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气氛
个人日记
时令进入腊月,各大中院校的学生们纷纷放了寒假,外面漂泊的打工族也陆续回家。街上的商贩多起来,行人也越来越多,各个商店、超市又开始策划缤纷促销。。。有了一点春节气氛!
说是有一点春节气氛,是与过去相对而言,现在的春节简单易办,只要有钱,一切都是分分钟搞定的事。回味童年春节,那些琐碎,那些忙碌,那些浓烈的期待,感觉现在已经没有年味了。
先说说办年货
记忆中的春节,农村一旦进入腊月,各家各户都在筹备年货。杀年猪,打糍粑,撒网捕鱼是重中之重的大事。
防止下雪上冻,村里会选择一个好天气,早早下网捕鱼。长长的丝网被几个人拉着,从池塘这边拖到那边,沉甸甸的渔网上挂着一条条银白的大白鲢,网里堆满了活蹦乱跳的大胖头鱼。孩子们兴奋的大喊大叫,等几个池塘全部捕鱼一遍,捞起足够的鱼,堆放一起,村会计拿着纸笔按各家各户人头,论斤分鱼。那场面异常热闹,争多讲少,挑肥捡瘦的大有人在。
我家六口人,通常分到七八条十斤左右的大白鲢,妈妈在门外池塘边铺上一层稻草,刮鳞去腮剖肚,然后洗净腌制或者晾晒,留着过年待客。鱼头则被磕下来(用刀背磕下不带一点鱼肉,光光的鱼头壳),和豆腐一起炖了一大锅,可以美美的享受一顿鱼头汤。那时候,鱼头没有人稀罕,有条件好点的人家会把鱼头剁下来,扔到池塘里,说是没肉瞎费油。
打糍粑是纯粹的力气活,一个笨重的花岗岩石舂,要几个人才抬得动,放在堂屋中间,把蒸熟的糯米倒入舂中,两个大男人抡锤依次击打糯米,一个人在一边拿着湿润的白纱布,不时的放入舂中,免得木锤粘连了糯米。看到他们抡起的大锤,真担心他们失了准头,他们却是配合的天衣无缝。一锤又一锤,直到把糯米锤成稀软的浆子般,被几个人用木杖挑托着,放入早已洗净擦干的篾席上摊平,晾干硬化了就可以切块,放在水缸或水桶里泡着,直吃到次年的六月也不会坏。打糍粑期间,凡是到场的小孩,都能享受到一个香喷喷的糯米团子。
杀年猪更是每家的头等大事,请来有经验的屠夫,请来最近门的族人和最亲的亲戚,来帮忙宰杀,帮忙喝“放子汤”(方言,猪血的意思)。通常一头肥胖的猪被牵出猪圈,几个身强力壮的男人抓住猪的四条腿和两耳朵,强行按在早已搭好的案板上,屠夫抽出雪亮的尖刀,干脆利落的捅入猪的脖子里,随着咕噜咕噜的鲜血流淌在瓦盆里,猪的嚎叫和挣扎终于沉寂。外面临时搭建的锅灶,尺八的大锅早已烧好滚烫的开水,屠夫用瓢舀水往死猪身上浇,手起刀落,不一会功夫就把猪收拾得干干净净。看着挂上架子白晃晃的两扇猪肉,一盏茶功夫又被屠夫分解成一块块冒着热气的肋条,排骨,坐板。。堆放了满满两箩筐。
那时候,自家养的猪肉特别香,一家炖肉,满村飘香。
这三件大事办妥,年基本不用愁了。接下来就是打米,打面,磨豆腐,还有就是采购过年的瓜子,花生,糖果和点心等。记忆中的春节,几乎没有晴天,雨雪纷飞的天气,要采买的物品,一趟趟从街上用提筐拎回家。热热闹闹的街道,琳琅满目的货物,熙熙攘攘的人群,孩子们不辞劳苦的跟着大人去赶集,为的是能要到几个鞭炮,吃到几粒糖果,还有选择自己看中的新衣服。孩子们的眼里,好吃好喝好玩的春节,是最受欢迎最隆重的节日。
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人也不再种田种地,圈养牲口,外出务工的占大多数。春节回家,大把的票子,去街上城里采购,批发市场有的是猪,牛,羊,狗肉应有尽有,可以一次性采买齐全。这些养殖场的饲料猪,速成鸡鸭,每样肉炖煮之前都得淖水,还腥臊难闻,没有香味。承包鱼塘者用饲料和猪鸡粪喂养的鱼,膘肥体壮,怎么烧都怪味难咽。。。让人感觉现在的食物都变异了,吃什么都不香,都没有胃口。为了掩盖那些怪味,拼命的加人工调料,色素,所以,现在人的病也越来越蹊跷了。
再说说过年
每年的小年过后(腊月二十三),过大年的准备工作也就紧锣密鼓的进行着。妈妈把新买的扫把绑在竹竿上,穿上旧衣服,蒙上头脸,各个房间的屋顶,旮旯处都要打扫一遍。然后洗几个床的床上用品,还要扎灰蓬(供桌上方的大隔匾),贴年画,炒瓜子,剥花生米等等,一点也闲不着的。我最感兴趣的就是贴年画,帮忙打浆糊,一边贴上四大美女图,许仙白娘子断桥会,红线盗盒,一边贴着梅兰竹菊,穆桂英挂帅,樊梨花出征……堂屋两边墙焕然一新,年画上墙,花团锦簇,新年气氛就浓浓的了。
过年有很多讲究,大人一再嘱咐孩子们说话不能随心所欲,要忌口重彩头。年饭一般炒四个,六个或者十个菜,分别寓意四季发财,六六大顺,十全十美。饭桌上必须有豆腐,鱼,鸡,猪大肠,寓意会富有,年年有余,飞黄腾达,常吃常有之意。。。最开心的是除夕夜,一家人围着火盆看电视,有一大堆点心可以随便吃,瓜子花生糖果不在话下,平时难得吃到的酥果,麻片,干果,冰糖等,可以大快朵颐,还有三到五块钱的压岁红包。除夕夜的父母是慈祥美丽和蔼可亲的,他们笑眯眯的看着孩子们闹,而不会生气,不会呵斥,临睡前,妈妈还会找出我们次日要穿的新衣新裤新鞋子,放在床头,一整天都在兴奋喜悦中度过。
