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凤凰

个人日记

                这是一篇允诺写给好运来网友的小文,以示对她人品的敬重和才华的赞赏。

 

印象凤凰

 

      离开张家界,坐上开往湘西首府吉首的列车,山子的心里沉甸甸的,一扫几天来遨游洞庭、探幽武陵源的兴奋心情,仿佛有什么心事一言不发。

列车轰鸣,穿行在湘西的高山峻岭间。山子的思绪也随着山势的变幻起起伏伏。失神呆滞的目光漫无边际的划过窗外,他深深的沉浸在矛盾的思索之中。

萦绕在山子脑海里的是那一幕幕惨绝人寰的血腥影像,仿佛就发生在今天、发生在眼前、久久挥之不去。

都知道湘西闹土匪,什么湘西剿匪记、乌龙山剿匪记、这些戏说都不足以震撼山子的神经,可眼下这个真实的故事却令山子为之动容。

那是1965年的3月,明朗的天空笼罩湘西大地。在一个宁静的清晨,突然一阵阵激烈的枪声和手榴弹的爆炸声,划破大山的沉寂,人们争先恐后的涌向桑植县的胡家坡。人群的呐喊和奔跑的脚步声、枪刺的寒光和枪栓的拉动声交织在一起,三万人的 大搜捕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

不久消息传来、土匪覃国卿和他怀了大肚子的土匪妻、号称湘西一支花的田玉莲在一个叫缸钵洞的山洞里被解放军双双击毙,百姓一传十,十传百,传得是纷纷扬扬。

湖南省军区将此消息层层上报,几天后,新华社播发一则醒目的电讯稿,登载了中国大陆最后的土匪被击毙的新闻。

消息传出后,当地群众几多欢喜几多悲。喜的是、多年来笼罩在人们心中土匪的阴影终于彻底消失了。悲的是、这对土匪夫妻都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孩伢子,尽管他(她)们为非作歹、为害一方、必竟近些年苟延残喘从未祸害乡里,几十年的乡里乡亲,对如今发生在眼前的悲惨结局,人们又怎能无动于衷呢?

追溯这段往事的来龙去脉,还需从1934年贺龙在湘西大庸(今张家界市址)县城建立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时说起。

在大庸县城以西的青安坪,身为财主的覃新斋,在家乡组织一支民团保家护院。贺龙红军的一个连队在进攻青安坪时,遭遇覃新斋领导的民团拼死抵抗,诛杀红军多人。两个月后,红军去而复返,攻下青安坪,活捉覃新斋,就在红军的大刀砍下覃新斋头颅的一瞬间,一个年仅十五岁的男孩躲藏在人群之中,眼睁睁的看见自己的父亲成了红军的刀下鬼,他双目赤红,牙关紧咬,他恨,恨的咬牙切齿。从此这个男孩与共产党结下了不共戴天的仇恨。他要杀红军,报杀父之仇,他暗暗发誓,一生要杀100个男人、奸100个女人,这个男孩就是覃国卿。

覃国卿从十六岁开始,先是跟同族叔叔当土匪,后是自己拉杆子当土匪头,杀人越货、无恶不作,直至19653月被解放军歼灭止,他在湘西为匪三十年。

在这三十年里,他杀的第一个男人是他的同族叔叔,他奸的第一个女人是大他十一岁的同族婶婶。他忌恶仇,有仇必报,杀人如麻,奸人无数,凶悍无比,罪大恶极,人们提起他无不谈虎变色,唯恐惹祸上身,如若不然,共产党在解放后的十五年间,绝不会先后动用三十万人次的军力,牺牲44人为代价,长期不懈,弃而不舍的追捕他。

湘西闹土匪已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历朝历代从未彻底肃清。湘西这里不但有便于土匪活动的地理环境,还有着土匪生存的历史渊源和土壤。当地许多百姓昼为民,夜为匪,亲连匪、匪套亲,比比皆是,司空见惯。

湘西土匪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乌合之众。湘西是少数民族聚集地,民风强悍,有着深厚的民族色彩和群众基础。1950年政务院总理周恩来曾下令抽调剿匪前线的黄镇、黄华、乔冠华等解放军高级将领充实到外交部工作,其中一位罗姓师长在离开湘西,准备前往北京报到之时,由于当地百姓给当地土匪通风报信,被一千多土匪堵在大山里的公路上,可惜一位身经百战的共和国将军以及一个班的警卫战士全部命丧匪手,血洒湘西大地。由此可见,为什么共产党曾将剿匪当做一件大事对待,从中也可领悟当年剿匪的艰难。

