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導讀之
个人日记
《論語》導讀之二 “夫子之道”有教無類 創辦私学而教書育人,是夫子代天行教的偉大創舉,是對人類文化發展的巨大貢献。在夫子之前,一直是學在官府,只有貴族子弟才擁有接受教育和學習文化知識的機會和權力。入仕從政,貴族、士大夫世代相襲,市巾貧民,勞苦大眾之子弟只能望洋興嘆,不能進入學校之門。没有入學讀書接受教育的機會,更無法步入仕途,為官從政。是故,世襲之不肖貴族子弟把持朝政者愈來愈多,朝綱即日益攪亂;狐朋狗黨,執绔公子,不學無術之徒,高高在上;出身卑微者,縱天賦奇才,也永遠只能隠於荒郊,没於山林,種地砍柴,世世代代身處下賤之位,永無出人頭地之日。既造成了社會的混亂人群之不公,更重要的埋沒了大批真正能造福於社會,上能報效朝庭,下能造福於萬民的優秀人才。夫子有鉴於此,悲天憫人,於是矢志不逾地執教杏壇。 夫子以“仁以為己任”、“教以救世”博大胸懷,樹甘露法雨,,“三十而立”有志於使教育向民間下層社會普及,便竭力爭取到國君鲁昭公和仲孫大夫的同悥和資助,垒土筑壇,收徒講學。因講壇筑在院内的一棵銀杏樹旁,故稱之為“杏壇”。 提到“杏壇”二字,筆者油然想起發生在當世眼前的笑話,有很多教師,自信地炫耀自己是“杏壇”老手,若問:“杏壇”二字何來,彼則莫知所以為答,訕訕一笑了之或舍此而言它。目睹此狀,實乃令人啼笑皆非也。 “有教無類”語出《論語.衛靈公篇第十五》子曰:“有教無類”。在《論語.述而第七篇》云:“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他招收的学生中,出身貧賤者居多。如顏回“一瓢食,一簞飲,居陋巷,人不堪其苦,回也不改其樂。”可見家境是何等貧寒。《荀子.非十二子》曰:“仲弓,其父為‘賎人’,家無置锥之地”_;《說苑.建平》曰:“子路是‘卞之野人’,常食藜霍,背米百里之外,以事親。”;《庒子.雜篇.讓王》載:“原憲居魯,環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桑以為樞;而瓮牖二室,褐以為塞,上漏下湿,匡坐而弦(歌)。”夫子之学生中,寒不能蔽其體,饑不能實其腹者,非止一,二。夫子廣收寒門子弟為徒,當時引起了很多人的置疑。南郭惠子問子貢:“夫子之門,何其雜也?”子貢巧妙地答道:“君子正身以待,欲來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醫之門多病人,檃栝之側多枉木,是以雜也。”《荀子.法行》 私学的創設,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傳统格局,大大促進了学術文化的下移和普及,既為寒門之子開啟了求学之大門,和入仕從政,以展才華之階梯,同時又為朝庭廣開了人才資源之路。利國、利民,一舉多得。 夫子所創私学收徒的辦学方法,一直沿用到民國三十八年,两千五百多年中,私塾遍布城鄊,英才輩出,碩果累累,夫子之功,高如泰山,堪與日月齊輝也! 夫子一生,用了半個世纪“学而不厭,誨人不倦。”竭盡畢生精力辛勤耕耘,培養出一大批優異的人才。其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中,有很多人拒绝入朝為官,一心继承老師的遗願,以教書育人為己任,如曾子、子思、子游等,甘願過着淸貧的生活,不接受朝庭的封賞,專以傳授夫子之道為務,弟子傳弟子,千載不绝,始终傳承着華夏之文脈,而惜乎,竟毁於一旦!呜乎,痛哉!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