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词的格与律
学习与交流
齐鲁文苑已经很久没有聚在一起聊诗词了。一方面是因为元舒老师年岁渐老,其弟子也都学有所成且各自忙碌,于是这个阵地就落到了我的手上,但是差点失守。另一方面是因为我本来也就无知无识性情懒惰,无力承担这份重任,于是一直间断到现在。所但是既然接下了这个阵地,我们还是得坚守。所以今天我们又聚集在一起,开始聊格律诗词了。当然这期间,深谷雅兰,若尘等等也都断断续续的聊过一些话题。但我今天还是想从最基础的东西开始聊起。这也同样是基于两个因素的考虑:一,我们这里虽然有不少方家里手,但也同样有不少尚未入门或者刚刚入门的新人稚笔,需要从最基本的概念了解起。二,也是最关键的因素,因为我除了最基础的东西,别的我也不会,所以我们需要边学边交流。
因为我本不学文,也不是做文字工作,所以这里我无法引经据典开合有度张弛相宜的带领大家进入佳境,估计是挂一漏万谬误百出,所以请方家们不要见笑,但务必及时指正以免误导各位朋友。这里我先行谢过!
齐鲁文苑是秋之韵交流格律诗词的平台,至于其他诸多文体,并非是跟格律诗词有高低贵贱之别,只是因为各有专攻不同。 所以今天只讲格律诗词。
集聚到这里来的,都是冲着学习格律诗词来的。那么我想问一问,什么是格律诗词?或者说,什么是格律? 这个问题恐怕应该首先搞清楚,不然我们需要学什么?连个基本的目标都没有,恐怕是个笑话。
其实说白了,格律,就是格和律。或者你会说我这是句废话。其实真不是废话。这句话的意思是,通常我们说的格律,是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格和律。
所谓格,即格式,是指其外在的形式,说得具体点,就是这个东西是个什么样子。比如七律,八句话,每句七个字,一共五十六个字。这就是它的样子,即是它的格式。
因为律诗的形式有限,五律七律一共就各有四种句式四种格式,而同属格律类的词,则常见的也有数百种之多,所以我们先从格律诗入手慢慢分析慢慢了解,然后举一反三循序渐进,也就很容易了解词的格律了。
上面说到律诗的格式。但仅仅有这些外在的形式,它还不是格律诗。还必须有律的约束。那么什么是律呢?
所谓律,是指其内在的规律。都有些什么内在的规律?各位别着急,让我们一一道来!
一,声律。就是格律诗词内部音调的规律。
要研究音调的规律,我们必须首先知道什么是音调吧。所谓音调,就是指读音的高低起伏长短。发音较低,像“来,毛,泥……”或者起伏平缓的音,像“音,天,君……”,我们把它叫做平声。发音起伏较大的,像“好,理,涨……”,我们把它叫做上声;发音较高,像“让,伴,道……”,我们把它叫做去声;有些字发音特别短促,像“答,学,十……”,我们把它叫做入声字。而我们把上声,去声和入声字,统称为仄声。当然这是古人这么分的,现在按汉语拼音方案,读一二声的,我们把它当做平声,读三四声和轻声的,我们把它当做仄声,很容易搞明白,这里不详述,以后有机会再进一步扯一扯。
知道了音调,我们就开始来了解格律诗词里面音调的规律。这里还是先从律诗开始说起。格律诗的句子,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律句。律句的音调有一个基本的规律,就是我们常说的“马蹄韵”。马蹄韵,顾名思义就是像马蹄声一样“踢踢踏踏踢踢踏……”的声音,严谨些说就是平仄声都是两两相叠,交替出现的。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律句都是五个字或者七个字,无可避免会有一个落单,这个落单的音,我们对它心存仁慈,视同成双,给予一点特殊待遇,就是可以和前面一对对换位置。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律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这四种句式,就是七律七绝的四个基本句式。五律和五绝跟这个差不多。把每句前面两个字去掉,七字句就成五字句了。
