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于悲剧中

手机日志

图片
 

置身于悲剧中
文/竹林

2015年8月12日,中国天津港口发生爆炸事件。其惨烈程度,举国瞠目,寰宇哀伤。
我们每天都在关注着事故现场的最新情况,关注着伤亡人数。今天是8月18号,据官方统计至8月17日死亡人数是114人,70人失联。很多人对这个数据持怀疑态度。这些数据的大小似乎成了灾难的惨烈程度的一个评估量尺。数字越大,我们的震惊就越大。我们在关注这些数据时,也许漠视了一个最大的事实,在滚滚浓烟后面,那些骇人听闻的个体死亡真相。忽略了把自己置身于事故中去体会那惨烈的现场。要知道,我们所看到的那些统计数据,是灾难现场一个人加上一个人,再加上一个人.....的宝贵生命所重叠在一起的啊!

我们耳闻目睹了很多很多的灾难,如海难,沉船,矿难,地震,桥梁坍塌....
我们习惯了双手合十,祈祷,点上蜡烛心灯,说一声逝者安息,生者节哀。

我们也习惯了电视新闻中那些严肃的,冷峻的,从容不迫的面孔,谨慎娴熟的报道灾难场景及伤亡人数。
娴熟说明了什么?娴熟难道是一种习以为常吗?新闻现场,他们不乱分寸,表情僵硬,看上去似乎没有体温,就像一架统计数字的机器。我感觉不到他们对于灾难带给人们巨大的不幸,所流露出的内心情感与汹涌的悲痛情绪。
 
我们得到的只是数据。或许是一些不可信任的数据。而这些数据似乎没有更清晰地指向具体受难的个体。这些数据让我们的思维变得抽象。从而模糊了我们对现场的亲临体会,以及去感受那些因为失去亲人的个体家庭中,每一个内部成员伤心欲绝的凄恸。

与事故相关的官员们在远离事故现场的办公室或者是某一个安全的地方,发表着准备好的深思熟虑的措辞。他们的注意力都在那些量化了的数据上,嘴里说着与每一次灾难都雷同的话,那么的耳熟,都那么的格式化,那么中规中矩,带有印章的味道。我感觉不到那些数据中个体生命的消失
在无情地撞击他们。感觉不到他们与失去亲人家属的情感共鸣。感觉不到其内心真诚的情感表达。

每一次事故发生后,有多少官员为自己的失职所酿成的悲剧而感到羞耻和痛心?我们何曾看到他们勇敢地站出来,为自己的罪过深深忏悔,何曾看到有谁第一个站出来为事故担责!
如果我没有说错,他们在事故发生时,在为自己所应该承担的责任而恐惧担心,盘算着自己对发生的事故所需要的应变能力。
 

上帝是觉察的,人类是思考的。
在事故面前,我们即便不思考,我们也应把自己置身于事故现场,置身于在事故中蒙难的个体生命,置身于受难者亲人的身份。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很难去想象事故现场的残酷,去体会失去亲人的切肤之感。那么,我们只仅仅是一个淡漠的局外人。
 

我们为8.12爆炸中牺牲的消防官兵深深惋惜,他们本不该那样去死的。是因为愚蠢无知的命令让他们走向有剧毒燃烧的火海,并因此而葬身。
一位乡下老人,他的儿子在某消防中队打工一年,在这次爆炸中失联。
老人把救心丸留下十粒给老伴,自己带上十粒,怀里揣着卖西瓜的一千多元钱,到天津等候儿子的下落。
我换位于他的身份,去体会他的心情,我的心就会抽搐疼痛,疼痛得没有了眼泪。
那是怎样揪心的等待,几乎没有希望,又苦苦地期待着希望。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那么漫长,那么恐慌,那么让人窒息般的煎熬。

也许很多所谓“失联”的消防官兵,他们已经被气化,被烧焦,他们的遗骸可能都不存在了。
那一刻,他们甚至来不及向自己的生命告别,向亲人告别,向最舍不得撒手的人间告别,向最亲密的人和事物告别。就那样匆匆地走了,就那样灰飞烟灭。
我不知道,他们的最后一次眺望是什么?他们最后发出的声音是什么?他们最后一次心跳想到的是什么?
多么残酷的生命告别,多么不值得的生命告别啊!

