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西藏(下篇)

个人日记

西

 

(下篇)

 

在西藏、包括飞来飞去仅仅呆了五天,时间短暂、所见不多。一走一过之间却有着几多感受颇深之处,时常缠绕心头,便因此记录下来。

首先是宗教信仰在藏地民众心目中的地位。

藏地民众对宗教敬仰和虔诚程度令人惊讶。

早在文革串联时期、听那些到过拉萨的友人描述说、那些贫苦牧民,在布达拉宫的台阶上、走三步便全身匍匐在地磕一个长头的情形时、深感震撼。

那时,内地处在文化革命的初始期,革命的热情和形势正当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在内地人的概念里、整个国家的人们都在为、能赶上这样一场革命而为之自豪,全民都为之癫狂的时候、藏地民众此时此刻却仍然处于充耳不闻、我行我素的原始生活状态,与内地人们的思想行为形成了不可理喻的巨大反差。闻此消息的人、无不为这不可思议的现象而动容。深为藏地民众依然处于封建迷信、愚昧无知和受到精神枷锁的羁绊而痛心疾首。

对于藏地民众而言、你闹你的革命、我过我的日子,你们可以为干革命而冲昏头脑,我为自己生死轮回积累阴德,你信你的马列主义、我信我的释迦牟尼。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在藏地基层民众的心中几乎没有革命,只有生存和活佛。

几十年后的今天、藏地民众依然一如既往、百般不变地信封和敬仰着心中的活佛,而内地的人们却由信仰马列主义坠入了信仰危机。如此比较、藏地民众对宗教的信仰要更坚定、虔诚的多,由此可见宗教信仰的力量。

随着佛教传入中土,藏地佛教作为其中的一支、在广大的藏地替代本土宗教的苯教、而成为藏地第一大教,千百年来藏传佛教经过演化、形成了分布在不同地域的不同派系,其中尤以红教、黄教、花教、白教四大教派影响最为突出。教派又以达赖、班禅为最高统治者、被尊为神的化身、理应受到子民的敬仰。从古至今、丝毫不曾怀疑、不曾怠慢,这就是西藏,这就是藏传佛教。

藏地民众对宗教的信仰、在内地人眼里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为转经、二为朝圣。这两种形式已经融入到了藏民

日常生活之中、不可分割。

所谓转经、就是将纸质的卷状经文装入转经筒内、然后单手摇动,每转动一圈意味着吟诵一遍经文、每吟诵一遍经文便使转经者为自己在阴曹地府积下了一遍阴德,转的次数越多、积下的阴德越厚重,待自己百年以后、争取有个好的归宿。

因此,在藏地、人手一个转经筒不足为怪,令人折服的是、只要有一只手闲着、人们立即就会拿起转经筒转经、绝无二话。

如果手持转经筒同时再去转圣山、圣湖、圣塔、圣庙等等,那么,为自己积下的阴德将会事半功倍。

在拉萨,人们沿着传统的转经道、围着大昭寺和布达拉宫不停的转。在乡村,人们围着村头的白色佛塔转。在巍峨的雪山脚下、在烟波浩渺的圣湖岸边,都能看到转经人孤寂的身影。没有监督、无需证明、完全自愿,他(她)们一如既往、乐此不疲,这就是转经人,这就是信仰。

所谓朝圣,就是顶礼膜拜人们心中的圣山、圣湖、圣塔、圣庙、圣像等等,并以膜拜布达拉宫为最高追求,因此,在藏民心目中,到心中的圣地朝圣是一生的夙愿、也是人生至高无尚的荣誉。

在旧西藏,藏民不远千里到拉萨朝圣,一路风餐露宿,忍饥挨饿、衣不遮体、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而今,藏民朝圣的基本形式依然如故,改变的是朝圣路上的装备、行头比原先要好的多。从衣着的数量以及质量都有着很大的改善。大多数的朝圣者都专门准备了一部可供骑行的手推车,后勤保障的物品在车上一应俱全,它一般总是由专门的一个人骑行(或推行)在距朝圣者行进前方一、二公里处,为朝圣者提前安排食宿和生活保障,这样的改变、使长途朝圣路上的朝圣人免受了很多磨难和辛苦。

