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大清盐商》主角汪朝宗:并无其人

精品转载

 


        献礼扬州2500周年城庆,国内第一部以扬州盐商为题材的电视剧《大清盐商》将于明年年初在央视开播。该剧以乾隆皇帝南巡为时代背景,描述了乾隆时期扬州几个盐商家族的生活现状。电视剧通过重现扬州盐业的盛况,展现了清代扬州盐商富甲一方的雄厚财力以及扬州的民俗风情。扬州文史专家韦明铧昨向记者披露,剧中主角“汪朝宗”其实并无其人,他的原型是乾隆朝扬州总商之首江春。

    【《大清盐商》主角原型是谁?】

    集官、商、文于一身,乾隆朝扬州总商之首江春

    “江春是扬州文化史上一位不可不提的人物,可以说他集官人、商人、文人于一身。”据文史专家韦明铧介绍,江春起初是有考取功名,走上仕途的念头,于是他拜金坛名儒王步青为师,但是却屡试不第。他一怒之下,才投身盐业的。“后来他在盐业如鱼得水,最终成为清代显赫的大盐商,并被封为扬州八大盐总之一,是乾隆朝扬州总商之首。”

    江春本是安徽歙县人,后来客居扬州,并且一跃成为扬州盐业的徽商巨富,被封为清乾隆时期“两淮八大总商”之首。“一方面,他利用雄厚的财力,在乾隆六下江南的时候大建名园;另一方面,他广交天下文士,当时的名士杭世骏、戴震、郑板桥、金农等都与他有交往,他的康山草堂与马曰琯的小玲珑山馆齐名,都是文人墨客聚会的好地方。”韦明铧告诉记者,江春在与文人雅士交往的过程中,获得了很多名士学者的美誉。“在士农工商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商人的地位一直很低,江春通过与上层文人的交往,也让他自己不至于沦为鄙俗盐商之流。”

    江春“一夜造白塔”,至今仍被津津乐道

    众所周知,“白塔”是扬州瘦西湖著名的景点之一,据了解扬州白塔高27.5米,外形轮廓线十分秀美,形似花瓶。“关于扬州的白塔有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其中最有意思的要数‘江春一夜造白塔’一说。”文史专家介绍说,现在不少来扬州旅游的人在享受着瘦西湖风景如画的景致的同时,常常会问这样一个问题:扬州地处江淮,是文化上的江南地区,但是为什么在瘦西湖内会出现“白塔”这样一座藏式喇嘛塔呢?

    “扬州白塔的原型是北海白塔,北海白塔位于北京北海公园琼华岛上 ,建于清初顺治八年(1651年),是一座藏式喇嘛塔。”据文史专家朱福烓介绍,当时乾隆皇帝南巡到扬州的时候,江春当时正好担任扬州盐商的总商,众所周知,清代扬州的盐商财力雄厚,因此乾隆皇帝南巡的接待都是由江春负责承办。据介绍,乾隆在扬州的时候,有一天在大虹桥附近游览,这时候乾隆皇帝突然左顾右盼,接着对身边的人说,这地方的景色跟南海的“琼岛春阴”倒是非常相似,只是少了一座喇嘛塔。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乾隆皇帝只是随便一说,江春却记在了心里,他急忙用重金贿赂乾隆身边的近臣,求他们把乾隆爷方才所说的喇嘛塔形状画给他看。

    后来,在乾隆爷近臣的帮助下,江春总算得到了乾隆皇帝所说的喇嘛塔的草图。“由于白塔属于宗教的喇嘛塔,又是北方建筑,南方人见都没见过。”据文史专家介绍,江春得到草图之后,立刻找来能工巧匠,结果当天夜里就开始建塔,一夜就建成了。据介绍,第二天乾隆皇帝再次巡游大虹桥,突然看到平地里新增了一座白塔,还以为自己回到了北京。“当时乾隆皇帝非常惊讶,以为白塔是假的,赶到塔跟前一看,才发现白塔是砖石建造而成,忙问左右的侍从,侍从如实相告,乾隆皇帝感叹道:‘盐商的财力居然这么雄厚啊!’”据文史专家介绍,传说虽然不尽真实,但“一夜造白塔”的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一生八次接驾 为人轻财好施

    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故事,民间流传甚广,而江春的一生也跟乾隆皇帝结下了不解之缘。“江春一生八次接驾,而且凭借一己之力承担了一切接驾所需的费用,可谓是倾尽家财。”文史专家朱福烓介绍说,乾隆十四年(1749年),江春组织扬州近百名盐商巨贾,捐银修建江都高旻寺、金山县金山寺、丹徒县焦山寺等行宫,疏浚扬州内河,并建造画舫,使扬州城焕然一新。不仅是江春本人,江春的同乡亲友经营扬州盐业的人数也非常之多。“江春的同乡连同江春家的经营量约占当时两淮盐业的五分之一,做到了十分有其二。”据文史专家介绍。