这些是属于基本句式,在实际写作中往往没有那么严格。通常我们用一句概括性的话进行表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但是我要强调的是,这只是一种概括性表述,并不是很严谨的。我们的不论,其实质性意义是说,奇数位的字,平仄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变通。但这种变通是有条件的。什么条件呢?那就是不能犯了律句的忌讳。律句的忌讳主要是两点:第一忌讳孤平,第二忌讳三平足。所谓孤平,是指“仄仄平平仄仄平”,或者“平平仄仄平”句式中,除了平声韵字以外,只剩下一个平声字了。也就是七律律句中第三个字或者五律律句第一个字如果不论平仄,换做仄声字的话,就犯了孤平,这时候就必须把七律律句的第五个字或者五律律句的第三个字换成平声,一弥补前面的改变,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句内“拗救”。“三平足”是指律句最后三个字连续都是平声字。这主要出现在七律律句的“平平仄仄仄平平”或者五律律句的“仄仄仄平平”句式。也就是说,这样的句式,倒数第三个仄声字是不能不论的。
也有人认为三仄尾也是忌讳。即“仄仄平平平仄仄”或者“平平平仄仄”句式中倒数第三个平声字也不能改变。这种说法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相当的认同,但唐诗中却不乏三仄尾的例子。所以这个问题我无法给予一个肯定的结论,希望有方家指导一下。但忌讳一下也并非难事,所以我建议不要尝试的好。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们得到的一个主要结论就是,律句偶数位上的字,平仄是交替的。这一点毫无疑问。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律句句内“相替”,违反了这个规律,我们就叫它“失替”。这是律句内部的规律。下面我们还要研究一下句子之间的音调规律。
律诗一般八句,排律在八句以上,我们暂且不讨论。我们把其中的一二句,三四句,五六句,七八句这样的上下两句叫做“联”,分别叫做“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这每一联内上下两句第二个字平仄必须相反。这叫“相对”。这里为什么仅仅提第二个字而不是所有的字都要平仄相对呢?这是因为律诗有一些首句是入韵的。也就是说,首联两句都可能是平声字收尾,这就不可能所有的字都能平仄相对,于是我们只提首字,实则是第二个字。基于句内平仄相替的规律,其实所有偶数位的字也都是相对的了。违反了这个规律,就叫”失对“。其余的字根据句内音律,应该是什么样子,待会大家自己研究,我这里暂不罗嗦。这里我要说明的一点是,为什么是看第二个字而不是其他位置的字?这是因为律句平仄都是两个相同音调的字连在一起的,第二个字的平仄其实就是第一个字的平仄。但第一个字是可以不论的,它有不确定性,所以我们看第二个字。这个问题以后在讨论格律诗的几种形式的时候还会碰到。所以这里请初次接触格律的朋友记好,以后将不复述。
除了联内相对的规律外,上下联之间也有一定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下一联的上联(即第一句)第二个字必须跟上一联的下联(即第二句)的第二个字平仄要相同,这叫“相粘”。违反了这个规律,就叫“失粘”。
讲完了格律诗的声律,即平仄规律,我们现在来总结一下,看看到底有哪些规律:讲完了格律诗的声律,即平仄规律,我们现在来总结一下,看看到底有哪些规律:1、句内偶数位的字平仄交替;2,联内偶数位的字平仄相对;3,上下联之间偶数位的字平仄相粘。
第二、韵律。就是格律诗词押韵的规律。这里暂时也只讲格律诗的韵律。
格律诗有严格的押韵的要求。说到押韵,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韵。所谓韵,即是声音和谐。以和谐的读音,在诗词句尾产生一种重复的美感,而这种重复,并不是机械的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不同的发声却又谐声协和之音。押韵,又作压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
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新概念:韵部。人们根据字的读音相谐和的程度,把常用汉字分门别类的归入各自的读音体系中。于是有了韵书。在韵书中归于一处的字所具有的共同的原音和韵尾,就是一个韵部。历史上出现过多过版本的韵书,近体诗即格律诗,旧时通常使用平水人刘渊编撰的韵书做标准,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平水韵。现在也有很多人以汉语普通话话做标准,根据汉语拼音方案编撰新的韵书,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中华新韵。由于时间关系,这部分内容的详细讨论,留待以后再说。今天只说说基本概念。