朝圣者多为三、五人一伙儿结伴而行、既不寂寞又互相照应。

在通往拉萨的几条大路上,经常可以看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朝圣者、缓缓行来的身姿,他们除来自西藏各地之外、更有来自四川、青海等附近省份,他们将一生之中的某个时间段、预留了那么一段神圣的时间,放弃一切、只为去拉萨顶礼膜拜心中的圣灵、以求获得神的恩赐和心灵的安慰。

当人们看到、这些朝圣者目无旁顾、三步一磕头,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用自己的身躯一寸一寸的丈量着漫长的朝圣之路,付出了令人难以想象的那份艰辛时、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们又会作何感想?只是惊讶、只是眼角湿润、双目模糊那么简单么?

在去林芝的路上,汽车特意停下、想面对面的聆听朝圣者那虔诚的声音。

那是一伙来自四川阿坝州的朝圣者,在漫长的朝圣路上已经走了十个月,尚需二个月才能到达他们心中圣地拉萨。

他们深情地告诉我们说。他们离开村庄时、家乡的父老乡亲把他们当做英雄、当作村子里的骄傲恭送他们走上了朝圣路,一年之后、当他们功德圆满、踏上返乡之路的时候、乡亲们会把他们当作凯旋的英雄、以隆重的仪式迎接他们的归来。当这几位虔诚的朝圣者说到这番话的时候,他们的目光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心中难以抑制的喜悦。

听到那质朴虔诚的话语、我们这些观光客也深深地被他们精神世界里那种不为我们所认知的内在所震撼。

不知为什么、面对朝圣者们的精神世界、半晌儿、我无言以对。

再说说藏地的婚俗与葬俗:

藏地的婚俗和葬俗与内地有着天壤之别。其中有着许多令内地人难以理解又深感惊讶的习俗、如今仍然保留下来,某种程度讲、实属难能可贵。

听那位多才的导游介绍,藏地的婚俗有一点是汉人难以接受的。

比如,一家如果有几个儿子,因为贫穷、只迎娶了一位新娘,除新婚之夜、新郎拥有初夜权,而在今后的日子里、丈夫和其他兄弟、都可分别与新婚媳妇同床共枕,其标志是以看见一双男式的鞋子、放在媳妇房间门前台阶上时、那么其他男人便不可再进入房间、即使是丈夫。

有了孩子、兄弟几人共同抚养、不分彼此。反之、当孩子长大成人后,也当然的负有同时赡养几位老人的义务。

这种从古至今约定成俗的婚姻现象在藏地不足为怪,尤其在偏远贫穷地区更是如此。这种习俗的产生与延续、都是因为生活的贫困、娶不起媳妇、没有钱、被穷给闹的。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也就成为一种婚俗被人们接受、并延续下来。

这种婚俗对于汉人来说、既是闻所未闻、又是难以置信的。据说有一汉女、因不了解当地民俗嫁入藏家,新婚之后、大伯子进了婚房,汉女惊讶之余、最终闹的曲终人散。

由此可见,藏民族对婚姻关系的认识与汉地民族有着极大的差别,相对来说、藏民族对性事的理解是比较开放的。

记得导游曾跟我们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吐蕃野史。说的是当年文成公主进藏,因路途遥远、耗费时日,其负责迎娶文成公主进藏的吐蕃首辅大臣、在归途曾将文成公主奸污。

