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波講“道”
个人日记
“ 第三節:上善若水 太上所说“上善若水”四字,幾乎是人人會说,而真懂其意者少,能做到者,在古代也寥寥無幾,近百年如大海撈針。杳不可見。 甚麽是“上善若水”?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恶,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老子這段話,是以自然界無體無形而又至柔至軟的水,來開示做人的心法要訣。 老子認為,要逹到上善之境界,首先要擺脱物欲的缠缚,做到與世,與人,與物,與事無爭。“爭”字,是以手抓物的形象,有爭必有鬥,有争有鬥,則天不得淸,地不得寜,眾生不安,社會動亂。 水性善下,道貴謙卑。故上善之聖人,心平氣和,意象柔順,任萬物之自生,恩澤萬物,滋養有情無情一切芸芸眾生。功盖天下而不知功,行利萬物而不知行,一切順天地之自然,極萬物之所需,而與世無忤,聖人之徳,即如水,濟利萬物而不爭。非但此也,宇宙萬物皆好淸而恶濁,好爭上而恶下;水則處物以清,自處以濁,待物以上,自居以下,以濡飬物根,潤物而不自知。水哉!正合其道也耶! 聖人之仁徳,恰如水之性,善柔而弗剛愎自用,自謙而處卑,忍恥含垢以奉眾;眾人所弗能安者,而聖人安之若素,處之坦然。眾人所厭棄者,聖人待之如常。故爾,與己無恶,與世無爭,一任自然,故無怨、無悔、也無憂。聖人無我,夫有何憂、何愁、何懼哉?夫以道之有於己也,素位而行,随遇而安,患難得失,不郁於心,窮通否泰,視之如一,故無往而不利也。君子論理不用氣,言性弗言命,惟反身以修徳,“止於至善”,直臻聖域是君子矢志不逾之所求。潜滋暗長,天真日充,而私念、人欲,俗鄙日滅。相化於善,極其至也,淸虚恬淡而自然,群相安於不識不知之天,片刻弗忘上善之水徳,柔順而利貞,悠哉游哉,無往而不吉也。 上善之心,平平常常,無好無恶、無頗無偏,無朋無黨,坦坦蕩蕩。是以居上不驕,為下不諂;於己無尤,於人無怨。然而,能逹此之境界者,實非世俗之学所能造其巅,亦非無本之学而能造其極,更非庸俗之犬輩能入其門。 是故,欲修至道,首須多積陰功,廣敦善行,庶幾可上格神天,虚心誠意訪道,求明師指點,再加神悟,方可成就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