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生自杀看心理健康与承受力

个人日记

【编者按】中秋节,本是万家团圆举国同欢的日子。两则大学生轻生的新闻震撼了作者,沉重了亲人团圆的心。一个因女友的现实,一个因女友的分手,他们选择了一样的方式来面对无法挽留的爱情。然而,在他们纵身一跃把生命定为永恒的那一刻,可想过含辛茹苦把自己抚养成人的老迈的父母?他们该如何面对这团圆的喜庆,如何面对心底的悲痛,如何面对未来无依无靠的生活?网友们言之灼灼的拷问,作者痛心疾首的惋惜,引起我们心灵的共鸣。我们的孩子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我们的社会怎么了?我们的未来在哪里?作者又先后举例引证直击引发悲剧的罪魁祸首——教育体制的失败。孩子的教育由学校和家庭共同完成。学校的应试教育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和身体健康,家长过度的保护和期盼又加剧了恶性循环。怎能不让孩子茫然,失去自我的存在和归属感?把属于孩子的快乐,自由、个性、独立、吃苦统统还给他们,让他们顺其自然地成长,而不是一味的打压和塑造。学校,家庭和社会具有同等的责任。一篇抨击社会教育问题的美文,语言犀利,有理有据有情,推荐共赏!感谢作者敏锐的洞察力给我们上了意义深刻的一课!【编辑:清舞飞扬】




