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六首,照片几张。谢谢大家对我的关怀,并祝我的家人及朋友们,幸福快乐!(请大家切勿单独转载照片)

个人日记

 《山居》

日暮风前坐,遐思暗暗生。

落花欺草色,飞鸟逐泉声。

远岫人烟缈,高崖云树萦。

遥遥乡土路,牵我一生情。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山居》 

细雨凭天问,何存是与非?

莲台空有迹,老子已无归。

魔道难高下,修行却著微。

风中心念止,岭上乱云飞。
 
 
以下照片,ipad 拍摄,中午与黄昏时分,各拍数百张,这是随机抽选的几张照片。
图片

图片


《周虎事件.山中感怀》

世象假时还作真,五侯昨夜化轻尘。

业魔种下千重劫,善德生来几瞬因。

风里杨花逐远梦,云中飞鸟衔红巾。

人间正道或能至,祈盼吾华又一春!

 

五侯:汉桓帝封宦者单超新丰侯、徐璜武原侯、左上蔡侯、具瑗东武阳侯、唐衡汝阳侯 。《后汉书.宦者传.单超》:“五人同日封,故世谓之‘五侯’。”也泛指权贵豪门, 唐韩《寒食》诗: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明刘绩 《早春寄白虚室》诗:残雪未消双凤阙,春风先入五侯家。清龚自珍《摸鱼儿》词:“五侯门第非侬宅,可五湖同去。”

 
图片


图片

 

《端午节感怀》

细雨霏霏沐晚亭,数杆翠竹画丹青。

杜鹃噙泪天涯去,曲子含悲泽畔冥。

秦室代权终不得,鹿台烽火几曾经。

当年霸业今何在?一道寒江落隼翎。
 

代权:权,秤砣,亦指政权。代权,是指世代相传的权柄。当年秦王嬴政,在统一六国后,给自己起名为始皇帝,他的儿子叫秦二世,他的孙子叫秦三世
……

在古代,任何统治者,在取得政权后,那些既得利益者,都希望把这些利益,世代相传,永不放弃。


图片

图片



《山居》 

不傍青门不种瓜,闲来岭上觅僧家。
 
天庭有桂仙人语,禅室无琴俗子嗟。
 
半抹乌云遮冷月,一帘疏影照梅花。
 烛光摇曳人闲坐,棋子轻敲慢煮茶。
 

图片

图片

 
闻毕节四儿自杀有感》

落落荒原上,草香粘满巾。

燕雏还恋母,远岭尚归秦。

花色风前老,山容雨后新。

缓来歌盛世,仍有一家贫。

 

【诗话一则】

山居-闻毕节四儿自杀有感

落落荒原上,草香粘满巾。燕雏还恋母,远岭尚归秦。

花色风前老,山容雨后新。且缓歌盛世,仍有一家贫。

 
 
山居-闻毕节四儿自杀有感

落落荒原上,草香粘满巾。燕雏难别母,远岭适归秦。
花色风前老,山容雨后新。且缓歌盛世,仍有一家贫。

我们看两首诗,只有颌联几字的差别,但在意境上,却有天壤之别。我们讲,诗中,要有一个自我,但这个自我,要藏在诗中,而不是显露于诗表。这就是所谓的“羚羊挂角,不留痕迹”。
我们看“燕雏还别母,远岭尚归秦”,中的还、尚。
还,一如既往。燕雏,一如既往地,一代一代地,要离别母亲,去独立生活。
 
尚,仍然,是说贵州,黔地,仍然处于自然、纯真、蒙昧的社会状态。
 
燕雏难别母,远岭适归秦,再看这一句中的难、适。
 
难,不愿意,这就把作者的主观意志,显现地表达出来。这就是有,而不是无。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讲:诗词,包含无我之境、有我之境。 无我之境,天然浑成。有无之境,则包含了诸多的人工雕琢痕迹。一高一下,自是分明。这些道理,诗人、词人,不可不知。

大家知道,燕雏难离母,同样孩子,与我们在《动物世界》、《人与自然》中看到的小鹿、小猎豹们,都依恋母亲,不愿意离开妈妈温暖的怀抱。这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因此,也不必刻意点出。反之如果刻意点出,即是俗。

我们讲写诗填词,忌熟,更忌俗。所谓熟,就是大家都熟悉的,被前人无数次重复使用过的语言、文字。

那么什么叫俗?其一是大家都看到的,你也看到了,或大家都明白的,你也明白,如果再把它刻意讲出来,即是俗,落俗。另一个就是庸俗,不再赘述。因此我们既不从俗,更不做落俗、庸俗的事情。

另一方面,古典诗词的最基本特点,一是简约,二是含蓄。如果作者把心中的事情、情感,一二三四、甲乙丙丁,都罗列出来,就没有给读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这是不可取的。

钱穆先生讲:《红楼梦》中,有个丫鬟很喜欢陆放翁的两句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就去问林黛玉。黛玉说:这种诗千万不能学,学作这样的诗,你就不会作诗了。

她告诉那丫鬟学诗的方法。她说:“你应当读王维、杜甫、李白跟陶渊明的诗。每一家读几十首,或是一两百首。然后你就会懂得,如何去作诗了”。黛玉的这一段话,讲得很有意思。

