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沛菊老师讲课录音整理

个人日记

\
 
图片


   我们建立的“研修院”,除传播太极拳外,希望志同道合的人不分门派,只要致力于太极拳研究的,要有一个研究修炼的一个地方。我希望能有一平台,集中一些优秀的人,来做一些对得起历史的事情、对得起我们历代子孙的事情。
 学习太极拳首先要明白太极拳的概念。太极拳是武术,对于武术来说,它应有四个属性:1.文化性2.民族性3.体用结合4.技击。四个缺一不可,应从这四个方面来探讨。太极拳以“太极”命拳名,“太极”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至高无上的,非常大的概念。这就告诉了我们练拳的时候“太极”之理在里面,有文化的概念,有中国哲学的概念在里面,所以具备了文化性。另外,太极拳是我们中华民族在这个文化基础上创造的,所以,它又具备了民族性。太极拳即可练给自己,是体:施于人,是用。作为武术、灵魂所在就是技击。现在大部分人是为了健康身体的,其实太极拳一招一式都不能是空招,有很强的技击性。“太极”一词,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太极图”,是前人给我们画了一个非常表象的图,图本身不仅是图,它揭示了宇宙的生成,宇宙之间万事万物的规律性、本源的东西,阴阳之间互为其根,相互依存,这个概念要牢牢记住,这要用在太极拳当中,是最重要的。
 
 
 
很多人说一套,练拳时候根本不知道阴阳互为怎样用到技术当中,理论和技术结合不起来,跟我们现在学的对立矛盾是不一样的。阴阳学说是中国人自己的文化,是非常伟大的。互为其根,中间还有相互转化,互相依存的变化,这种变化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我们人生、任何事物都是这样的。这个曲线运动变化过程当中它依存于中间一定要有一条直线,就好像一个轴一样。太极拳是方圆相生的,是直曲互依的,这就是互相变的。太极拳就精妙于此。应用了这个属性,运用了太极理论创编了“太极拳”的运动方法:以身体为载体的方式,通过有序而和谐的运动方法来表达“太极”的道理,这就是太极的含义所在。再一个就是“拳”(由手掌变握拳),武勇之威,抓握之间是“权衡”,除了武勇,含技击,含打斗外,深层含义是“权衡”,所以在陈鑫书中写到:拳,“权”也,所以权物而知其轻重者也。权衡一下,掂量一下,这是中国人的思想,我们一天到晚都在把握、掂量。太极是互为依存,是一种平衡,那么拳,是掂量这种平衡。“太极”揭示了我们人、事物之间变化规律是不可违的,谁违反谁遭殃。如四季变化,人力是无法改变的,如果一旦违反,不是地震就是洪涝灾害。所以现在国家一直提倡和谐,其实就是遵重自然。
 

       太极是在进行一个有序的,以身体为载体和谐的运动。这个过程达到一个动态平衡。如果社会、自然界、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能和谐相处,那么就达到一种平衡,这种平衡是一种非常高的人生境界。通过有形的运动技术,引导我们进行一种思维,这种思维深入我们的心,再由我们的心指导我们的行动,这是内外引导和结合的过程,所以最后太极拳的学习达倒身心健康和谐的一种动态平衡。这种动态平衡是人与自然之间,人自身身体,这样的太极拳是很完美的。当你认识到、理解到原来我练的太极拳这么美好,我觉得心情是很舒畅的,外面压力再大,工作再紧张,你进到太极的状态当中,你在做自我的调和。
对练太极拳的人来说,身体好了,心态好了,这是应起的作用。每天应有1个小时这样:我在做一种松静、进入太极的状态,每天进入这样一种锻炼过程,就是每天给自己的一个引导,放松、平静、修心、修身、养性。最根本的就是能够平静,平静的心就如水一样。“水”不是污水,是清水,平静的水。如果水起波浪,马上会浑浊,如果水不平静,马上看不到底了。所以“水”应该是很平静、宁静的、很柔的那种。所以练太极拳的过程是由外至内,再由内至外,最后达到身心和谐这样一个动态平衡,这样才叫太极拳。这种理论天天都在用,天天都在做,只是我们没有把它上升到理论上来。我们应该促使自己进行这方面的思考和总结,能够提炼出来。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够把她做成一个很规范的教材,文字放在那儿,能够引导大家。
 
 
 
这是太极拳,太极是什么意思,拳是什么?太极拳是什么?练太极拳是怎样练的?从内及外,由外及内,是修养身心的一个过程。有时是在用身体去练拳,有时是在用心去练拳,不管是用心去练拳,还是用身去练拳都是在用心去感悟和用身去感悟的一个过程,我们由身知到心知,再由心知到身知的不断的转换过程。如果只把太极拳看做肢体的运动,不能入心,那么你练拳完全是机械性的运动,这种方式练拳太初级了。我认为,练拳应该是从心开始练,这样才是真正能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方法。
我认为练太极拳的过程,可以总结为几点:终身学习的过程,终身受教育的过程,终身健康,终身快乐的过程,所以通过这四句话,一下子就把太极拳提升起来。它不只是肢体运动,它有人生哲理在里面,有很多理念在里面。从这些来看,它完全区别于西方体育。现在把武术放在体育这个行列当中,是对武术的一种错位。因为西方体育是基于西方文化基础之上的,我们中国武术完全不是。在我们的概念和字典里面,很难找到跟西方体育完全对应的词。我们更多的是养生、导引、修性、修身、养性、尚武等等。每一个词背后都包含着很深的中国文化,所以我们的武术是一种文化,完全跟西方的体育不一样。因此很多学者以为,武术应该属于文化方面的,如果放在体育当中,体育部门就会搞竞赛,竞赛的结果是让人心更不平静,会让人产生争斗之心,要互相比较。
 
 
 
我们今天讲的是太极拳:是什么(概念),为什么(理),怎么办(方法)。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要思考这三个过程。只有经过这样一个很理性的思考以后,最后才能有一个结果,有个好办法,结果才是好的,知道是什么,就有了方向,这个方向是直的,过程是曲折的,螺旋式上升的,波浪式前进的,有消沉的时候,有进步的时候,消沉时再找老师找办法,这就是一个过程,我要练下去,我喜欢这是我一生的追求,我生命当中不可缺少的,这是我对太极拳的一种思考和追求,这就是目标,这个就是直,那个就是曲,怎么练好太极拳?我有自己的体会,我认为,第一要明理求法,我们明白道理要求一个好的方法,练拳先要明其理,所以作为老师有责任跟学生讲,这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我的几个学生是我初级阶段教学的一个试验,他们三个人或五个人开始到我们家练拳的时候让他们自己教自己,每个人先练一段,练完以后五个人说一个人,然后换另一个,让他们自己分析,有时他们分析的对,有时他们分析的错,所以每个人都要看都要琢磨,促使他们必须去理性思考,问他为什么形成这样,好在哪儿,不好在哪儿?老师有责任给学生建立起明理意识和概念,这是老师的一个责任,一个方法,一个理念。第二是寻明师,这个“明”是明白的“明”不是有名的“名”,要有名气又明白最好了,大家、名人、高水平不能兼得时,至少是“明白人”,只要讲的对咱就听,以前陈家沟有很多这样的人被称为“隐士”,他们不声张,现在的人都很愿意夸张,喜欢炫耀自己,但是,中国文化的属性是很含蓄的。
                                                                                       
                                                                                 
 (文中插图是陈沛菊老师2013年8月在第七届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上培训推手赛裁判员的部分场景)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