具体到格律诗来说,就是要求在偶数句句尾,使用相同韵部的字做韵脚。有些律诗形式第一句也要求押韵。第一句押韵要求稍微宽泛,可以押相邻的韵部的字。此即为格律诗的押韵的规律。
第三、仗律。就是格律诗内部对仗的规律。对仗大家应该都懂吧?很多群,包括秋之韵总群,群友间都常常做对仗方面的训练。所谓对仗,就是字数相同,平仄相对,句子结构一致,所对应的各部分词性相同或者相当的上下两句构成的意义相关的一组句子。
格律诗中对仗也有严格的规律。即第二联和第三联必须对仗。当然凡事都有例外。有的诗第三联是工对(对仗十分工整)时,第二联可以宽泛些,只对一半也行。至于对仗内部一些特殊对法,则不是这里要讲的内容了,大家有兴趣可以去对联群体中深入学习。
第四、句法。句法是语句音节的划分标准。七律或者五律的句法很单一,都是“二二三”的句法或者“二三”的句法,其中后面的“三”,则有“二一”或者“一二”的细分,其中的细分,显示了其句子语气语调的不一致性,产生诗的变化美。词的句法则千差万别变化无穷,以后细说。
第五、章法。即诗词内部内容结构的逻辑规律。我们通常简单的说起承转合,只是这些逻辑规律的基本内涵,其形式则各有不同,因人因事因各种情况而有不同。但无论有多少不同,其基本逻辑关系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的。这里也暂不做细述。
基于以上这些规律,我们来看一看律诗的几种基本形式:
一、平起仄收(也叫平起偏格,或者平起首句不入韵式。不管怎么叫,大家记住这里说的是第一句的开头的字和结尾的字。)
第二句,联内相对,则第二字要与上句相反。而且律诗偶数句都是押韵的,只能是平声收尾。所以只能是: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三句,与上句相粘。奇数句不押韵,则是仄收。所以只能是这样的句式:仄仄平平平仄仄,
这里看第五个字,如果是仄的话,第六个字肯定是仄,那么第七个字如果是仄,即为三仄尾,如果不是三仄尾的话,第七个字则必须平,律诗平脚则必须押韵,这里是不可以的。所以一句律句只要确定了起字和收字,其实就已经完全确定了这句话的形式了。
第四句,跟第三句相对,押韵。所以是平起平收。这句就只能是这样的: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五句,与上句相粘,不押韵的仄收。所以就是这样的:平平仄仄平平仄,
第六句与第五句相对,押韵。即仄起平收: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七句与上句相粘不押韵,即仄起仄收:仄仄平平平仄仄。
第八句与上句相对,押韵,即平起平收:平平仄仄仄平平。
整理一下,这个平起仄收的形式就应该是这样的基本形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大家不妨用同样的方法琢磨一下其他几种形式的七律形式。其实说到这里,我想说的是,很多人觉得格律记不住,背了又忘了,那都是你在瞎忙活。掌握了其内在基本规律,你根本不用背,拿笔自然就知道每句该是个什么样子了。这里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一一详述了。我把这几种形式写出来,大家推演一下做个比对:
二、平起平收(即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四、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里要说的是,五律跟七律是一一的,只不过把前面俩字不要就是了。绝句跟律诗是一样的,只不过少四句罢了。这里就不复述了。
今天以律诗为例,介绍了所谓格律诗词的格与律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后慢慢深入认识格律诗词时还会不断接触到一些新的概念,将在接触时逐步认识了解它们。今天就罗里吧嗦扯到这里。下次我们将结合具体的词牌,逐步了解各个词牌的格律。
谢谢各位陪我闲扯淡,再见!
