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创作

个人日记

临帖——集字、集偏旁部首——自主创作
 楷书创作作为书法创作的组成部分,按照矛盾的特殊性和矛盾的普遍性关系的原理,包含着一般意义上的书法创作中的艺术,然而,它又有楷书创作中的特殊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善于运用变化。端庄是楷书的特点,加之我们平时写楷书时循规蹈矩,从而使用笔缺少意趣,结字缺少姿态,形成一种“千字雷同”的局面,这样的作品就不能表现其艺术性。所以,我们在创作楷书作品时要善于运用变化,通过字型结构的大小、长短、宽窄、开合、伸缩、疏密等灵活变化去增加楷书作品的情趣,这样就可以构成整幅楷书作品的和谐,从而有一种行草书那样的如丽天繁星、出入自然的气韵。为此,一个想创作出高水准的楷书作品的书者,一是要对楷书有正确的认识;楷书虽然看上去规矩平整,但那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平正”。所以,绝对不能写得大小一律、状如算子,应该有变化。二是在平时要注重训练,纯熟之极、深谨之至,才能奇宕潇洒、不主故常、时出新致。三是要进行创造性思维,灵感往往是从具体的物象中所悟得,所以,善于洞察万事万物的变化,可以使之应用于楷书的创作中。四是灵活运用与变化要根据楷书本身的自然姿态,如强求变化,必致学道入魔,而涉狂怪之态,那么楷书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因此,高明的楷书创作者必须是善于运用变化者,这已成为楷书创作的基础。同时,这也是楷书创作的首要的艺术表现。

    二、善于在楷书创作中体悟行气和韵律。在行草书创作中,信手挥洒、倚正相辅、曲直相成,纵然无行无列,却也行气贯通、浑然天成,这就是作品所体现的行气和韵律。而在楷书创作中,章法布局不外乎有三种形式,即“纵有行横有列”、“纵有行横无列”、“纵无行横有列”,楷书这种章法布局的局限性,就造成了我们在楷书创作中不能很好地发挥个人的艺术个性,把握不好就容易使作品形成支离气不贯通,或者字行扭曲。鉴于以上情况,我们在楷书创作中要注意每行字的重心耍相对应,即字的中心都在一条直线上,我以为,这就是楷书的行气。那么,怎样才能在楷书创作中把握它呢?首先要“字守中心、不失重心”,也就是耍使作品中的每个字都可以用一条无形的直线串起来。二是在运笔时要有承接,即才按便提,才提便按,要使一字之内和笔画之间有贯气,而且要使通篇有贯气。但这种承接不是行草书中的牵丝相连,而是一种无形的笔势走向,它们在点画中很少有因强烈的节奏而产生出一种类似游丝等的变化,是很难用肉眼观察其存在的,它表现得比较隐晦和含蓄,主要是通过笔势和体势两方面来完成的。可见,楷书中的行气是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的。

    三、善于表现意趣。在书法中,有无意趣是区别“字匠”和“书家”的分水岭。如清代之“馆阁体”,其所作之书,功力不可谓不深,法度不可谓不熟,但是不能给人持续美感,因为它缺少一种“意趣”。楷书中表现“意趣”主要有以下几种审美境界:一是平和简静,使人看上去端庄之中不失姿态,意境高远,静气迎人。二是质朴自然,表现出的是一种平淡率真,浑然天成的审美境界。三是刚健雄强,它所追求的是一种敦厚沉雄、俊逸豪迈的美感。四是姿韵秀逸,它所传递的是一温季圆润,骨秀神清之美。以上四种都是我们在楷书创作中所追求的审美理想和艺术风格,这是厚积薄发的问题。所以,我们首先要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因为几千年来中国的书法艺术积累了古代大量书法艺术家的智慧,为我们留下了可贵的优秀遗产。其次,创作之前要培养自己的创作激情,要努力创造产生一种激情的客观环境和条件。最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的修养,如对哲学、美学、诗词典赋等方面的研究。但是最重要是在表现“意趣”时不能偏重于外在形式的极度夸张和不合情理的大胆变形,而要牢牢把握住“真”和“美”,着重于艺术个性的真切流露。

    四、善于布局章法。在书法创作中,行草书的章法可以气势流贯,穿插揖让,充分运用字与字之间的大小斜正、曲直、虚实、轻重的对比变化等给人以视觉冲力。而在楷书创作中一般都是成行或成列的,这样就容易束缚人的创作灵性。所以,我们在楷书创作时必须进行苦心的经营和布局。首先我们要做到格式适当,使之成为一种“虚实相生”、“黑白相间”。其次,落笔时要看准第一笔的位置,如此笔一错,则全体失位,无法挽救。孙过庭《书谱》云:“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故一落笔,第一个字就基本上定了这幅作品章法的基凋。另外,写楷书作品,幅首不可太生疏,幅后不可太松懈,所以要意在笔先,使精、气、神贯注其中。另外落款也很重要的,一般来说楷书作品用行书落款比较好,因为这样能体现整幅作品的变化,给人一种新的感觉。但不宜以草书落款,因为太强烈的反差会导致一种不和谐。另外不管以何种书体落款,都应该与正文形成一斜角,要有参差,这样方不致平板。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