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筑 汉服 文化
个人日记
古建筑总是美丽的,因为有历史润色。其中,徽派建筑似乎更受推崇,甚至被学者称之为中国最美丽的古民居。
第一次去皖南,已经是二十年前的事了。从杭州出发,路面平坦,车行平稳,想着期盼已久的古徽州,心情大好。不久,车开始爬山,待到过了一个隘口,开始下山时,路况竟突然变得凸凹不平且尘土飞扬起来。原来,那个隘口就是浙皖两省的分界线。如此巨大的反差,立刻搞砸了对安徽的第一印象,心情也随之糟糕起来。正懊恼时,车子在山湾里拐了一个大弯,一片漂亮的房子赫然出现在眼前,沉闷已久的乘客们立刻兴奋起来。那些 村舍,虽然一如江南常见的粉墙黛瓦,屋檐尽头却不再低垂,而是翻卷向上,形成了一片片飞檐翘角,仿佛长了翅膀一般,显得格外灵动。于是知道,期盼已久的古徽州终于到了,兴奋之际,心情又重新舒畅起来。
在皖南盘恒数日,一直为徽派建筑的美丽所陶醉,除了工作,其它时间几乎都在跑来跑去地看房子。赞叹之余,也心生疑问。中国的古建筑,只有受外来影响的佛塔敢于向天而立,其余的,都在畏天顺天文化地限制下,屋顶平缓而低垂。即使如皇宫之雄,亭台之秀,也不敢翘首朝天。但是,徽派建筑却一反常态,偏偏喜欢在粉墙黛瓦的尽头,弄出许多夸张的飞檐翘角,直刺苍穹,显得格外张扬。这样的建筑形式,出现在因大山环绕而十分闭塞的古徽州,自然谈不上异域文化影响,又何来如此大胆地突破呢?
抱着这样的疑问,我请教过一些当地人,也查过几本书,可惜均没有可以信服的结果,只能靠着自己的一知半解胡思乱想了。
古徽州遗留的主体建筑,鲜明地烙印着两类人的印记。一类来自早期的官宦。这些不甘自守,立志更加广阔的成功者,在衣锦还乡时,既带回了粉墙黛瓦马头墙,又凭着当年闯天下的意气加以发挥,由此开创了徽派建筑的雏形。另一类则是人数众多又闻名中外的徽商们。他们凭着对外部世界地向往,冒险走出大山,敢作敢为,锻炼出开放无羁的性格,也更敢于打破传统束缚。因此,他们遗留下的古宅,不仅雕刻精美,那些飞檐翘角也更加夸张,一丛丛向天而立,翼然于山林之间,终于成就了徽派建筑的辉煌。
建筑是无声的历史。面对这些主要由闯外者留下的古宅,即使我不懂建筑,也敢于断言,徽派建筑的辉煌,一定离不开外向型思维。正因为有了那些不肯老守田园,对外部世界充满向往,敢于闯出大山的徽州人,才有了这些集传统韵味和张扬风格于一体的徽派建筑。
于是想到,环境闭塞并不可怕,只要思维外向而开阔,一样可以创造辉煌。真正可怕的,是思维闭塞。一旦习惯了因循守旧甚至食古不化,即使是身临大海之阔,背靠九万里之遥,其精神世界恐怕也只能龟缩于井底吧。
前几天,网络有一则消息。说是一些大学生,身着汉服信步于闹市街头,因此获得许多点赞。当名人周立波对此颇有调侃时,竟被许多人炮轰,抨击其不懂文化。这则消息让我有些愕然,周立波有没有文化我不敢说,问题是,喜欢复古就是懂文化吗?所谓文化,简单地说,就是人类在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由此可见,文化的精髓,就在于不断追求发展进步,否则,再好的文化也难免因为停滞而走向腐朽甚至衰败。当年,新文化运动初倡白话文时,不也曾经被那些腐儒们斥之为不懂文化吗?到了今天,当年被抨击为不懂文化的已领时代风骚,而那些所谓“懂文化的”却成为历史笑柄。说得直白一点,真正懂文化的,一定是不断求新人,而那些喜欢卖弄复古者,恰恰与文化的基本内涵背道而驰。如果因为仰慕大汉朝,而把身穿汉服视为懂文化的象征,那么,传说中的尧舜时期更值得效仿,如果因此而用兽皮木麻裹身,岂不是会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吗?