其真伪不得而知,细节也因为历史的久远变得模糊不清,但总是无风不起浪,连这种掉脑袋的事情、首辅大臣也敢为,说明藏地民族对性事的开放化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西藏的丧葬习俗更具独到之处。据说、藏民的丧葬形式按其档次分为五类,最高级别为塔葬、以专葬活佛为标志,以此类推为天葬(也称鸟葬)、水葬、火葬、土葬,以土葬最为低档。

土葬在内地是一种较为普遍的丧葬形式,而在藏地、一般是罪犯、小偷等不为人们所尊重的人才以土葬之。

因此,在藏地人们转经、朝圣、为自己积累阴德,积下的阴德多与少、便直接关系到自身百年之后的葬式等级。

塔葬对一般民众而言、属望尘莫及,而寻求天葬、水葬便成为一般民众一生的追求。

在五种葬式中,塔葬、火葬、土葬、内地人都比较容易理解,唯有天葬、水葬、对内地人而言是充满无比好奇。

内地人来西藏曾经把参观天葬、水葬仪式、当作旅游项目当中的其中一项,后经丧家反对、政府已经明令禁止参观天葬、水葬这两种仪式,以示对丧家和民族传统的尊重。

天葬和水葬形式差不多,一在山巅、一在水边。

天葬一般是选在一座圣山之上,设立一个天葬台(一大块平整的大石),山头之间一串串美丽的经幡迎风招展、一条蜿蜒的山路直贯山顶、一群少见又令人作呕的秃鹰围在其间。

仪式由专业的天葬师主持、待在丧家村落举行过一般的仪式后、再由天葬师率众人至天葬台,将丧者尸身放置天葬台之上、由天葬师用利刃先将逝者衣服抛开、再将尸身大卸八块、逐依次分割成秃鹰可食之小块,天葬师抛之、秃鹰争先恐后食之、直至分割抛之完了、秃鹰全部食之为最好、天葬形式便告结束。

天葬既如此、水葬亦如此,只不过一在山巅、一在水边,一为天葬师、一为水葬师,山者有天葬台、水者有水葬台、山者鸟食、水者鱼食。

在藏地、我们曾目睹举行天葬仪式的圣山和水葬仪式的

水葬台,在雅鲁藏布江畔、与一伙水葬仪式擦肩而过,却没能实地一睹仪式的过程、实为憾事。

在内地,丧事为悲事,而在藏地丧事大多为喜事,人们会为逝者功德圆满、魂归逝者功德所达之境界、而享有应得的荣誉而高兴,而这种荣誉感会激励生者不断追求与效仿。

因此、藏地民族亲人离去、其家属全无悲痛之感,甚至为亲人所达之精神境界而自豪。

在我们那个旅行团内、我曾拿水葬的形式、在同行的朋友之中搞过一个小小的恶作剧,居然效果颇佳。

来拉萨的第一天,鲜美的雅鲁藏布江鱼一上餐桌便一扫而光,在座的各位全无绅士风度,见此情景、我便绘声绘色地给大家描述了水葬的全过程,明确告诉大家、雅鲁藏布江里鲜活的冷水鱼、是吃着死人肉长大的鱼类。当晚餐时分、摆在桌面上的清蒸鱼便成了我的独享之物、哈哈哈。

 

 

 

 

 

 

 

 

                                                                                                             201224

文章评论

好运来

[ft=,5,]端茶水去了,回头再看,咱自己家花茶的保险。[/ft][em]e120[/em]

寒霜

[ft=,2,]先占个座 等下慢慢欣赏~[/ft]

二月。

[ft=,2,]恭喜《感受西藏》又发了下篇,今天赶了个早。[/ft]

