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思如月华【转】

手机日志

禅,神秘莫测的宗教文化。

禅学,蕴含着无限禅机的机锋棒喝,古来悟达者几人?

禅韵,那菩提树下“拈花一笑”的掌故,让多少人问禅?让多少人着相?让多少人膜拜?让多少人顿悟?让多少人明心?

穿越历史的时空,拔开层层迷雾,禅的博大,禅的精深,禅的义理,则是在达摩之前便流入中华。

打开禅的卷,东汉和南北朝便有译经百册,中华禅学,又岂止于达摩祖师一家之传?流韵千年的东方文化,早已蕴育了这一神秘的佛学瑰宝。一个禅字,便让古今中外十多个世纪的僧俗道侣,文人雅士迷恋不已!

禅,道也、哲也、理也、机也!

禅韵,包含在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中。

禅是一部宗教文化的演义史。

 

 

从释迦牟尼菩提树下悟道始,禅便流行于天地之外,而又蕴藏于形神之中。当年佛祖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便有了“以心传心”,“悟心印心”的菩提妙传。“拈花一笑”的禅头,便隐示了无尽的哲理,开启了中华禅学之门。

梁武帝时达摩传衣东土,汉传的禅学方奠基华夏,逐渐形成了中国自己核心性的佛学。

始祖传经,五祖弘法,六祖悟道以一脉五宗名满天下。中华禅学,拥有了一个不朽的“东土肉身菩萨”慧能大师!

禅史的演义,伴着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一路走来,早已融入了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

禅是一种超然的心境。

禅学相传,重在一悟。

禅宗以心证道的机理,重在于静中得悟,静中得道。但若想从禅理中寻找一个统一的规律,不二的法门,便有一种无门可入的感觉。

 

 

禅,有着一种无边的静,细细体会那串串经文,无不在以无数的禅理,诉说着种种因缘;以简捷的语言,演示着无边的佛法;以有形之经,悟禅之本来。

禅是佛理,但又无定理,所谓法无定法,得者自知。

禅是微微一笑,佛祖妙心不露,摩诃迦叶一人得悟。

禅是心意相通,五祖用心良苦,妙在无言有意印心一笑间。

禅是结印指月,六祖慧能妙语解禅机。

禅是淡然面对生活的过往,在红尘中保持一份纯真的思想。

禅是月华如水的夜晚那伴着悠扬的佛乐划过心空的恬淡,在不经意间悄悄地叩响你的心门。

禅是儿时外婆纯朴的乡音“菩提提树,菩提提树,明镜无台心静来;拈花花笑,拈花花笑,佛祖渡化修行来;莲花花现,莲花花现,慈悲之心常存来。”中的无限宽容。

禅是山水丛林间的阵阵佛乐,声声梵唱,古刹钟声,宝像庄严。

禅是在受到伤害时,还能冷静地告诫自己:“学会宽容。”

禅是心灵深处那淡淡的情怀,是对生活的感激,是对父母的感激,是对友情的感激。

禅是旅行时一杯解渴的水,寒冷时一件温暖的衣,伤心时一句关心的话,不幸时一双援助的手,病痛时一声真诚的祝福。

 

 

禅,不在世外,也不在世间,但禅又无时无处地存在于世外,世间!

红尘走过,总想在喧闹中寻找什么,于是,芸芸众生开始了执着的人生追求和不停的思考。

在生活与感悟之间,在现实与禅学之间,时光依然在流去。

慧能“未佛先悟道”,“未僧先成祖”才有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的偈语。

我们固不能做到佛家的大彻大悟,但于立身处世之时,可以努力地寻找和体会存在在现实生活中的禅机。其实,禅就在我们心间中,禅就在多彩多姿的红尘中。

禅,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陆放翁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禅,在有意无意之间揭示了一个义理:“禅悟之道,贵在明心。”

禅,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