有全身发抖。

180.畏寒  指患者感觉冷,加衣被或近火取暖可以缓解

181.壮热  指患者高热(体温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者。属里实热证。

182.潮热  指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者。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