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盖州回族历史转盖州论坛于学忠著

个人日记

  探源盖州回民的历史
  
  
   
2014-5-9 17:15 上传下载附件 (104.68 KB)
  
  
  盖州是一个多民族团结的城市,各个民族和谐生活在这个大家庭里;有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汉民同胞相同,但也有一些是本民族内部独有的。
  
  除了佛教在很早的时候进入中国,并对中国宗教有影响之外,伊斯兰教的影响也是很大的,进入中国也早,但是受到了很多制约,大多由回族人自己去信奉,穆斯林也不强求别人去信仰伊斯兰。
  
  唐代的时候阿拉伯半岛有使者进入长安,最初的穆斯林只自奉,不传教,第一批西亚商客开始定居,中国历代统治者尊重伊斯兰信仰。到元代的时候,有一次回人随蒙古人到各地散居传教中国,伊斯兰教在中国生根,辽东也开始有了穆斯林。
  
  回族。盖州回族人是清初从山东、河北等地陆续迁入的。清雍正元年(1723年),河北石家庄地区马姓、杨姓回族人迁入盖州万福庄定居。清乾隆初年,当时落脚到海城的回民中有马姓、戴姓家庭,转而到营口县虎獐屯(今虎庄镇)定居。清乾隆五年(1740年),山东济南的马、肖、哈姓回族人迁入盖州城落户。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河北青县马、金姓回族人迁入熊岳定居。1861年后,来自河北、山东和京津地区的回族人,多数定居在今盖州市区,少数移居到盖州周边的乡镇。
  
  清同治九年(1870年),由山东、河北等地逃荒来的移民中,有杨、刘、王姓回族人落脚于大石桥。1900年,河北沧州等地大批民工参与修筑中东铁路(哈尔滨至旅顺口),民工中白、韩、张、尹、王、穆、郑等18户回族人家定居在大石桥。自1880年至1910年,是回族人迁入盖州地区的高峰,他们多数来自河北、北京、天津、河南、安徽以及辽宁的朝阳、凌源、锦州、北镇、田庄台、海城、牛庄等地。民国后至新中国建立初期,也有零星的外地回族人迁入盖州地区。
  
  回民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回民喜欢聚集,以回民为邻,贴“都哇一”那种标志“清真”的牌子,在食品选择上有严格的禁忌。禁烟禁酒,畅行饮茶等等。
  
  俗话说:“十个回回九个马。”马是第一音节的音译,原来是人名,据《回族人物志·明代》记载,元世祖时,回族人阿合马官拜丞相,其后以名为姓,如玛合麻、玛合木、马哈马、摩诃沙、马哈木、马哈默、马速忽等也是马姓。即便是本命中没有马,也因谐音关系,取了马姓,如吉雅漠迪、默里契沙、吉雅谟丁等,默和漠音与马相近,故为马姓。取自先民住地或部族的意译为姓,如元代葛逻禄人,葛逻禄的汉译意思为马,所以也姓马了。回族中的马姓,还有部分是因各种原因改作马姓的。有因世变逃避于蛮夷间改姓马氏者,也有从母之故,改姓马者。明成祖永乐年间,敕封武德将军赛哈智,后辞职隐居滇西,改姓马氏。也有一部分属于赐姓,如明洪武元年西域鲁密国人马德路丁受太祖之聘入中国,授职为回回司天监监正,两个儿子也随父亲任职,赐姓马,封回回大师。以上这些都是马姓现在是回族第一大姓的缘故。
  
  据盖州万福镇部分马氏回回先人祖源追溯:“较早迁居盖州的马氏先人应为三门二支,第十门世马纯忠的后人,马纯忠居沧县万良寺,生子三:连举、连科、连升,约在同治光绪年间,马连举、马连升兄弟二人由万良寺迁居盖州,马连科仍居万良寺,其后裔已裔已传至第二十一世。”
  
  新年,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正月二十五“填仓日”,二月二龙抬头,五月单五吃棕子,过伏日一一如头伏饺子末伏面,七月过十四,八月十五仲秋节。最近几年又增加了“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这些,是与汉民同胞相同的风俗节日。
  
  回民同胞内部,自已还过三大节日,即“尔代节”、“古尔邦节”和“圣会”。除三大节日外,回民每到礼拜五中午后为案礼日,本民族内部叫“主麻”。有些老人和念过《可兰经》的,要去清真寺参加聚礼,跟着阿訇礼拜。回民也习惯地把这个日子叫做“好日”。办喜事或有其他大事,就选择这个日子。
  
  另外,回民不吃猪肉,不吃已死之物,不吃动物的血,这是老人们一辈辈传下来的,肉品只吃牛羊等反刍动物肉,家禽只吃鸡、鸭、鹅、鸽。吃时,必须阿訇宰,为了出血讲卫生。
  
  作为盖州市的一个部分,盖州回民当中,涌现出许多新人物,出现了许多新事物。我不能掌握一切,也不能一一述说,在我笔下出现的这些人物、事物,只是我个人眼力所见,耳能所闻的,我周围的,我熟悉的一切。
  
  探源盖州回民的历史,既是一部追溯祖先活动轨迹的历史,又是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值得我们后人深入探研和借鉴。
  
    
  
  (于学忠)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