放翁这两句诗,对得很工整。其实只是字面上的堆砌,而背后没有人。若说它完全没有人,也不尽然,到底该有个人在里面。这个人,在书房里烧了一炉香,帘子不挂起来,香就不出去了。他在那里写字,或作诗。有很好的砚台,磨了墨,还没用。

此诗背后应是有一人的,但这人,却是什么人来,都可当。因此并不见有特殊的意境,与特殊的情趣。无意境,无情趣,也只是一俗人。尽有人买一件古玩,烧一炉香,自己以为很高雅,其实还是俗。因为在这环境中,换进别一个人来,不见有什么不同,这就算做俗。高雅的人则不然,应有他一番特殊的情趣和意境。

此刻先拿黛玉所举三人王维、杜甫、李白来说,他们恰巧代表了三种性格,也代表了三派学问。王摩诘是释,是禅宗。李白是道,是老庄。杜甫是儒,是孔孟。《红楼梦》作者,或是抄袭王渔洋以摩诘为诗佛,太白为诗仙,杜甫为诗圣的说法。故特举此三人。摩诘诗极富禅味。禅宗常讲“无我、无住、无着”。后来人论诗,主张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但作诗怎能不著一字,又怎能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呢?

我们可选摩诘一联句来作例。这一联是大家都喜欢的: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此一联拿来和上引放翁一联相比,两联中都有一个境,境中都有一个人。“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那境中人如何,上面已说过。现在且讲摩诘这一联。在深山里有一所屋子,有人在此屋中坐,晚上下了雨,听到窗外树上的果子,给雨一打,朴朴地掉下。草里很多的虫,都在雨里叫。那人呢?就在屋子里、雨声中、灯影下,听到外面山果落,草虫鸣,当然还夹着雨滴声。这样一个境,有情有景,把来和陆联相比,便知一方是活的、动的,另一方却是死板、呆滞的。

这一联中重要字面在落字和鸣字。在这两字中透露出天地自然界的生命气息来。大概是秋天吧,所以山中果子都熟了。给雨一打,禁不起在那里朴朴地掉下。草虫在秋天正是得时,都在那里叫。这声音和景物,都跑进这屋里人的视听感觉中。那坐在屋里的这个人,他这时顿然感觉到此生命,而同时又感到此凄凉的存在。生命表现在山果草虫身上,凄凉则是在夜静的雨声中。

我们请问:当时作这诗的人,碰到那种境界,他心上感觉到了什么?我们如此一想,就懂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八个字的涵义了。正因他所感觉的没讲出来,这是一种意境。而妙在他不讲,他只把这一境界放在前边给你看,好让读者自己去领会。如果接着再发挥一段哲学理论,或是人生观,或是什么杂感之类,那么这首诗就减了价值,诗味淡了,诗格也低了。

村夫讲:自唐朝以来,杜甫、王维、李白,是儒、释、道三个传统哲学与宗教流派,在诗中的代表与反映。

儒家,讲究用世,重在自身的修养与社会的完美结合,推崇“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杜甫,以及后来的韩愈、范仲淹、王安石、苏轼等等,莫非如此。这一类的诗人,具有悲悯天下的情怀,他们的情感世界,与社会,与人民大众紧密结合。因此他们的诗最接地气,也最为感人。

释,放下。即社会、自然与修行者之间的彼此关照,在这种关照之下,常有恬静与灵动的产生。佛家推崇参悟与避世。王维、孟浩然、孟郊,等皆是如此。他们的诗淡泊、空灵,也深受人们的喜爱。

道家,是最早朴素唯物主义的代表,讲究修身与无为而治。可惜,老子、庄子之后的道家传人,及其他修为者们,抛弃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而只继承了“无为”。李白,是这一行为的集大成者。他饮酒,作诗,纵情山水,放浪形骸,天马行空。在他的内心深处,天地之间,唯我独尊。他不愿接受任何束缚,包括他的生活方式,也包括他的诗,以及对待格律的态度。因此李白之后,这一路诗风,千百年来没有继承者。
 

黄昏时分的天空,也很有味道。
图片

图片

文章评论

朝阳

好厉害的摄影水平[em]e179[/em]

落一瓶儿

写景 叙事 写时事都夹杂着壮志难酬儒骨君子之风范 望爱惜自己[em]e100[/em]

君莫笑

就是这么漂亮,没办法[em]e142[/em][em]e142[/em][em]e142[/em]

王学文

漂亮的小鸟,清澈的天空!灵动的诗文,精湛的摄影!拜读后回味无穷,受益匪浅,不虚此行啊!

╰☆╮奇异果

隐隐青山小月明,[em]e113[/em] 悠悠静夜惹风清。 谁听竹影轻弹曲, 叶落阶前缓缓行

海畔

这是什么鸟儿,好像小时候见过,我们管他叫红带子。[em]e113[/em]村夫居然还能拍摄到[em]e179[/em]图文并茂锦上添花。

冯思闲

[em]e142[/em][em]e142[/em][em]e142[/em][em]e142[/em][em]e142[/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