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天河”《红旗渠》文革中建成
个人日记
视频:纪录片《红旗渠 》(1971年)
纪实电影片:《红旗渠》(1971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发行上映)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林州原名)为解决居民用水问题,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用10年的时间,在丛山的悬崖峭壁上开凿而成的。红旗渠工程总投工5611万个,共完成土石砌方2225万立方米。总投资1250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625万元,占37%,人民公社、生产队投资7878万元,占63%。它总长1500公里。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可以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
这一部与这条水渠同名的纪录影片《红旗渠》详细地纪录了当时修建的过程。红旗渠从1960年开始动工,一修十年,而电影《红旗渠》也跟着拍了10年。当年参加拍摄这部纪录片的电影人,如今已经两鬓斑白。他们是新中国老一辈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曾用胶片组接了一个个共和国初创和成长的历史片段。《红旗渠》是他们电影生涯中耗时最长、投入最多的一部纪录影片。十年间到底有多少人参加了《红旗渠》的摄制已经说不清楚,但在十年中他们共留下了一万多尺胶片。影片于1971年在全国播出。加上其他媒体的传播,使全国知道了红旗渠。
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粮食亩产由红旗渠未修建初期的100公斤增加到476.3公斤。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
一部拍摄于30年多前的老影片,让我们重温了那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深刻理解了伟大的毛泽东时代的人们靠着怎样的一种精神动力完成了这项艰巨的工程。今天,红旗渠的故事似乎日渐模糊,然而,红旗渠精神在变革中的现代中国,仍然是一笔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以上资料源于网络,谨此项创作者、传播者致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