 
中秋节,本是一个合家欢乐、万家团圆的日子,可连着两天的本地新闻却让很多和我一样期盼团聚的人过得并不安心。
一则是发生在九月八号中午,一名刚离校不久的大学生,
因为相处多年的女友开出条件,要结婚必须要先买宝马,再买房,否则免谈。二十二岁的小伙子于是在家中自残,被父母送到医院后,又以裸体姿势从某医院六楼跳下,摔成重伤;另一则是九月九号,一名在校大学生因为正在交往的女友突然提出了分手,一气之下从学校楼顶纵身跳下,当场死亡。看完这两则新闻,除了对当事者的行为表示遗憾外,更多的则是心痛;不是为他们,而且为了养育他们的父母!
《孝经·开宗明义章》里有段句子,“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意思是说:我们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顺的开始。 古人尚且深知的道理,作为一名大学生,难道他们不知道吗?不懂吗?我想不是。要不然,这么多年的书岂不是白念了?可是,我就不明白了,身为一名大学生,他们的心理承受力难道真的就如此脆弱吗?难道他们就不能正视现实,以此作为前进的动力和奋斗的目标来实现自身价值?难道当他们不约而同选择这样的方式来面对挫折的时候,就没有想过远在家中的父母正殷殷期盼着回家团聚?二十多年的养育之恩啊,难道都不能让他们有片刻犹豫、留恋?
引用网友的话说,“你还这么年轻,只要肯努力,宝马什么的皆有可能,如果她非你不嫁,不会纠结一辆车上。父母含辛茹苦把你养大,就为了一个女人这么轻易的结束自己的生命,简直就是不负责任!你们替你父母考虑过没有?他们以后该怎样面对生活?”
言之灼灼的拷问背后,其实都是网友们的肺腑之言。只是,作为新闻当事人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已经失去了聆听的机会;一个还在病床上等待着未知的命运。
死者已依,我们除了惋惜,只能祝福他一路走好。可生者呢?他们又该如何面对这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痛?
我想,这不仅仅是一句心里承受力太差就可以解释得清的。为情痴狂,这种人不是傻,而是太自私!是,从楼上纵身一跃,你是不用烦恼了,可父母呢?你你可曾考虑过他们的感受:当他们看着自己辛辛苦苦培养长大的孩子,如此轻易就放弃了生命,该是怎样的一种痛?一种哀?你可曾想过,未来,他们还能安心的过日子,健康的活下去吗?还有那个待嫁女孩,她会因为你这一跳就不嫁人了吗?还是会因此而回到你身边?或者随你而去,为你殉情?当然不会。说不定她还在暗自庆幸,没有匆忙和你结婚。因为,一个偏执到连自己的生命都能轻易放弃的人,没有那个女孩子敢去爱。我保证。所以,当你从楼上跳下去那一刻,除了父母悲痛欲绝之外,一点意义都没有!因为没人会同情你,甚至还会骂你没出息。而且,就因为你对自己的不负责任,让那个问你要宝马的女孩从此就得忍受周围人的冷嘲热讽以及网友们无休止的辱骂,甚至在夜深人静之时会被一场噩梦惊醒。这样的惩罚,对她是不是太残忍了点?我想说的是,女孩追求物质固然不对,可如果一个男人连这点挫折都接受不了,恐怕将来也不会有什么出息。至于另一个女孩,她不过是觉得彼此在一起不合适,想要分手而已,又有何错?再说了,这样的事情大概每天都在发生,难道都不用活了,去寻死吗?更何况天涯何处无芳草。没有了眼前的她,说不定远处还有个她在等着你。要知道,乞求和索取永远换不来真感情。
 特赞成空间网友的一句话:“你失恋是你的事,你难过是你的事,你受挫折是你的事,你遇人不淑是你的事,你诸事不顺是你的事,世界不会因为你的生活有一点影响一点改变,别人也是。你对很多人来说是渺小的,你能改变的只有你自己,想要焕然一新,就得在经历任何坏事之后学会重拾自己,过好自己,努力把一切扭转,就是最好的反击。当初有胆量去选,同样该有勇气把后果承受。”
还有一句就是:“改变不了的事就别太在意,留不住的人就试着学会放弃,受了伤的心就尽力自愈,除了生死,都是小事,别为难自己。”像我这种愚笨的人都能明白的道理,为什么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却想不透呢?思来想去,我只能把它归结为教育的失败。当然,我所指的教育失败不单单指学校,还有家庭教育。试想我们身边,有多少个孩子不是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尽情地享受着父母的宠爱。那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掉了。更有甚者,从幼儿园,再到小学、中学、直至大学,所有的吃、穿、用、甚至包括座位顺序都是父母暗中活动安排的。因此,对于那些“某某学生因为被老师或者父亲批评而跳楼”“某大学生因为挂科不能毕业而自杀”“某大学生因为牙痛半夜打电话给母亲求救”“某某无法排解抑郁而自杀”等等,这样的新闻事件,也就只能像一位腾讯网友一样叹一声:如果你不死,将来你要怎么面对这复杂的社会?可是你死了,养育你几十年的父母又情何以堪?至于学校方面,这么多年来,随着应试教育的不断冲击,校方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培养,只为考试而学,高分低能,早已见怪不怪,成了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 
记得12年5月,中国青年报上曾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大陆孩子在受应试教育过程中被学校和家庭毁掉》
作者在那篇文章里引用了杨东平教授的话
:“中国的许多家长在分数和考试面前,可以不顾孩子的身体健康,放弃了做人的基本教育。只有当孩子失去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后,家长才会痛苦万分地反省:在孩子的健康和分数之间,他们最需要的其实是前者。其实,中国的孩子是非常聪明可爱的,可惜有很多孩子在接受教育的过程当中,逐渐被毁掉了。一半是被学校毁掉的,一半是被家长毁掉的。”他在这里只说明了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没有深入到心理方面。

光明网上曾登过一则新闻,里面提到了北京德道幸福生活心理医学研究院院长祝正宇谈的关于大学生自杀现状分析。内容大致是这样的: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即使是在走向生命的边缘也不考虑家人的感受,仍然只想要自己解脱。而她的这种行为给亲人带来的痛苦和对社会形成的影响远远不是一个‘无奈’所能够承担的。”
 
不知道当你看到这些话时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反正我是除了担忧还是担忧。不仅仅因为害怕这些压力有一天真的会落在自己孩子身上,而是因为我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从小娇生惯养,依赖性强,情商低,适应能力差,信念缺失,没有明确的目标和理想等等,甚至有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爱有点过分。好在,因为从小没有父母陪伴,我的孩子从小就学会了独立、坚强。这多少让我还放心些。但是,通过这些事,我也认识到,除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极为重要。 所以,相对与升学率而言,我想,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是不是都应该关注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加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力度,纠正他们不正确的认识,激发他们固有的存在感,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情,鼓励他们以积极态度面对人生困境,这样,或许这样的死亡就会慢慢减少,更多的父母也才会安心!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