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深半夏

个人日记

喜欢“春深”这个词,因为觉得它是古代最含蓄的风情。那该是最后一场薄雪的夜,一条隐秘的小径,一盏灯火,照见窗内读书少年酣甜的梦。书页幽静,笼在袖中的诗文也词词相拥而歇。他还不识愁,更不知青镜摩挲、白首蹉跎的人生节令,就那样天籁寂静地睡。春深是要在水村山郭,才能一览梦里梦外山色围屏的幽静,才能邀一轮清月进屋,共赏一树桃夭睡意绸缪。这一时,你听那浅浅的呓语,是桃一笔一画的书信,饱蘸着从诗经里流出的胭脂河的水,叙着旧梦如欢地写。

 

图片
 
 

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春在一夜间就掠过阡陌,被诗句拦截装订成古卷,“春日迟迟,卉木萋萋”,那些峥嵘花草一如使者,唱着颂歌。此后春深,犹如佳期幽约,繁密香砌。既有热热闹闹的纷绕与阔绰,又有隐隐约约的惆怅与隐忍。唐代储光羲的《钓鱼湾》诗里有“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的句子,其中一个“乱”字,写尽了杏花的俏气,这时你若穿行这春深处,它落了你一肩的白,你会被这纷纷绕绕的圣洁感动起来。而读白居易的《和春深二十首》,不得不叹那“何处春深好”的气象万千。凡事及深处,总会有另外的景象,更具深邃与思省的力量。比如杜牧的《赤壁》里“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句,比那一支古老的断戳沉落在江底更凄凉惆怅,这春深日久便幽微薄凉又绵远无期。

 

图片
 
 

在现世,“春深”更多的是一个人静默的日月。春和景明,婉约风姿,再盛一杯浓浓月色,畅谈得意人生;杨柳细腰,蝶舞蜂鸣,再拥一怀花香软语,欢醉美景良宵。这一派风光,被多少人憧憬神往过?直待某些路走尽了,人事都恍惚起来,突然于某个清静的夜里,望见窗外枝繁叶茂的树或几束蔟拥芬芳的花,才一下子感觉周身澄明而辽远,是大气的意象,看穿那纷扰熙攘的纠葛与奔波,原来有着如此不堪的凌乱。由此,心也逐渐趋向静默。这静默,又似一场盛大的花事,开在隐秘山林,开在季节之外。

 

图片
 
 

梁朝沈约少年时代孤贫流离,因笃志好学而博通群籍。据史载,他特别好学,母亲怕他受不住,常常减少他夜里读书的灯油,撤去取暖的火。他是冰丝这个美丽传说的主角,说有一天在书房里温习,一个携带着织丝工具的女子进来,这时风吹起窗外的雨丝飘进屋来,只见那女子绕雨如丝,绕了好几两后送给他,说这物叫冰丝,可以织成细娟。女子消失后,沈约将冰丝织纨制扇,到了夏天,不摇自凉。特别喜欢这个“绕雨如丝”的传说,为志向而能安于春深处,才能得到自己的清爽世界。世间的任何事,也莫过于此吧。情之所困,不过是辗转幽怨而无法自抑。或牵牵绊绊,杂草满径,或空空荡荡,荒园故曲。越是爱得盛密,越是怨得深沓,也越是苦大愁长。倒不如那一句“谢谢你赠我空欢喜”来得更磊落与深邃,寂寞又美好。它是千帆过尽,仍有山色入画;是哀而不伤,心有澄澈。

 

图片
 
 

更是春深幽静,自得惬意畅美。依旧行于尘世,但能保有一份阔寂的心,而又能时时从其中获取丰盛的美意。虽然不被人理解容纳,但仍能洞明开阔。这就如同梭罗在他的《瓦尔登湖》里写过:一个诗人,在欣赏了一片田园风景中最珍贵的部分之后,就扬长而去,那愚笨的农夫还以为他拿走的只是几个野苹果,诗人却把他的田园押上韵脚,还用一道肉眼看不到的篱笆把它圈了起来——他把精华统统归为己有了,只将最没有价值的部分留给了农夫。

 

图片
 
 

“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可是,一方心天,春深睡起已半夏。虽然错过很多美景,但独具深沉的况味。一如那个少年,错过桃之夭夭,但梦里粘了一衣的锦字,不愿醒来。为他这缱绻的梦,年年桃花,灼灼其华,为他开遍。






                                                    文字:白音格力   图片:网络   整理:小蜗牛



 

文章评论

一袭灿烂

[ft=,4,楷体, 楷体_gb2312]更是春深幽静,自得惬意畅美。[/ft]

如此而已

[em]e160[/em] [em]e176[/em] [em]e163[/em] 好运——

hyf

春事倏尔一夏 荷残怅然知秋······

毛毛小雪

春深睡起已【立夏】,一方心天【春】匆匆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