拒绝现代,何谈文化。
我无意贬低汉服。在某些特定的场合,研究展示汉服以重现历史风貌,或者借汉服之古韵为现代时尚增光添彩,当然是好事。但是,非要把这古老的东西照搬拿来,以图改变现实,甚至作为抵御外来文化影响的工具,那就不仅仅迂腐,更有精神上闭关锁国回光返照之嫌了。人类的发展史早就证明,只有那些在民族交融中不断取长补短的文化,才能成为先进的代表。古希腊取埃及和巴比伦文明而流芳千古,中国大唐因广纳博收而辉煌,大清王朝则因闭关锁国而腐朽,都是最典型的例证。很难想象,一个拒绝文化融合,视外来文明如洪水猛兽的民族,会取得真正地进步。
徽派建筑,因思维外向开阔而成就美丽。人类文明,因文化不断融合而进步。当中国还严重缺乏民主法治精神,因此离现代法治社会还任重道远之时,不去大力弘扬现代精神,却把复古视为灵丹妙药,只想筑起精神国界之高墙,岂不是与现代文明南辕北辙吗?今天着汉服,明天尊儒术,后天行跪礼,就算真的能培养出谦谦君子,而重建梦想之忠孝之国,恐怕离个性权利独立平等的现代文明,也会渐行渐远吧。
拒绝先进,喜欢复古,却自诩为代表先进文化,实在本末倒置了文化的真正内涵。
第一次去皖南,已经是二十年前的事了。从杭州出发,路面平坦,车行平稳,想着期盼已久的古徽州,心情大好。不久,车开始爬山,待到过了一个隘口,开始下山时,路况竟突然变得凸凹不平且尘土飞扬起来。原来,那个隘口就是浙皖两省的分界线。如此巨大的反差,立刻搞砸了对安徽的第一印象,心情也随之糟糕起来。正懊恼时,车子在山湾里拐了一个大弯,一片漂亮的房子赫然出现在眼前,沉闷已久的乘客们立刻兴奋起来。那些 村舍,虽然一如江南常见的粉墙黛瓦,屋檐尽头却不再低垂,而是翻卷向上,形成了一片片飞檐翘角,仿佛长了翅膀一般,显得格外灵动。于是知道,期盼已久的古徽州终于到了,兴奋之际,心情又重新舒畅起来。
在皖南盘恒数日,一直为徽派建筑的美丽所陶醉,除了工作,其它时间几乎都在跑来跑去地看房子。赞叹之余,也心生疑问。中国的古建筑,只有受外来影响的佛塔敢于向天而立,其余的,都在畏天顺天文化地限制下,屋顶平缓而低垂。即使如皇宫之雄,亭台之秀,也不敢翘首朝天。但是,徽派建筑却一反常态,偏偏喜欢在粉墙黛瓦的尽头,弄出许多夸张的飞檐翘角,直刺苍穹,显得格外张扬。这样的建筑形式,出现在因大山环绕而十分闭塞的古徽州,自然谈不上异域文化影响,又何来如此大胆地突破呢?
