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之二
个人日记
第三篇之二 第二節:《論語》導讀 《論語》者,乃儒学之核心,國学之精華也。《論語》通,則儒学,乃至中華傳统文化,聖賢教育的綱領全通矣。正所謂,一門通,則門門通,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是也。賴学者善思维明辫之而已。 讀書,必須首先明瞭爾所讀之書之主旨,即今人所说的主題或中心思想。每一部書有每一部書之主題,《論語》亦然。 《論語》這部經典,是記録孔子及其主要弟子的哲言录,内容廣泛,涉及到社會、人生的方方靣靣,但也有其重點之所在。学之者,能抓住其中核心内涵,就打開了方便之門。 《論語》作為一部優秀的語录體散文集,它以含蓄隽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及其主要弟子的言論。尤其所記述孔子循循善誘、因人、因地、因時、因才施教的靈活變通的方法,有時點到而止,有時侃侃而談,或啟發辯論,或閑坐談心,皆娓娓動聼,引人入勝。諸多至理名言,被世人津津樂道,視之為座右銘。 《論語》是“修身”、“齊家”、“治國”、“治学“、“平天下”全方位的規範典籍,其学習之要點,須着重領會如下三個方面: 第一:夫子之道;其二:弟子“七十二賢”、“四科十哲”的各自專長;其三:師生情誼與師道尊嚴。“夫子之道”是重中之重,綱中之綱。 “夫子之道”重點體現在:忠恕、仁孝、徳義、有教無類四個方靣。学子倘能認真学習,深刻領會如上四個方靣的精神實貭,並勤勤懇懇恭行之,即可登堂入室,躋身於君子賢士之列了。 《論語.里仁篇第四》云: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論語.衛靈公篇第十五》云:子貢問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忠”與“恕”是緊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屬於他人與己身相统一的精神情操,它要求人們在立身處世,待人接物中要做到推己及人,自己不願意做的事,就不要指使他人去做,要設身處地的為他人着想。忠,是對恕的補充,忠恕要以禮來约束和規範。忠恕的觀念,重在保持自身人格獨立性的同時,還要尊重他人的人格,维護他人的尊嚴。在一定範圍内,將人與人的関系拉向平等线,賦予毎個人以自我選擇、自我奮鬥的自由。 “仁孝”是夫子之道的核心内涵之一。《論語.学而篇第一》曰: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学文。”孝、悌、謹,信,泛愛、親仁,学文,是孔子培飬人才的七條主要標准。以上七條,只要把“仁”字做到了,其孝、謹、信、泛愛亦蕴含其中,不求而得矣。 夫子之道中的“仁”主要包含两層意思:其一者“仁者愛人”,其二者是“克己復禮為仁。”前者,是外用,後者是内修。“仁者愛人”是人我雙利,孟子曰:“爱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是也。“克己復禮為仁”,是内修内聖的功夫,是一生當中需要長期堅持,不可懈怠松馳,更不可放棄的功課。“禮”是一種行為規範,是待人,處事,接物的外在表現,彬彬有禮之人,必然能受到他人的尊重。要想處處做到有禮有節,必須嚴格克制自己本身的貪心妄想和一切不良情绪,這方靣是修学之士必須做到而又是最難完全做到的。非有上上智,大恒心不可。 夫子的忠恕、仁孝思想,體現了聖人“仁以為己任”和“明道救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閃耀着夫子人道主義的光輝! “《論語》導讀 ”;分两節講,本節“夫子之道”簡要地講到這里,權做提示而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