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为我们这疙瘩人辩护
个人日记
朋友见面,谈起九三日,还是那么兴致勃勃。是啊,那些载着先进武器装备的军车,如一字长龙般隆隆驶过长安街,气势夺人,确实令人振奋。
看来,国人对先进的武器装备,还是蛮推崇的。但是,很奇怪,在同样为纪念抗日战争的种种历史纪实中,却又没装备什么事了。
没有不打装备的战争,抗战当然也不例外。日本鬼子正是依靠武器装备的巨大优势,才气焰嚣张地发动了侵华战争。而中国在战争初期始终被动挨打,基本是被装备太差拖了后腿。可贵的是,中国军队在武器装备落后的不利条件下,不仅顽强顶住了日寇地疯狂进攻,还用长沙会战的伟大胜利,让战争天枰开始倾向中国,这已经很了不起了。
这样的抗战,绝对可歌可泣。可惜,我们所能知道的,几乎都是一塌糊涂的正面战场,一触即溃的中国军人。
对自己同胞,总是那么苛刻!
习惯了苛待同胞,最倒霉的当然还是我们老百姓。古代不用说,礼不下庶人,我们只有被驱使奴役的份,连谈道德的资格都没有。今天也没好多少,我们还是被当成愚氓一群。出点事,就怨民众素质太低,仿佛所有问题都是老百姓的责任。风气如此,网络也在劫难逃。汉奸卖国贼的大帽子满天飞,漫骂掐架没完没了,连我们各自的家乡都备受牵连。黑河南,骂东北,贬西部,损岭南……,真真把那“窝里斗”的风彩,演绎得淋漓尽致。
我是哈尔滨人,东北这疙瘩的,属于挨骂较多的倒霉蛋你。说实话,挨点骂,不舒服倒是其次,更多地感觉还是啼笑皆非。几十年来,因为工作关系,走南闯北去过不少地方。要说各地区的不同,不过就是风土人情那点事,至于像人生观一类骨子里的东西,全国都一样。庙是一样的庙,神是同样的神。大事小情,一窝蜂就足以神州尽染,连道德沦丧都是举国均沾,无一地能置身事外,无一城敢言清白。
我们这疙瘩人之所以挨骂较多,和文化有点关系。实话实说,作为移民城市,哈尔滨确实少了点传统文化底蕴。但是,缺少传统就一定不好吗?我看未必。河南是“龙兴”之地,还不是一样难逃窝里斗的拳脚。美国几乎无传统可言,又有谁敢看轻。我们的传统文化,本来就是精华与糟粕共存,好坏参半。就说山东吧,传统文化深厚之地,也是多数哈尔滨人的祖居地。那里有个习俗,家里来了客人,女人只能去操劳,连上桌待客的资格都没有。这样的传统,到了哈尔滨便基本消失,难道不是好事吗?
其实,缺少传统,只意味着可塑性强一点,更容易受环境影响而已。在我的记忆中,因为环境变化,以前的哈尔滨人和现在就很不一样。49以后的那些年,哈尔滨人和全国一样,也曾经意气风发过。再加上受西方影响多一点,人们特别注意仪容仪表。那时的哈尔滨人,再穷也得备一套说得过去的服饰,应酬时穿戴上,以显优雅和礼貌。回到居住的大院里,大家也是和和气气相互照应,而且极少说脏话。谁要是脱口而出,不仅会招来责备的目光,自己也会因此脸红。
后来变了。变得如何,不用多说,大家都知道。因此,今天听到有批评哈尔滨人的声音时,我自知无力反驳,只是觉得有点委屈。以前的哈尔滨人也曾经朝气蓬勃过啊?甚至不乏优雅啊?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又该怪谁呢?真的怨哈尔滨人自己吗?其他地方人,又能好多少呢?
