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海洋
[em]e179[/em]
欢迎访问我的空间小站.
个人日记
1.蒙古族——烤全羊
历史文化:“蒙古”其意为”永恒之火”。内蒙古现在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黑龙江等省区。
特色美食:蒙古族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烤全羊为代表的肉类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
2.回族——面点
历史文化:中国最早的回民是公元七世纪时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来华经商的后裔。十三世界,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形成了回族。
特色美食: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万盛马糕点、羊筋菜、金凤扒鸡、翁子汤圆和绿豆皮等。
3.苗族——酸汤鱼
历史文化: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特色美食: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4.傣族——猪肉干巴
历史文化:在公元1世纪,史书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傣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特色美食:傣族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典型食品有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干黄鳝等。
5.傈僳族——漆油炖鸭
历史文化:傈傈族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唐朝时期的著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傈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傈族自治区,其他地区有散居,有自己的语言。
特色美食:傈僳族普遍日食三餐。仍然习惯于饭菜一锅煮的烹制方法,即在做饭时,先把米放入锅内熬煮,中间更换两次水,待米快熟时,放进青菜、白菜直至菜烂。典型食品:有漆油炖鸭、清水煮小猪、猪蹄珍珠粥等。
6.藏族——酥油茶
历史文化: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有汉语的称谓,藏族自称为“博[bod]”。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分卫藏、康方、安多三种语言。
特色美食:藏族的典型食品除糌粑、青稞酒、酥油茶外,还有很多,例如:足玛米饭,藏族传统宴席食品,用足玛、大米、酥油等煮制而成。
7.壮族——宁明壮粽
历史文化: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壮、布壮,原是壮族自称,在汉文史书中译写为“撞”、“ 徸”等,读“壮”。新中国成立以后统一为“僮”,后改为“壮”。
特色美食:壮族擅长烤、炸、炖、腌、卤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典型食品:壮族有许多着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马脚杆,鱼生,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柴把等。
8.朝鲜族——泡菜
历史文化: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朝鲜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
特色美食:咸菜是日常不可缺少的菜肴。朝鲜族泡菜做工精细,享有盛誉,是入冬后至第二年春天的常备菜肴。朝鲜族节日菜肴品种繁多,并备时令名菜。朝鲜族名菜名点很多,主要有神仙炉、补身炉(又称补身汤、狗肉火锅)、冷面、打糕、朝鲜泡菜等。另外还有:酱牛肉萝卜块;铁锅里脊;生拌鱼等朝鲜族风味菜肴。
9.高山族——米酒
历史文化: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特色美食:高山族以稻米为日常主食,辅以薯类和杂粮。高山族普遍爱食用生姜,有的直接用姜蘸盐当菜;有的用盐加辣椒腌制。高山族过去一般不喝开水,亦无饮茶的习惯。泰雅人喜用生姜或辣椒泡的凉水作为饮料。据说此种饮料有治腹痛的功能。不论男女都嗜酒,一般都是饮用自家酿制的米酒,如粟酒、米酒和薯酒。
10.纳西族——丽江火腿粑粑
历史文化:纳西族的族源属古代羌人向南迁徙的一个支系。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早在一千多年前,纳西族创造了这个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东巴象形文字。