覃国卿这个土匪之所以在全国解放之后,仍能坚持土匪生涯十五年、这一现象决非偶然,是有着他的客观因素的。

覃国卿为匪虽作恶多端,但他从不为恶乡里。他对手下匪众提出“饿死不抢粮,冻死不进屋,累死不抓夫,打死不解放”的土匪纪律甚得民心,也因此到了五十年代的后半期,仍然有着200多人的土匪队伍跟着他继续土匪生涯。进入六十年代,只剩下他孤家寡人的时候,他走到任何一个村落,都能得到当地乡亲的接济。在他面临危险的时刻,往往会有乡亲们给他警示,使他能尽早脱身,这次若不是匪妻即将临盆、无法行动、又不忍心抛下患难与共的妻子,要想抓住他,那是绝无可能的。

可以说,是湘西的山山水水养育了他,湘西的大地也葬送了他。

列车飞驰,山子舒展双臂叹了口气,心中的压抑依旧沉重。

回想起土匪覃国卿不幸的一生、山子心里说不 清楚、是应该为剿灭中国最后的土匪而高兴、还是为中国最后的土匪被剿灭而悲哀。只可怜那即将临盆的就要哇哇坠地的小生命,被三万人的大军扼杀在母亲的胎腹之中,那也是一条活脱脱的小生命啊,他(她)何罪之有呢。

四月的湘西,春意很浓,满山遍野一片翠绿。远远望去、梯式的茶园飘满花香,层层叠叠尽展山腰。茶园脚下,沈从文笔下的白河(酉水)缓缓流淌,山水相间,如诗如画。

美丽的景致唤醒了沉思已久的山子,微风吹散了山子心中的阴霾,他深深的呼吸着大山里略带潮湿的空气,双目炯炯,贪婪的吞噬着窗外的一切。

列车仿佛感觉到了这里的寂静和美丽,放缓了脚步,渐渐的停了下来。

这里北距大庸(今张家界市)100公里,南距吉首50公里,这里便是湘西交通要冲,土家民族的发祥之地古丈县,传说中的“芙蓉镇”便座落此县境内。这里风光秀丽,人文荟萃。

每当音乐响起,播放着“小背篓”这首带有土家民风的民歌之时,便会想起宋祖英这个土家女美丽的身姿,优美动听的歌喉,因为这里是宋祖英的故乡。当年宋祖英参加全国汇演的长沙选拔赛,就是从这里走向歌坛的。

每当想起谢晋执导的影视巨著“芙蓉镇”,漂亮的刘晓庆,帅气的姜文款款走下银幕,走向影视巨星的时候,会令人想起那个小小的古村落,“芙蓉镇”就在脚下。

每当手捧古华的长篇小说“芙蓉镇”,仿佛古华在悄悄的告诉每一位读者:“芙蓉镇街面不大。十几家铺子,十几户人家紧紧夹着一条青石板街。铺子和铺子是那样的紧密,以至一家煮狗肉,满街闻香气,以至谁家娃儿跌跤脱了牙,打了碗,街坊邻里心中都有数,以至妹娃家的私房话,年轻夫妻的打情骂俏,都常常被隔壁邻居听了去,传为一镇的秘闻趣事,笑料谈资。

当山子真正走进“芙蓉镇,才发现今天的“芙蓉镇本名王村,是一座具有两千年历史的江南古镇,它因历代土司王建都于此而得名,却因电影“芙蓉镇又名“芙蓉镇

  
                      

图片

                                                                 芙蓉镇门楼

  
                 
图片

                                                             芙蓉镇码头

  

                                                                                                                 
图片

                                                             芙蓉镇小巷 

走进“芙蓉镇(王村),进入视野的是一架横跨酉水的现代斜拉桥,村口是古老的船码头,在没有通公路、铁路之前,古镇得舟楫之便上通川黔,下达鄂沪,交通便利。进入老街,商铺模式和满街浓郁的土家风情,依山傍水的吊脚楼,长达五里的青石板老街,古旧民居参差错落,白墙黑瓦,飞檐翘角,古色古香。

眼前的一切令山子赞叹,他赞叹谢晋的远见卓识,赞叹古华、沈从文妙笔生花,赞叹宋祖英源自乡土,美妙流淌的声音。

山子只做了短暂的停留,他依依不舍怀着无限感慨和赞叹的心情离开了古丈,离开了芙蓉镇,重新坐上开往吉首的列车。

 与其说,山子离开张家界时的心情是压抑的,仿佛那里的山山水水无不伸出黑洞洞的枪口。而山子离开芙蓉镇时的心情则是充满了春日的阳光。在山子眼里,山上整齐美丽的茶园,有如朵朵盛开的彩云,地上的流水,有如流淌的乐章。这里到处莺歌燕舞,古朴祥和。