道德沦丧,许多人开始怀念起49以后那些年的社会风貌了。应该承认,那些年的社会风貌确实不错。尽管在今天看来如南柯一梦,但是,在当时却是真真切切的存在。至于为什么,我记得很清楚,那些年中国人的精神头,其实都因为两个字——主人。那时的中国人,真把自己当成“国家主人”了,因此充满希望,因此意气风发,因此认真负责。
我并不为重复那个时代,只是有点联想。仅仅依靠一点虚妄的“主人”意识,就足以让中国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如果真把“主人”意识变成现实,如果真能赋予民众的“主人”权利,又会如何呢?
我相信,一定会很美好。
我们都有集体活动的经历。在集体活动中,我们最怕什么?当然是被忽视。那种不被重视,无人搭理,可有可无的感觉,真的不好受。我们会失去主人感,因此郁闷,因此烦恼,因此愤怒,当然也就不会有什么承担和责任了。
集体如此,社会亦然。当多数民众被忽视,成为可有可无的弱势群体,他们怎么可能充满希望,怎么可能意气风发,怎么可能认真负责。可见,现代人的精神状态,归根结底取决于“主人”地位,不是素质不高,而是权利未到。把老百姓都圈到矮檐下,只能低头龟腰地活着,说话不如放屁,办事战战兢兢,却指望他们意气风发,可能吗?
既非主人,便如仆从,所谓素质,也只能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吧。
政苛国苛,国苛民苛。因朝纲黑暗而致世风日下,几乎就是中国历史的铁律。权利无着,素质也就无从谈起,连多数抗战英烈都因此“被”成了懦夫,我等草民就只能是愚不可及了。
如今,为拯救道德,儒学再一次被定为国策。复兴儒学,好坏且不论,只是那“主人”的希望,恐怕越发渺茫了。孔子虽然伟大,可惜伟大不出“庶民”的权利。传统再好,毕竟好不过民众地位真正地提高。况且,从汉朝的王莽开始,历经唐宋元明清,直到袁世凯,都曾经大张旗鼓地尊儒祭孔,都以为可以借此力挽狂澜,结果呢?不说也罢。
剥夺权利,却谈素质,道德沦丧的始作俑者。
方能恢复德治,认为,这都是传统文化不兴的结果,可我却不敢苟同。凡是上了年纪的人们,都应该记得,中国社会风貌最好的那些年,恰恰是最讲求移风易俗,对传统多有批判的时期。人们不再把希望寄托给墨守成规,也不去烧香拜孔拜佛,却因此更加朝气蓬勃意气风发,既守规则又有承担。
说起那个时代的风貌,我不仅有记忆,也有心理体验。那时的中国人,虽然没有主人翁之实,却真的有了主人翁意识,真的有一种从此站起来的豪气,也真的以为自己就是社会的“主人”了。因此我相信,那时中国人良好的社会风貌,归根结底,是来自“主人”意识。虽然这一切只是一种“虚妄”,却已经足够让中国人意气风发了近二十年。我甚至多次天真地设想过,如果那时的“主人”意识,真的成为中国社会的现实而不是虚妄地宣传,会如何呢?
我们都有集体生活的经历。处在集体中,我们最怕什么?当然是被忽视。很清楚,不求先祖庇护,都成到了改革开放,人们越发的现实了,
看来,国人对先进的武器装备,还是蛮推崇的。但是,很奇怪,在同样为纪念抗日战争的种种历史纪实中,却又没装备什么事了。
没有不打装备的战争,抗战当然也不例外。日本鬼子正是依靠武器装备的巨大优势,才气焰嚣张地发动了侵华战争。而中国在战争初期始终被动挨打,基本是被装备太差拖了后腿。可贵的是,中国军队在武器装备落后的不利条件下,不仅顽强顶住了日寇地疯狂进攻,还用长沙会战的伟大胜利,让战争天枰开始倾向中国,这已经很了不起了。
这样的抗战,绝对可歌可泣。可惜,我们所能知道的,几乎都是一塌糊涂的正面战场,一触即溃的中国军人。
对自己同胞,总是那么苛刻!