好运来

[ft=,4,]读你的文章很长知识,但凡去过西藏的网友,在我的眼里也可以称得上英雄。你仅仅去了五天时间,就能把西藏介绍的这样好,可见你的记忆力十分了得,《感受西藏》文笔自然流畅,跟着你的笔端看到了西藏的美丽,了解了很多藏民族鲜为人知的民风民俗、宗教信仰。[/ft] [ft=,4,] 藏族婚俗还是第一次在你的空间了解的,以前真不知道。可见藏民族的风俗和我们汉民族大不一样,我曾经在报纸上看过一篇文章,是介绍藏民天葬过程,看完,令我毛骨悚然,一次,我去拜访我的一位网友空间,他转过天葬的图片,我吓得没敢看就跑了。我听别人说过,藏民是不吃鱼的,是不是与水葬有关呢?[/ft] [ft=,4,][ft=,,]这篇文字更有特色,喜欢看。[/ft][/ft]

伊紫依然

[ft=,2,]关于藏族的信仰实不敢妄加评论。婚俗是贫穷闹得是真,我认为那种性开放是对女性的奴视。如果独到的信仰能助人们当世彻底摆脱贫穷,生活和精神都富裕起来,怎样信奉都值。很赞藏地不污染土地的丧葬方式,虽然对某些感觉瘆人。[/ft] [ft=,2,]认识比较肤浅,还请山子见谅[em]e183[/em][/ft] [ft=,2,]我猜还有续吧[em]e132[/em][/ft]

二月。

[ft=,2,] 你的文字总是叫人长见识,这又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ft] [ft=,2,] 面对藏民的信仰,真的是叫人无言以对。漫长的路程,餐风饮露手套木屐,膝盖上包裹着牛皮,朝着前进的方向三步一拜,五体贴地,如是坚持12个月,真的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信仰和真诚。这种执着的精神和朝圣路上不避艰辛的英雄气概固然很令人感动,可是这样的信仰和执着究竟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呢?[/ft]

闲云野鹤

[ft=,2,]盼来了《下篇》,一口气读完,接着又看了一遍。藏族的礼佛,婚,葬,也看了一些,山子老弟叙述为最!自然流淌,不简不繁,有今有古,穿插纵横,真乃游记之珍品![/ft]

顺利

进入您的空间,感受了西藏的风俗与传统文化,受益匪浅。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区域真的是有很多差异很大的习俗。蒙古族传统的天葬仪式,将死者的尸体面孔朝天,盖上一块写有经咒的布,放在荒郊野外,任食肉性禽吞食,实在令人难以理解。我们这里骂人总会说人坏死后会无全尸,诅咒坏人死后丢在野外喂野兽。而西藏的这种仪式,却把尸体被鸟兽吃得干干净净,或所剩无几,意味着死者生前行善,灵魂归天。还有您介绍的水葬,都是以死尸喂食动物为乐。看起来对死者很残忍,细想想,也体现了西藏人的善良。天葬仪式中渗透着古老蒙古民族社会文化的深刻内涵。

随风独自凉

[ft=,2,]天葬我倒是在几部作品里面看到过,婚俗倒是第一次看到,很新鲜,读您的文章收获良多啊![em]e183[/em][/ft]

贵在坚持

[ft=,2,]期待着下篇,下篇如约而至。[/ft] [ft=,2,] 透过您的视觉了解西藏文化。西藏依然令人感到神秘和遥远,那原生态婚俗,是一种人性的不羁,那充满想象的天藏、水藏,是人性对神的不折不扣的敬畏,那藏民对神的膜拜顶礼,更是那净土上人性的圣洁,读您的文字更让我对藏民族、藏文化由衷地感怀和敬意,进一步了解西藏,透过您的文字也偷窥到您内心的悲悯,有思想的文字带给我们思考,引发我们的思考,让我们去反思文革,反思历史以及自我反思。[/ft] [ft=,2,] 扎西德勒![/ft]

蝴蝶

[ft=,2,]你把藏民族的信仰、风俗、文化、一一介绍给读者。从转动的经筒、婚嫁、直到死后的藏式。让我们在赞叹高原美景的同时也进一步了解了藏民的风土人情。[/ft][em]e179[/em]赞!

蝴蝶

你在西藏只呆了五天?还去不?敢去不?若再去,你保准能写出长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