抱着这样的疑问,我请教过一些当地人,也查过几本书,可惜均没有可以信服的结果,只能靠着自己的一知半解胡思乱想了。
古徽州遗留的主体建筑,鲜明地烙印着两类人的印记。一类来自早期的官宦。这些不甘自守,立志更加广阔的成功者,在衣锦还乡时,既带回了粉墙黛瓦马头墙,又凭着当年闯天下的意气加以发挥,由此开创了徽派建筑的雏形。另一类则是人数众多又闻名中外的徽商们。他们凭着对外部世界地向往,冒险走出大山,敢作敢为,锻炼出开放无羁的性格,也更敢于打破传统束缚。因此,他们遗留下的古宅,不仅雕刻精美,那些飞檐翘角也更加夸张,一丛丛向天而立,翼然于山林之间,终于成就了徽派建筑的辉煌。
建筑是无声的历史。面对这些主要由闯外者留下的古宅,即使我不懂建筑,也敢于断言,徽派建筑的辉煌,一定离不开外向型思维。正因为有了那些不肯老守田园,对外部世界充满向往,敢于闯出大山的徽州人,才有了这些集传统韵味和张扬风格于一体的徽派建筑。
于是想到,环境闭塞并不可怕,只要思维外向而开阔,一样可以创造辉煌。真正可怕的,是思维闭塞。一旦习惯了因循守旧甚至食古不化,即使是身临大海之阔,背靠九万里之遥,其精神世界恐怕也只能龟缩于井底吧。
前几天,网络有一则消息。说是一些大学生,身着汉服信步于闹市街头,因此获得许多点赞。当名人周立波对此颇有调侃时,竟被许多人炮轰,抨击其不懂文化。这则消息让我有些愕然,周立波有没有文化我不敢说,问题是,喜欢复古就是懂文化吗?所谓文化,简单地说,就是人类在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由此可见,文化的精髓,就在于不断追求发展进步,否则,再好的文化也难免因为停滞而走向腐朽甚至衰败。当年,新文化运动初倡白话文时,不也曾经被那些腐儒们斥之为不懂文化吗?到了今天,当年被抨击为不懂文化的已领时代风骚,而那些所谓“懂文化的”却成为历史笑柄。说得直白一点,真正懂文化的,一定是不断求新人,而那些喜欢卖弄复古者,恰恰与文化的基本内涵背道而驰。如果因为仰慕大汉朝,而把身穿汉服视为懂文化的象征,那么,传说中的尧舜时期更值得效仿,如果因此而用兽皮木麻裹身,岂不是会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吗?
拒绝现代,何谈文化。
我无意贬低汉服。在某些特定的场合,研究展示汉服以重现历史风貌,或者借汉服之古韵为现代时尚增光添彩,当然是好事。但是,非要把这古老的东西照搬拿来,以图改变现实,甚至作为抵御外来文化影响的工具,那就不仅仅迂腐,更有精神上闭关锁国回光返照之嫌了。人类的发展史早就证明,只有那些在民族交融中不断取长补短的文化,才能成为先进的代表。古希腊取埃及和巴比伦文明而流芳千古,中国大唐因广纳博收而辉煌,大清王朝则因闭关锁国而腐朽,都是最典型的例证。很难想象,一个拒绝文化融合,视外来文明如洪水猛兽的民族,会取得真正地进步。
徽派建筑,因思维外向开阔而成就美丽。人类文明,因文化不断融合而进步。当中国还严重缺乏民主法治精神,因此离现代法治社会还任重道远之时,不去大力弘扬现代精神,却把复古视为灵丹妙药,只想筑起精神国界之高墙,岂不是与现代文明南辕北辙吗?今天着汉服,明天尊儒术,后天行跪礼,就算真的能培养出谦谦君子,而重建梦想之忠孝之国,恐怕离个性权利独立平等的现代文明,也会渐行渐远吧。
拒绝先进,喜欢复古,却自诩为代表先进文化,实在本末倒置了文化的真正内涵。
文章评论
莲叶
问好先生!
涅槃
先生高见!
鹰击长空
佩服先生的真知灼见!
那也是
社会现象之乱象。遍地横生。
中原一匹狼
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012
又出好文章。点赞!
四季韵
先生思想深邃,目光犀利,每读先生的文字都会心生敬意。呵呵
布衣
@{uin:1072648505,nick:阿弥陀佛,who:1} 布衣奉茶[em]e160[/em]
布衣
@{uin:741339477,nick:月眠,who:1} 谢谢关注
布衣
@{uin:2115000977,nick:風過了無痕,who:1} 奉茶[em]e160[/em]
布衣
@{uin:594621513,nick:若何,who:1} [em]e100[/em][em]e160[/em]
布衣
@{uin:874143691,nick:坐看云起,who:1} [em]e100[/em][em]e160[/em]
布衣
@{uin:1569975131,nick:夜雪初霁,who:1} [em]e100[/em][em]e160[/em]
竹林
穿一件汉服就是文化了,那也太容易成文化人了。人类脱离了野蛮才会有发展文明的条件。我们当今连民间最起码的文明契约都丢失了,穿一件汉服能够代表什么? 我们迫切需要多种多样的文化与文明走进我们的生活,拒绝新的文化与文明,又丢失了本土的文化与文明,结果,是一群滑稽的白痴,作为人类化石供真正的文明去审视研究。
竹林
最可笑那些一天叨叨说我们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到底什么是文明,我们又保持了多少古代淳朴的民风? 这个神奇无比的时代,被我们赶上了,真是幸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