习惯了苛待同胞,最倒霉的当然还是我们老百姓。古代不用说,礼不下庶人,我们只有被驱使奴役的份,连谈道德的资格都没有。今天也没好多少,我们还是被当成愚氓一群。出点事,就怨民众素质太低,仿佛所有问题都是老百姓的责任。风气如此,网络也在劫难逃。汉奸卖国贼的大帽子满天飞,漫骂掐架没完没了,连我们各自的家乡都备受牵连。黑河南,骂东北,贬西部,损岭南……,真真把那“窝里斗”的风彩,演绎得淋漓尽致。
我是哈尔滨人,东北这疙瘩的,属于挨骂较多的倒霉蛋你。说实话,挨点骂,不舒服倒是其次,更多地感觉还是啼笑皆非。几十年来,因为工作关系,走南闯北去过不少地方。要说各地区的不同,不过就是风土人情那点事,至于像人生观一类骨子里的东西,全国都一样。庙是一样的庙,神是同样的神。大事小情,一窝蜂就足以神州尽染,连道德沦丧都是举国均沾,无一地能置身事外,无一城敢言清白。
我们这疙瘩人之所以挨骂较多,和文化有点关系。实话实说,作为移民城市,哈尔滨确实少了点传统文化底蕴。但是,缺少传统就一定不好吗?我看未必。河南是“龙兴”之地,还不是一样难逃窝里斗的拳脚。美国几乎无传统可言,又有谁敢看轻。我们的传统文化,本来就是精华与糟粕共存,好坏参半。就说山东吧,传统文化深厚之地,也是多数哈尔滨人的祖居地。那里有个习俗,家里来了客人,女人只能去操劳,连上桌待客的资格都没有。这样的传统,到了哈尔滨便基本消失,难道不是好事吗?
其实,缺少传统,只意味着可塑性强一点,更容易受环境影响而已。在我的记忆中,因为环境变化,以前的哈尔滨人和现在就很不一样。49以后的那些年,哈尔滨人和全国一样,也曾经意气风发过。再加上受西方影响多一点,人们特别注意仪容仪表。那时的哈尔滨人,再穷也得备一套说得过去的服饰,应酬时穿戴上,以显优雅和礼貌。回到居住的大院里,大家也是和和气气相互照应,而且极少说脏话。谁要是脱口而出,不仅会招来责备的目光,自己也会因此脸红。
后来变了。变得如何,不用多说,大家都知道。因此,今天听到有批评哈尔滨人的声音时,我自知无力反驳,只是觉得有点委屈。以前的哈尔滨人也曾经朝气蓬勃过啊?甚至不乏优雅啊?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又该怪谁呢?真的怨哈尔滨人自己吗?其他地方人,又能好多少呢?
道德沦丧,许多人开始怀念起49以后那些年的社会风貌了。应该承认,那些年的社会风貌确实不错。尽管在今天看来如南柯一梦,但是,在当时却是真真切切的存在。至于为什么,我记得很清楚,那些年中国人的精神头,其实都因为两个字——主人。那时的中国人,真把自己当成“国家主人”了,因此充满希望,因此意气风发,因此认真负责。
我并不为重复那个时代,只是有点联想。仅仅依靠一点虚妄的“主人”意识,就足以让中国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如果真把“主人”意识变成现实,如果真能赋予民众的“主人”权利,又会如何呢?
我相信,一定会很美好。
我们都有集体活动的经历。在集体活动中,我们最怕什么?当然是被忽视。那种不被重视,无人搭理,可有可无的感觉,真的不好受。我们会失去主人感,因此郁闷,因此烦恼,因此愤怒,当然也就不会有什么承担和责任了。
集体如此,社会亦然。当多数民众被忽视,成为可有可无的弱势群体,他们怎么可能充满希望,怎么可能意气风发,怎么可能认真负责。可见,现代人的精神状态,归根结底取决于“主人”地位,不是素质不高,而是权利未到。把老百姓都圈到矮檐下,只能低头龟腰地活着,说话不如放屁,办事战战兢兢,却指望他们意气风发,可能吗?