车轮碾压着湘西大山的沉寂,带着土家的遗风驶进吉首。

吉首,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政府所在地,一个不大的山区小市(县级市)。

别看它城市规模小,却承载着贵州、四川、湖北与湖南四省,在方圆几百平方公里范围内,大山里的苗族、土家族的民族情谊,以及与当地汉族人民的传统友谊。

众所周知,中国北方的秦汉长城以及明长城,却很少有人知道吉首还有一条“南方长城”(也称苗疆边墙)。它起止于凤凰县西部的亭子矣——阿拉营——拉毫矣——镇竿城——得胜营——竿子坪长官司——乾州元帅府——直至吉首喜鹊营。城墙高约3,全长延绵190公里,是明王朝嘉靖二十三年为抵御苗民反抗而修建的长城。南方长城虽经风雨的冲刷,以及长期人为的破坏,但遗迹清晰可辨,重点部位经过重修,仍然可见当年边墙的宏伟气势和壮阔雄姿。

 
                   
图片

 

                                                     南方长城(苗疆边墙)

眼望着这一段不属于万里长城的南长城,可以联想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存在着大汉民族对少数民族的统治,以及残酷的镇压。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于是就有了南长城。南方长城是民族间斗争的产物,也是民族团结的佐证。

                  
               
图片

                                                                     南方长城

山子到吉首照例受到当地同行的接待。山子有过多次来湖南的经历,特别喜欢湖南米粉的口感和味道,晚餐时特意留了肚子,晚间悄悄溜出宾馆,到对面的一条小弄堂,要上一碗牛腩粉,配上各色小佐料,跟年轻的老板娘扯上几句家常,真是惬意极了,比那些俗套的应酬实惠多了。

第二天一早,在当地同行的陪同下,驱车前往此行的主要目的地---凤凰古城。

                        
              
图片

                                                       

      凤凰天龙峡景区                                            
       
图片

              如厕收费的苗民 
                    


           凤凰、湘西州治下的一个小县。地处湖南与贵州铜仁市搭界的大山深处。它北距首府吉首50公里,东距怀化90公里,南距贵州省界20多公里,距贵州铜仁市区仅60公里

凤凰古城即坐落在县城中央,古城在元、明时期为五寨掌管司治所,时为土城。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改建为砖城。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再次改建为石城。

古城有四门,如今保存完整。北门与东门临沱江而建,南、西两门则反向对应而建。由北至东、南、西三门间由城墙环绕,唯有西门至北门间城墙踪迹皆无,新城接踵而至。

北门外有船码头,行人可由此乘船出行,又可沿跳跳岩(一种墩式明水桥)一步一个石墩走到沱江北岸。

东门外有一座横跨沱江的双层廊桥,当地名为虹桥,行人进出古城皆可由此桥过往。

寻常人家水路来凤凰,皆由沱江或顺流而下,或逆水而上。临近古城,远远望去、古城伫立、碧水环绕、廊桥飞架、扁舟渔家。行近前来、紧贴江水、一抹胭红的古城垣横亘岸边,高高的城门楼,檐飞脊翘,巍巍壮观。万明宝塔高展身姿,傲立江中。望江亭,夺翠楼探出古旧的窗棂,观赏江中美景。古香古色的双层廊桥搭载着两岸千年的脚步,迎接着岁月的风雨和激流。就在这长长的岸边,土家风情的吊脚楼一排排、一行行、长长的吊脚杆连接着水与楼,经历着历史的冲刷,仍不远不近、不离不弃。

当古城的晨曦披满朝霞,休闲的水鸭一字排开、轻轻游荡、不甚宽阔的江边码头,渔家轻舟、南来北往,宁静之中微微泛起一阵阵躁动。身着苗装,肩挎小背篓赶圩的苗家女相伴而至。