    据了解,江春在接任总商之初,已有近千万现银的家产了。江春所经营的江广达盐行,经营量约占两淮运销总量的十分之一,年获利约300万两,加上他担任总商的补助10万两白银,他每天的收入差不多达到了一万两白银。“经营盐业使得江春富甲一方,但是他不向其他有钱人那样一身铜臭,一毛不拔,相反他轻财好施,经常帮助贫苦百姓,甚至捐献重金作为国家的军费和赈灾费用。”朱福烓介绍说。

    【盘点清代扬州八大盐商】

    扬州的繁荣主要得益于盐务。乾隆年间,扬州的盐业达到了最为鼎盛的时期,垄断整个两淮地区盐务的八大总商齐集扬州,而大小盐商寄居扬州的部下有几十万。这些盐商利用对盐业的垄断,迅速积累起雄厚的资本,以至于出现了向江春“一夜造白塔”这样的奢华景象,连乾隆皇帝都感叹扬州的盐商富甲天下。

    除了富甲天下的江春,扬州历史上还有过另外七位盐商,他们一起被称为清代扬州“八大盐商”。

    土豪派

    黄均泰:用人参养鸡

    清代的盐商对于扬州的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进作用,是一个声名显赫的政治经济军团。盐商由于垄断盐源,左右盐价,从中获利,所以收益颇丰。当时扬州一带的盐商,“富者以千万计”,文史专家介绍,在当时的扬州,盐商的财产在100万两银子以下的都不入流,只能算是“小商人”。可见扬州的盐商之富。

    正是由于盐商家财万贯,由此滋长了奢侈之风。据介绍,身为八大总商之一的黄均泰,在家里养了一百多只鸡,普通人家养鸡都是用稻谷,而黄均泰却用人参等名贵的补品养鸡,养出来的鸡他自己不吃,只吃鸡生出来的蛋。“他每天早上先吃燕窝,喝参汤,然后再吃这种母鸡生的蛋两枚。”文史专家介绍,在盐商的推动下,扬州美食愈发精致,名扬天下。

    文艺派

    “扬州二马”:藏书家兼诗人

    “扬州二马”是指清代扬州的盐商马曰琯和马曰璐两位兄弟。两兄弟本是祁门人,后来侨居扬州,经营盐业有道,最终成为扬州著名的盐商巨富。

    据了解,马氏兄弟发迹以后,捐资开扬州沟渠,设义渡,造救生船,造福扬州百姓,其慷慨好义的名声远为传播,人称“扬州二马”。“马氏兄弟既是大盐商,又是清代著名的藏书家和诗人。”雍正年间,马氏兄弟在扬州建造了一处园林,名为“街南书屋”,即今天的扬州名园“个园”。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每次巡幸扬州,都要到二马兄弟的园林去游赏一番。

    领袖派

    程之韺:出资助平“三藩之乱”

    扬州凭借两淮盐业发家,扬州也因此一跃成为了全国商业重镇。这些富商巨贾里面,较早出名的就有程之韺,他承接父业,出任总商20年,最大的功绩是组织盐商捐输金钱,支持清廷平定了以吴三桂为首造反的“三藩之乱”。

    慈善派

    汪应庚:推动公共事业

    汪应庚,被誉为18世纪上半叶最具影响力的总商,以大力推动救济灾害及促使寡妇守节等公共事业而闻名。

    荣誉派

    黄至筠:获封清廷“盐运使”

    黄至筠原籍浙江,因经营两淮盐业,而著籍扬州府甘泉县,清嘉道年间为八大盐商之一。嘉庆初年,朝廷因军费开支增大,水灾急需处理,财政日益困难。黄至筠急朝廷之所急,前后捐资数十万两白银,清廷因此赐他“盐运使”的荣誉官衔。

    励志派

    鲍志道:勤俭持家“二十而立”

    鲍志道11岁的时候因家道中落弃学去鄱阳学会计。数年后转浙江、江苏经营盐业。20岁后成为盐运商,并以“资重引多”出任两淮总商20年。

    “八”或为约数?

    或为民间俗称,官方并无明确记载

    据文史专家朱福烓介绍,自程之韺到江春,再到黄至筠,前后大约150年间,扬州盐业总商世家迭出,各领风骚,历来有所谓“八大总商”,或“三十总商”之说。但到底是哪八家,无论是官方史籍,还是民间野史笔记,都无明确说法,可能只是民间俗称。只能解释为,这些数字只是传统习惯上的约数而已。

文章评论

竹笋

这么多人,一个也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