齐鲁文苑是秋之韵交流格律诗词的平台,至于其他诸多文体,并非是跟格律诗词有高低贵贱之别,只是因为各有专攻不同。 所以今天只讲格律诗词。
集聚到这里来的,都是冲着学习格律诗词来的。那么我想问一问,什么是格律诗词?或者说,什么是格律? 这个问题恐怕应该首先搞清楚,不然我们需要学什么?连个基本的目标都没有,恐怕是个笑话。
其实说白了,格律,就是格和律。或者你会说我这是句废话。其实真不是废话。这句话的意思是,通常我们说的格律,是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格和律。
所谓格,即格式,是指其外在的形式,说得具体点,就是这个东西是个什么样子。比如七律,八句话,每句七个字,一共五十六个字。这就是它的样子,即是它的格式。
因为律诗的形式有限,五律七律一共就各有四种句式四种格式,而同属格律类的词,则常见的也有数百种之多,所以我们先从格律诗入手慢慢分析慢慢了解,然后举一反三循序渐进,也就很容易了解词的格律了。
上面说到律诗的格式。但仅仅有这些外在的形式,它还不是格律诗。还必须有律的约束。那么什么是律呢?
所谓律,是指其内在的规律。都有些什么内在的规律?各位别着急,让我们一一道来!
一,声律。就是格律诗词内部音调的规律。
要研究音调的规律,我们必须首先知道什么是音调吧。所谓音调,就是指读音的高低起伏长短。发音较低,像“来,毛,泥……”或者起伏平缓的音,像“音,天,君……”,我们把它叫做平声。发音起伏较大的,像“好,理,涨……”,我们把它叫做上声;发音较高,像“让,伴,道……”,我们把它叫做去声;有些字发音特别短促,像“答,学,十……”,我们把它叫做入声字。而我们把上声,去声和入声字,统称为仄声。当然这是古人这么分的,现在按汉语拼音方案,读一二声的,我们把它当做平声,读三四声和轻声的,我们把它当做仄声,很容易搞明白,这里不详述,以后有机会再进一步扯一扯。
知道了音调,我们就开始来了解格律诗词里面音调的规律。这里还是先从律诗开始说起。格律诗的句子,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律句。律句的音调有一个基本的规律,就是我们常说的“马蹄韵”。马蹄韵,顾名思义就是像马蹄声一样“踢踢踏踏踢踢踏……”的声音,严谨些说就是平仄声都是两两相叠,交替出现的。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律句都是五个字或者七个字,无可避免会有一个落单,这个落单的音,我们对它心存仁慈,视同成双,给予一点特殊待遇,就是可以和前面一对对换位置。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律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这四种句式,就是七律七绝的四个基本句式。五律和五绝跟这个差不多。把每句前面两个字去掉,七字句就成五字句了。
这些是属于基本句式,在实际写作中往往没有那么严格。通常我们用一句概括性的话进行表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但是我要强调的是,这只是一种概括性表述,并不是很严谨的。我们的不论,其实质性意义是说,奇数位的字,平仄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变通。但这种变通是有条件的。什么条件呢?那就是不能犯了律句的忌讳。律句的忌讳主要是两点:第一忌讳孤平,第二忌讳三平足。所谓孤平,是指“仄仄平平仄仄平”,或者“平平仄仄平”句式中,除了平声韵字以外,只剩下一个平声字了。也就是七律律句中第三个字或者五律律句第一个字如果不论平仄,换做仄声字的话,就犯了孤平,这时候就必须把七律律句的第五个字或者五律律句的第三个字换成平声,一弥补前面的改变,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句内“拗救”。“三平足”是指律句最后三个字连续都是平声字。这主要出现在七律律句的“平平仄仄仄平平”或者五律律句的“仄仄仄平平”句式。也就是说,这样的句式,倒数第三个仄声字是不能不论的。
也有人认为三仄尾也是忌讳。即“仄仄平平平仄仄”或者“平平平仄仄”句式中倒数第三个平声字也不能改变。这种说法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相当的认同,但唐诗中却不乏三仄尾的例子。所以这个问题我无法给予一个肯定的结论,希望有方家指导一下。但忌讳一下也并非难事,所以我建议不要尝试的好。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们得到的一个主要结论就是,律句偶数位上的字,平仄是交替的。这一点毫无疑问。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律句句内“相替”,违反了这个规律,我们就叫它“失替”。这是律句内部的规律。下面我们还要研究一下句子之间的音调规律。