特色美食:勤劳节俭的纳西人,喜欢喝酒、饮浓茶,爱吃酸、辣,甜味的食品。典型食品主要有丽江火腿粑粑、麻补、雪莲花拼盘、丽春铜火锅等。
11.布朗族——竹筒茶
历史文化:布朗族是中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及西南部延边地区。布朗族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文字,大部分信仰小乘佛教。
特色美食:喝茶是布朗族的另一个嗜好,并且善作茶。竹筒茶和酸茶是布朗族所特有的。民间还常把酸茶做馈赠亲友的礼品。
12.阿昌族——酸辣谷花鱼
历史文化:阿昌族是云南特有的、人口较少的7个少数民族之一。阿昌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
特色美食:阿昌族喜吃芋头,传说古代庆丰收时,杀狗和吃芋头必不可少。稻田养鱼是日常吃鱼的主要来源,食用时多将鲜鱼用油煎或油炸,再加水和酸辣椒煮熟或蒸熟即可上桌。以酸辣谷花鱼(栽秧时将鱼苗放入田内,谷熟后取鱼,称谷花鱼)最具特色。
13.怒族——琵琶肉
历史文化: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是怒江和澜沧江两岸的古老居民。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有自己的语言。
特色美食:怒族习惯于日食两餐。其主食绝大部分以玉米为主。怒族饮茶是仿制藏族的酥油茶而制作的漆油茶。常可作为产妇或体弱者食用的补品。典型食品主要有:琵琶肉、漆油焖鸡、烧羊肚、漆油茶、咕嘟酒等。
14.鄂温克族——鄂温克酸奶子
历史文化: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讷河县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鄂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
特色美食:纯畜牧业生产区的鄂温克族以乳、肉、面为主食,每日三餐均不能离开牛奶,不仅以鲜奶为饮料,也常把鲜奶加工成酸奶和干奶制品。主要奶制品有:稀奶油、黄油、奶渣、奶干和奶皮子。最常见的吃法是将提取的奶油涂在面包或点心上食用。
15.鄂伦春族——鄂伦春烤肉
历史文化:“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
特色美食:有特色的食品主要有晒肉干、晒肉条、灌血清、手把肉、烤肉、烧肉、桦树汁等。
16.赫哲族——杀生鱼
历史文化:赫哲族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交汇构成的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余脉。赫哲族是明代女真人的一个分支,中国北方唯一的依靠渔猎为生的民族。
特色美食:赫哲族的饮食,分鱼肉、兽肉、野菜、野果、食用菌等多个种类,其中,尤以食鱼为独特。赫哲人的食鱼,有杀生鱼(塔拉克)、鱼片(拉铺特克)、刨花(苏拉克)、烤鱼(稍鲁)、烤鱼片(达勒格切)等。
17.门巴族——荞麦饼
历史文化:“门巴”意思是“生活在门隅的人”。“门巴”既是自称,也是藏族和其他民族对他们的称呼。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门巴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
特色美食:在勒布地区的门巴族人,他们有自己的一套吃荞麦的方法,其作法是用一块圆形的薄石板,放在火塘的三角架上,以野蜂蜜代油,摊上糊状的荞面烙成饼,然后再抹奶渣、辣椒、盐水等佐食。
18.白族——柳蒸猪头
历史文化: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
特色美食:白族的风味菜肴很多。生皮是为白族逢年过节必备的菜肴之一,是用多种辛麻辣拌成的冷荤菜。毛驴汤锅,是用毛驴肉烧制而成。柳蒸猪头也是白族传统名菜之一,是用猪头放在柳条架上入锅蒸制而成的。大面糕是白族中秋节特制的糕饼,用发酵面团加佐料蒸制而成。
19.保安族——馓子
历史文化: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1950年根据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
特色美食:保安族的饮食多以小麦、青稞和玉米为主,一般做成馒头、面条、油香、馓子等;肉食只吃羊、牛肉,忌食血和猪、马、驴等非反刍动物的肉和血以及凶禽猛兽。
20.布依族——五色花米饭
历史文化: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
特色美食:布依族传统小吃很多,特别是居住在云南的布依族,善作米线、饵块、豌豆粉、米凉糕等。布依族豪爽好客,特点是在每年“二月三”(或三月十三)的枫叶节,很多布依族都用枫香叶等各种植物色素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做花糯米饭招待客人和分送给亲朋好友。
21.达斡尔族——“二米饭”
[em]e179[/em]
[em]e160[/em][em]e160[/em][em]e163[/em][em]e163[/em][em]e183[/em]
杀生[em]e138[/em]
传递正能量,我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