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之韵

滋润心灵























古琴之韵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孔子时期就已盛行,在中国已经流传了三千多年,本世纪初被称作"古琴"。“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中国文人雅士修身养性之好。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与白居易“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
 

古琴的韵味虚静高雅,弹奏者只有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所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在这点上,伯牙的经历堪称为典范。传说,俞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难抵神情合一的境界。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先生回来。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终于体会到了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成为鼓琴高手。后来,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美谈。



















 

“琴者,情也。”《诗经·关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亦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记载。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弹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
 

“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古琴首当其冲地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唐代薛易简在《琴诀》中讲:“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红楼梦》中讲述,宝玉得知黛玉会弹琴时,便要她为自己演奏一曲。这时林黛玉讲到:“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又说:“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 可见弹琴之人对琴的敬畏。
 

时至今日,古琴音乐依然作为中国音乐的灵魂与精髓,铸刻在美国“旅行者”号太空飞船的镀金唱片里,昼夜不息地回响在茫茫的太空之中,寻觅着宇宙间的“知音”。

                                                         (网络文章)

                      























文章评论

有梦就有未来(工作QQ)

妻听着古琴之曲幽幽叹息道:“我酷爱古琴之音,前世定是隐居山林之人,终日与琴为伴,与竹相依;今生嫁作你妻,整日柴米油盐,粗糙了双手,磨去了灵气。可惜呀可惜!” [em]e149[/em] 夫扶妻肩,作怜爱状:“可怜吾妻,前世竟然喝风饮泉,幸好今生遇我,方才衣食无忧。幸哉呀幸哉!” [em]e113[/em] [ft=,1,宋体][/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