律诗一般八句,排律在八句以上,我们暂且不讨论。我们把其中的一二句,三四句,五六句,七八句这样的上下两句叫做“联”,分别叫做“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这每一联内上下两句第二个字平仄必须相反。这叫“相对”。这里为什么仅仅提第二个字而不是所有的字都要平仄相对呢?这是因为律诗有一些首句是入韵的。也就是说,首联两句都可能是平声字收尾,这就不可能所有的字都能平仄相对,于是我们只提首字,实则是第二个字。基于句内平仄相替的规律,其实所有偶数位的字也都是相对的了。违反了这个规律,就叫”失对“。其余的字根据句内音律,应该是什么样子,待会大家自己研究,我这里暂不罗嗦。这里我要说明的一点是,为什么是看第二个字而不是其他位置的字?这是因为律句平仄都是两个相同音调的字连在一起的,第二个字的平仄其实就是第一个字的平仄。但第一个字是可以不论的,它有不确定性,所以我们看第二个字。这个问题以后在讨论格律诗的几种形式的时候还会碰到。所以这里请初次接触格律的朋友记好,以后将不复述。
除了联内相对的规律外,上下联之间也有一定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下一联的上联(即第一句)第二个字必须跟上一联的下联(即第二句)的第二个字平仄要相同,这叫“相粘”。违反了这个规律,就叫“失粘”。
讲完了格律诗的声律,即平仄规律,我们现在来总结一下,看看到底有哪些规律:讲完了格律诗的声律,即平仄规律,我们现在来总结一下,看看到底有哪些规律:1、句内偶数位的字平仄交替;2,联内偶数位的字平仄相对;3,上下联之间偶数位的字平仄相粘。
第二、韵律。就是格律诗词押韵的规律。这里暂时也只讲格律诗的韵律。
格律诗有严格的押韵的要求。说到押韵,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韵。所谓韵,即是声音和谐。以和谐的读音,在诗词句尾产生一种重复的美感,而这种重复,并不是机械的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不同的发声却又谐声协和之音。押韵,又作压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
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新概念:韵部。人们根据字的读音相谐和的程度,把常用汉字分门别类的归入各自的读音体系中。于是有了韵书。在韵书中归于一处的字所具有的共同的原音和韵尾,就是一个韵部。历史上出现过多过版本的韵书,近体诗即格律诗,旧时通常使用平水人刘渊编撰的韵书做标准,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平水韵。现在也有很多人以汉语普通话话做标准,根据汉语拼音方案编撰新的韵书,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中华新韵。由于时间关系,这部分内容的详细讨论,留待以后再说。今天只说说基本概念。
具体到格律诗来说,就是要求在偶数句句尾,使用相同韵部的字做韵脚。有些律诗形式第一句也要求押韵。第一句押韵要求稍微宽泛,可以押相邻的韵部的字。此即为格律诗的押韵的规律。
第三、仗律。就是格律诗内部对仗的规律。对仗大家应该都懂吧?很多群,包括秋之韵总群,群友间都常常做对仗方面的训练。所谓对仗,就是字数相同,平仄相对,句子结构一致,所对应的各部分词性相同或者相当的上下两句构成的意义相关的一组句子。
格律诗中对仗也有严格的规律。即第二联和第三联必须对仗。当然凡事都有例外。有的诗第三联是工对(对仗十分工整)时,第二联可以宽泛些,只对一半也行。至于对仗内部一些特殊对法,则不是这里要讲的内容了,大家有兴趣可以去对联群体中深入学习。
第四、句法。句法是语句音节的划分标准。七律或者五律的句法很单一,都是“二二三”的句法或者“二三”的句法,其中后面的“三”,则有“二一”或者“一二”的细分,其中的细分,显示了其句子语气语调的不一致性,产生诗的变化美。词的句法则千差万别变化无穷,以后细说。
第五、章法。即诗词内部内容结构的逻辑规律。我们通常简单的说起承转合,只是这些逻辑规律的基本内涵,其形式则各有不同,因人因事因各种情况而有不同。但无论有多少不同,其基本逻辑关系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的。这里也暂不做细述。
基于以上这些规律,我们来看一看律诗的几种基本形式:
一、平起仄收(也叫平起偏格,或者平起首句不入韵式。不管怎么叫,大家记住这里说的是第一句的开头的字和结尾的字。)
所谓平起,就是首句第一字(实则看第二字)是平声。最后一个字是仄声。即:
一起一收及句内相替的规律,已经把这句话的平仄固定了,别无选择 ,只能是这样的了: 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二句,联内相对,则第二字要与上句相反。而且律诗偶数句都是押韵的,只能是平声收尾。所以只能是: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三句,与上句相粘。奇数句不押韵,则是仄收。所以只能是这样的句式:仄仄平平平仄仄,
这里看第五个字,如果是仄的话,第六个字肯定是仄,那么第七个字如果是仄,即为三仄尾,如果不是三仄尾的话,第七个字则必须平,律诗平脚则必须押韵,这里是不可以的。所以一句律句只要确定了起字和收字,其实就已经完全确定了这句话的形式了。
第四句,跟第三句相对,押韵。所以是平起平收。这句就只能是这样的: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五句,与上句相粘,不押韵的仄收。所以就是这样的:平平仄仄平平仄,
第六句与第五句相对,押韵。即仄起平收: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七句与上句相粘不押韵,即仄起仄收:仄仄平平平仄仄。
第八句与上句相对,押韵,即平起平收:平平仄仄仄平平。
整理一下,这个平起仄收的形式就应该是这样的基本形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大家不妨用同样的方法琢磨一下其他几种形式的七律形式。其实说到这里,我想说的是,很多人觉得格律记不住,背了又忘了,那都是你在瞎忙活。掌握了其内在基本规律,你根本不用背,拿笔自然就知道每句该是个什么样子了。这里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一一详述了。我把这几种形式写出来,大家推演一下做个比对:
二、平起平收(即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四、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里要说的是,五律跟七律是一一的,只不过把前面俩字不要就是了。绝句跟律诗是一样的,只不过少四句罢了。这里就不复述了。
今天以律诗为例,介绍了所谓格律诗词的格与律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后慢慢深入认识格律诗词时还会不断接触到一些新的概念,将在接触时逐步认识了解它们。今天就罗里吧嗦扯到这里。下次我们将结合具体的词牌,逐步了解各个词牌的格律。
谢谢各位陪我闲扯淡,再见!
文章评论
冰心
辛苦了,再次受教!先给老师沏茶三杯先![em]e160[/em] [em]e160[/em] [em]e160[/em]
之之之手
[em]e160[/em]
美丽人生
以后有机会一定来听老师进一步扯一扯。[em]e120[/em]
蓝天
学习了[em]e183[/em]
龙游大海
那天我就用的海伦公式和反三角,计算无误,谢谢你
陶陶
欣赏黄杨老师的品德,为大家做出了很大的牺牲,非常敬佩[em]e179[/em]
空空如也
黄杨老师能在百忙之中挑起齐鲁重任,无论是鞭策自己还是帮助大家一起学习,都是一举多得的,喜欢黄杨老师这种蜗牛精神,还没有追上您老的步伐您就又开始选择日夜兼程了,天道酬勤,预期又会见到许多丰硕的果实挂在黄杨的枝头,不抛弃,不放弃,遥祝安好!
天马行空
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一学就会[em]e179[/em][em]e142[/em][em]e160[/em]
天马行空
欢迎老师下次在讲[em]e121031[/em][em]e160[/em]
墨の顔
黃楊哥終於肯出來誤人子弟了。你好歹也把我收了唄。不過覺得吧講課太枯燥,這長篇大論的我暈死了,嚴重建議你開小灶,這樣方許能把我練就成鉄[em]e157[/em][em]e156[/em][em]e120[/em]
丽泽
坐稳了,听黄杨老师上课[em]e112[/em]
山高水长
先粗粗阅读一遍,有空再慢慢看N遍。然后我也有文化了!
烟雨蝶梦
老师辛苦了[em]e160[/em] [em]e160[/em]
琴音飘渺
还好,剩下一个座位,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绿叶
谢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