水边石阶,早起的洗衣女打着赤脚,高高的挽起裤腿,抡起木质的棒槌,有节奏的敲击出古老的声音。

透过吊脚楼开启的窗户,谁家的姑娘梳理着长长的秀发。

弄堂口支起的小炉灶,冒着浓浓的青烟,打理着家里的早餐。

江水映满朝霞,游人捧起了相机,画匠支起了画板,将这里的一切成为凝固的画面。

追随着苗女的身姿,经过城门古旧的斗拱,来到凤凰古城的街里。

不同服饰,不同方言,熙熙攘攘的游客,悠闲自在的商家,挑挑担担的城里人,背着竹篓的赶圩者,形形色色,映入眼帘。

沈从文、熊希龄、田兴恕故居,陈家、杨家、田家祠堂位列城中,不说这些人在凤凰有多大影响,单看这些建筑规模,以及精致的建造工艺可以看出这些家族昔日的兴旺。

准提庵、天王庙、城隍庙、大成殿、万寿宫、天后宫、昔日的道场摩肩接踵,给旧时的善男信女带来祈福的同时,也为如今的小城增添了人气和热闹。

走在石板铺面的老街古巷,两旁的店铺紧紧的挤在一起。粗大的铁钩,钩起烟黑烟黑的腊肉悬挂房梁。当街手工制作的带有姜味的米糖。酒铺里大大小小用泥坛儿装的苗家老酒烧刀子,散发着阵阵酒香的竹筒老酒女儿红。一箩箩土家女新采的尚未加工的明前茶,一罐罐远近闻名的古丈毛尖。还有那些土家印染、苗家银饰、手工编织,给足了游人地域特色,让人目不暇接。

外乡客或是匆匆而过,或是租住吊脚楼的竹床,白天依窗眺望江中美景。夜晚聆听脚下流水。闲来,拎起老板家的木桶和棒槌,赤脚江边,学着洗衣女的样子,抡起木棒,亲身体验小城人家的习俗,留下这些即将消失的经历。每当饥肠辘辘,湘西土菜不但管饱,

文章评论

道一

[ft=,2,][em]e182[/em][em]e182[/em][em]e182[/em][/ft]

好运来

[ft=,4,] 山子,十分感激你为我写的这篇上乘佳作。看了第一行字,我感动的心里热乎乎的,好运何德何能,受到如此礼遇,泪流了。[em]e183[/em]很激动。这篇文章,等朋友们看完后,我再转进我的空间,作为永久的收藏和纪念。再次谢谢。[/ft]

道一

看了文章的前一部分,确实让人郁闷,下节让人豁然开朗.美丽的古镇风貌,真羡慕哦!

好运来

凤凰古城是我早就想要去的地方,今天随着你的笔,圆了我的夙愿。你的笔墨流淌着对凤凰古城的深情,饱满流畅,叙述的平稳,如诗如画。立体的展现了一幅优美的水墨丹青画轴,配上极美的照片,让人看了,难以忘记。 第一段看我的心情说不出来的一种压抑,在你的笔下得知那段历史。不予评说。 看第二段时压抑的心情有所释放。特别是那个小饭店的牌匾记忆深刻,赞一个,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沈从文的故乡,美丽如画,沈从文写的诗和散文我都爱看,他笔下家乡描写的如你所描写的一样。今天就看到这,晚上继续看。祝好。

伊凡

[ft=,4,]借好运来的光,开了眼界,长了知识。[/ft]

好运来

[ft=,4,] 那些个阁楼牌匾,吊脚楼,还有沱江两岸的古城墙古朴与现代时尚的游人着装反差大 。悠闲地苗民,赶集的人群、那些民俗照片就像流的的画,那张草图画得非常专业。[/ft]

叶子

[ft=,2,]泡一杯清茶,坐下来慢慢欣赏,听故事,读小文,看游记。山子笔随心动,我们心随笔动。[em]e160[/em][/ft]

蝴蝶

[ft=,2,]自己倒杯茶[em]e160[/em]赶紧找个地方坐下,慢慢赏读····再评。[/ft]

梧桐树

[ft=,4,]又一次看到了你的游记,在你的笔下,别致的吊脚楼,淳朴的民风,美丽的古镇风貌都如诗如画,活灵活现的展现在我的眼前......。好美,欣赏了。[/ft]

宏秀

[ft=,2,]山子的文章总是饱含激情,山子重现实,重历史,又重情重义。读山子的文章,这大概是第三篇了吧,篇篇惊艳,历史和现实契合紧密,给人深刻教育。我如果年轻一点一定以山子为师,学山子的榜样。[/ft]

伊紫依然

[ft=#3300ff,4,楷体_gb2312]凤凰——中国人膜拜的神鸟,以其为名的地方在你的笔下更是不同凡响。所蕴含的情感更是多啊!学习了笔力。[/ft]

冬火

[ft=#666633,5,楷体_gb2312]山子的文章,总是叫人看不够,谢谢你把我们带进千年凤凰古镇。[/ft] [ft=#666633,5,楷体_gb2312]吊脚木楼布满山坡,是你的文章让我们看到了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故乡,也看到了他曾在《边城》中描绘的古城素朴而迷人的风情。谢谢山子友[em]e160[/em][/ft]

马蓝花

看了你的文章,挺受感动。[em]e181[/em]

中国红

[ft=,2,]洋洋洒洒一长篇,如痴如醉如诗文。[/ft] [ft=,2,]读来心情气爽。佩服。[/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