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 語》導讀之
个人日记
所 《論 語》導讀之三 向孔門弟子学智慧 第一節:学顏回“安貧樂道”旳精神,“不遷怒,不贰過”的高尚道徳情操 顏回,姓顏,名回,字子渊,又稱顏渊。(公元前521年至前481年)鲁國人。(今山東)少孔子三十嵗,是孔子最得意門生,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四科十哲”中(徳行科)之一。 顏回“一瓢食,一簞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可見其貧寒至極。極端困苦的生活條件,顏回却能逆來順受,並以樂觀的態度欣靣對,絲毫不能動谣他求学向道的宏願,矢志不逾地恪守老師関於“安貧樂道”的諄諄教誨,不以“瓢食簞飲”為苦,反自得其樂,在顏子的心靈中,只有一個“道”字,道之所存,則無限的樂趣寓於其中。顏子确認“夫子之道”是他人生旅途中,至精至美的精神食糧;是他生命中至真至貴的強身健體的營飬補益品。“志扵道,據於徳,依於仁,逰於藝”就是他最渴求的慰籍和快樂。故夫子贊嘆道;“賢哉,回也!” 顏回十三嵗入孔子之門,六年後,即学有所成。他不僅天資聪慧,又敏而好学。他較早地體認到孔子学说的博大精深。因此,他對老師的尊敬已超出一般学生的尊師之情。他視孔子如千古聖哲,他曾敬佩感慨地说:“老師的道,越仰望越覺得它高遠朗明;越詀研越覺得深奥莫測。看着它似乎在前靣,等向前寻找時,它又忽然閃現在後靣。老師之道雖然深邃奥妙無窮,可是老師善於有步骤,有針對性的誘導我們。老師博我以文,约我以禮,使我欲罷而不能。所以,在少正卯與孔子争奪弟子時,孔子之門三盈三虚,唯顏回從未離開老師左右。因此,在《論衡.講瑞》中曰:“顏渊獨知孔子聖也。”是故,孔子視顏子引為同道。他於是對顏回说:“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舆爾有是乎?”並獨贊:“回也三月不違仁。”相比之下“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在孔子思想中,“仁”是道徳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一般人難以逹到的標准。而顏回能“三月不違仁。”那就很了不起了。 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学?”孔子答道:“有顏回者好学。不遷怒,不貳過。、、、、、、。”能做到七情六欲發而皆中節的“和”的境界,不冲動,不遷怒别人,犯過一次的過失,不再重犯,可見其徳行操守己修練到較高層次。他悟性超人,能舉一反三,聞一而知十,然而,他從不顕露鋒芒,靈慧内秀,大智若愚,外現遲鈍之貌,内藏靈性。沉默寡言,務實篤行。他跟随老師周游列國十四年之久,返鲁後,又协助老師查閲文献,整理“六經”,並擔任老師的助教,為弘傳老師的学说殚盡力竭,故三十而白髪,四十一岁而早喪,夫子悲慟萬分,直呼:“噫,天喪予!天喪予!”在孔子的内心中,認為顏回是继承他学说的希望之所在,而顏回先己而死,無疑是给了他當頭一棒。 综上所述,顏回的高尚品徳,最可貴之處,重點體現在:“安貧樂道”、“不遷怒,不貳過”、“敏事慎言,大智若愚”、“尊師若父”等方靣,是我們值得認真学習的榜様,是修身立徳之楷模。 虔誠頂禮至聖先師孔老夫子! 向孔門弟子学習致敬! ( 下一節:向子貢学習:通变逹權和尊師重道)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