现在,平时吃的比过去过年还要好,过年也就显得无足轻重了。精心装修过的楼房,一成不变,也就没有辞旧迎新的感觉。有的过年为省事,干脆去酒店包饭,除了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提醒人们是春节了,感觉和平时没什么两样。新衣服不再等到过年才穿,糖果瓜子巧克力,各样零食摆满桌,谁也没有吃的欲望。木然的看着年年雷同的春晚,发着不痛不痒的问候短信,年味越来越淡薄了。
最后说说拜年
小时候,喜欢过年的原因之一就是可以穿着新衣服走亲戚串门。亲戚间平时不大走动,过年几乎每家每户都要走一遍的,记忆中我家从初一到十五,每天都有客人来,家有客人的好处是我们不仅可以陪着好吃好喝的,还不会挨骂。
每年的初三四,我们要去十里开外的姥姥家拜年,妈妈留守家里等客人来,爸爸带着我们姊妹四人徒步去,还或背或拎了几个拜年的礼物包(因为有好几家年要拜)。 记得有一年上冻厉害,天地之间几乎冻成一个整体,池塘里的冰上可以走人,路上的积水积雪冻结成滑冰场一样。这样的路没有泥泞,鞋子不会脏,就是举步维艰,几个小孩子手拉手慢慢走,还不时的摔个屁股墩。十里路走了一上午,直走得头上热气腾腾,足下火热一片,过一个小木桥时,我们根本不敢走,就坐在地上,用手撑地慢慢滑过去,十分的惊险刺激。 现在想想,真是不可思议,那时候拜年的兴致也太高了。
如今拜年,没有发自内心的喜悦,大多是为了应付差事,去哪家吃饭简直成了一种负担,一副心不甘情不愿的模样。更多的时候,是电话预约了,几家人一起去吃顿饭。从来没有是走过去的,动身必须骑车或坐车,遇到天气不好路难走,就把日期往后推推,也没有了东家吃一顿,西家吃一顿的习惯,蜻蜓点水般走一遭就行。
过去拜年,人家给一个煮熟染红的鸡蛋(寓意是元宝),就是最大的敬意和幸运,现在的孩子,看你给个鸡蛋就皱眉头还懒得接,给个红包才会笑逐颜开,而且红包越包越大,你来我往的,结果是瘦了大人的荷包,肥了孩子的口袋,助长了不良消费风气。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源远流长,过去农村烧纸烧香,供奉先祖的隆重祭祀习俗,一代比一代淡化了。除了父辈的人还懂点规矩门道,现在从八零后起,估计会操作的没几个人了。花炮越放越多,花钱越来越厉害,排场越来越大,年味却越来越淡了。
好在春节有假期,春节的团聚约定俗成,春运如火如荼,春节回家成了热切的期盼。其实,我看春节更像是炫富会,外出务工者开着各式各样的轿车,衣锦还乡,走到哪里都众星捧月,呼朋唤友,推杯换盏,山吃海喝,打牌赌博,指点江山,神采飞扬。…
所以现在的春节特色是,人多,车多,路堵。。。春节气氛还是,人多,车多,路堵。。。
文章评论
*@冰美人@*
春节真麻烦,我们什么不准备
飘逸的雲
沙发
万山飞雪
不管怎样,生活水平提高了,哪怕失了些年味儿也值得。[em]e100[/em]
风吹天涯
遥远的记忆,很温馨。
静
好长,先坐下
杨柳依依
回味小时候过年的习俗和气氛,看看时下过年的情景,今非昔比,虽说时代在发展,科技进步了,可我还是怀念和喜欢小时候的那种本真的过年味道。
习文乐见
小时候虽穷,年怎么过怎么开心;长大了,生活水平虽提高了,思想再没那么单纯,没了过年的热情,甚至有点畏惧;生活负担,心理负担,家里忙招待,外面忙拜年,忙得一身疲惫,还怎么有年味呢
潇洒刀客
看你这日志就知道春节马上又来了,在这红红火火的气氛里,希望新年的你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全家安康。
飞雪迎春
你也太心急了吧[em]e101[/em]
水中月(勿扰)
清荷家己是年味十足[em]e100[/em]
雨露
年味越来越淡了
张扬
现在过年最期待的是一家团聚。
个性引领时尚
有年味了[em]e113[/em][em]e113[/em]
小四
备年货,过年,拜年,请客,吃饭,这一套程序走下来,人累得够呛也乐得够呛。现在的过年一切从简了 ,于是也失了过年时所拥有的那份忙碌中的快乐。不过,我还是喜欢现在的过年,现在什么都容易买到,少了许多的繁杂,一年忙到头,就趁着过年好好的放松放松,休息休息好了,就不弄太多的麻烦事了
铭记
小时候年味浓,什么都是好吃有意思的,现在大家都不在意过年了,除了外出的人回家过年路上车多真想不出有啥意义的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