那位乡下老人,您还能够等到你的儿子从火海里出来,站在您的面前吗?那十粒救心丸可以帮助到您吗?您的老伴在千里之外,她是否能够想象得到爆炸现场是这样的惨烈,如果她知道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儿子,那十粒救心丸能够救到她吗?


每一桩噩耗后面,都有一个家庭,都有一组家庭成员。这些遇难的个体生命,与世界相比,是比尘埃还要小的尘埃,但他们却是亲人们的整个世界。他们血浓于水,骨肉相牵,是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唯一根脉。
世界上任何巨大的事,都没有比失去自己亲人的事更加巨大。他们是悲剧的真正承重者。一夜之间,他们的生活被颠覆,希望被撕碎,幸福被改写。他们除了悲痛欲绝,还有别的吗?


多么希望我们的官员,把自己置身于悲剧之中,把那些遇难的个体,当成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女儿,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妻子,自己的兄弟姐妹。去感受失去亲人后的天崩地裂,感受一瞬间灵魂被掏空,血肉被掏空,思维被掏空,感受所有被掏空的无助,感受他们的苦与痛。
如果把他们的情景当成你们的情景,把他们的苦痛当成你们的苦痛。那么,
从灵魂到肉体,该有怎样的撞击?该有怎样的自我拷问和内心自责?如果是这样,是不是有关事故的渎职,贪腐,潜规,就不会隐匿于大大小小的事故背后,就不会再让渎职,贪腐,潜规,去促使一次次大大小小类似事故再一次次发生?
 
如果媒体把自己置身于悲剧之中,去寻找悲剧的现场感,为所发生的不幸去追问事故的真相。去贴近悲剧的归属者,做最起码的亲临想象。那么,就会触摸到受伤者的内心,感觉到他们的需要。会理解他们愤怒的情绪,倾听他们的自然倾诉,鼓励他们提问和质疑。让他们的诉求有更加开放的空间。让他们得到心理上的安全感。必要时,还可呼吁心理医生对他们进行心理治疗。尽可能帮助他们如何学着缝合心灵的伤口。 
而不是举着话筒采访报道事故中所谓的先进典型。要知道,你采访的对象,他们的内心还在悲痛中颤栗,他们的意识还处于惶恐和模糊中。让他们说出感天动地的豪言壮语,让大家去赞美歌颂。这样的做法,是残忍的,是对生命的轻视,对悲剧最大的粗暴行为,也是对遭受悲剧打击的个体的精神背叛。也许,人们对悲剧的遗忘就从这里开始。

当悲剧的伤口开始结痂,人们便忘记了这个伤口曾经的疼痛。当亲临者还在痛苦中挣扎时,人们便急于翻开了新的一页,多么冷酷的现实,多么让人失望的人性。

和我的朋友谈到对此事的感受,他说,天津港口爆炸现场的主体部分,应该按原样保留下来。
作为历史上最惨痛教训的遗址。
作为造成事故原因的耻辱柱。
作为那些连遗骨都没有了的殉难者的坟场。
作为亲人们吊唁亡灵的墓地。
作为世世代代引以为警示的历史悲剧的载体。
是的,理应留下来。留下来,是为了不要忘记,留下来是为了警钟长鸣,留下来是为了类似的悲剧不再发生。我们应以史为鉴,尊重事实。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一个没有历史记忆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
 

911过去十多年了,人们还在慢慢愈合自己的伤口。尤其是那些失去亲人的人们,他们永远也无法完全拂去心里的伤痛。
8.12才十天,我们还在继续关注着现场的消息。伤亡人数还在增加。
我们也许做不到很多可以直接帮助那些伤心欲绝的人们,但我们可以做到置身于他们当中,体会他们的痛苦,和他们一起流泪。 
深深的伤痛,会唤起人性里最珍贵的悲悯与良知。


走好,在事故中无辜罹难的人们。
走好,在事故中无辜牺牲的消防官兵。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