既非主人,便如仆从,所谓素质,也只能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吧。
政苛国苛,国苛民苛。因朝纲黑暗而致世风日下,几乎就是中国历史的铁律。权利无着,素质也就无从谈起,连多数抗战英烈都因此“被”成了懦夫,我等草民就只能是愚不可及了。
如今,为拯救道德,儒学再一次被定为国策。复兴儒学,好坏且不论,只是那“主人”的希望,恐怕越发渺茫了。孔子虽然伟大,可惜伟大不出“庶民”的权利。传统再好,毕竟好不过民众地位真正地提高。况且,从汉朝的王莽开始,历经唐宋元明清,直到袁世凯,都曾经大张旗鼓地尊儒祭孔,都以为可以借此力挽狂澜,结果呢?不说也罢。
剥夺权利,却谈素质,道德沦丧的始作俑者。
方能恢复德治,认为,这都是传统文化不兴的结果,可我却不敢苟同。凡是上了年纪的人们,都应该记得,中国社会风貌最好的那些年,恰恰是最讲求移风易俗,对传统多有批判的时期。人们不再把希望寄托给墨守成规,也不去烧香拜孔拜佛,却因此更加朝气蓬勃意气风发,既守规则又有承担。
说起那个时代的风貌,我不仅有记忆,也有心理体验。那时的中国人,虽然没有主人翁之实,却真的有了主人翁意识,真的有一种从此站起来的豪气,也真的以为自己就是社会的“主人”了。因此我相信,那时中国人良好的社会风貌,归根结底,是来自“主人”意识。虽然这一切只是一种“虚妄”,却已经足够让中国人意气风发了近二十年。我甚至多次天真地设想过,如果那时的“主人”意识,真的成为中国社会的现实而不是虚妄地宣传,会如何呢?
我们都有集体生活的经历。处在集体中,我们最怕什么?当然是被忽视。很清楚,不求先祖庇护,都成到了改革开放,人们越发的现实了,
文章评论
五谷虫儿
依法治国,理论上是正确的,实践中能真正实现最好。不应该言行不一,不能虚伪欺骗,八荣八耻喊喊就如屁话,廉政讲话结果被证实是大笑话,真是没法说。现在似乎看到了希望,再等等看看。
天之蓝
我们那疙瘩人,自有我们的地域文化和性格特点。正如朋友所言,很多东西是社会大气候的影响导致的,不能简单地以地域差别来界定。[em]e160[/em][em]e183[/em]
月眠
含泪拜读一把辛酸…!
心素如简
强调集体主义,强调爱国主义,就会忽略了个性的个人,这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特色。而在完善的民主社会,最主要的是尊重个人的自由与权利,个人的权利得到应有法律的维护,国家自然安定。
越云
让风暴来得更猛烈点吧!
安东兮
布衣兄,后半部不完整,好像没写完,再整理一下吧。
2012
你好!你总是切中要害。佩服!
玉儿
[em]e1000058[/em]
落雪居
好久未见!问好大哥!
学好数理化......
民为上,君为轻,社稷次之。可惜,民主,民权,民生在哪里?
云淡风轻
被忽视,缺少尊重,不能自主,没有发言权,人要么懦弱无主,要么叛逆抗拒,小到家庭,大到国家,都是的。
静峰听雨
废话
布衣
@{uin:836267439,nick:期。,who:1} 谢谢关注
布衣
@{uin:741339477,nick:月眠,who:1} 谢谢关注[em]e100[/em]
布衣
@{uin:1107982148,nick:阿谁,who:1} 老朋友好[em]e100[/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