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养生

个人日记

      古代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说春季少吃酸,多吃甜,

菠菜、猪肝、枸杞这三味食材混合到一起可以说是补肾生精,养肝,明目的惊天之作。­

         春季饮食调养;春季阳气初生,应该吃些辛甘发散之品,不宜吃酸收之味。因为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饮食调养要投脏腑所好。­

饮食宜忌;宜:多食辛温发散的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韭菜、虾仁等。忌:辛辣之物。­

     ­      多食甜,少食酸以养脾。­

           多食甜;如大枣、锅巴、山药、韭菜、菠菜、荠菜、鸡肉、鸡肝等。 ­

          少食酸 ;如西红柿、柠檬、橘子等。­

     推荐食疗;枸杞子山药粥­

用料:枸杞子20克,山药30克,糯米50克。­

制法:将枸杞子、山药和糯米同放锅中,加适量清水,用大火开后改小火慢煮半小时至米熟烂,放温服用。­

      功能:枸杞子养阴益肾柔肝,山药健脾益肾,糯米和胃,共为养阴柔肝,益肾健脾。­

一年之计在于春。四季之春,晚睡早起, 食甜养肝。­

气候特点:三月是春天将要过一半的时候,包含“惊蛰”和“春分”两个节气。“惊蛰”是指春雷初响,惊醒蛰伏中的昆虫。按照一般气候规律,“惊蛰”前后各地的天气已开始转暖,并渐有春雷的出现,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出土活动。雨水渐多,是春播的有利时机。­

春分的“分”,是过了一半的意思。此时正是农家最忙的时节,也应该是春暖花开的时节。­

中医认为,春天应养肝,肝气旺可伤脾。因此,春季要注意多食甜,少食酸以养脾。养生原则:“春夏养阳”。养生关键:春养肝。

           多食甜,少食酸以养脾。­

           多食甜;如大枣、锅巴、山药、韭菜、菠菜、荠菜、鸡肉、鸡肝等。 ­

            少食酸 ;如西红柿、柠檬、橘子等。­

­

     八种食物对肝脏有益­

1、燕麦含极丰富的亚油酸和丰富的皂甙素,可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

2、玉米含丰富的钙、硒、卵磷脂、维生素E等。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

3、海带含丰富的牛磺酸,可降低血及胆汁中的胆固醇。­

4、大蒜含硫化物的混合物,可降低血中胆固醇,防止血栓形成,有助于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含量。­

5、苹果含有丰富的钾,可排出体内多余的钾盐,维持正常的血压。­

6、牛奶因含有较多的钙质,可减少人体内胆固醇的吸收。­

7、洋葱不仅具有杀菌功能,还可降低人体血脂,防止动脉硬化;其含有维生素A,对人体也有较好的降压作用。­

8、甘薯能中和体内因过多食用肉类和蛋类所产生的过多的酸,保持人体酸碱平衡,起到降脂作用。­

 

      春季必喝的五大养生汤­

美容,排毒养颜可以一同实现,这得归功于春季养生中的五大食疗汤。它们汇聚了春季养生食谱中的精华,以健脾、活血通络为目的,达到随同季节变化而调节人体机能的目的。还有一点吸引的是,它们也非常美味的说!­

 燕窝冰糖粥

­

图片­

  取燕窝3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共煮至粥状即可食用。若再加入甜杏仁5克同煮,其美容效果更好。­

  功效:有润泽皮肤、补血养颜之功效。

  黄芪红糖粥

图片

  黄芪、红糖各30克,粳米100克,陈皮6克。将黄芪洗净切片,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煎煮,去渣取汁;将粳米淘洗干净,与陈皮、红糖放入锅中,再倒入黄芪汁,加清水适量,煮至米烂熟即成,佐餐食。

  功效:红糖味甘甜,性温润,有润心肺、和中健脾、缓肝气、补血、破淤之功效;黄芪味甘,性温,有固表止汗、托疮生机的作用;陈皮味辛、苦,性温,有理气健胃、燥湿化痰的作用。此粥有益气养颜的功效,适用于气血虚弱所致颜面苍白无华者。

 

 

      大枣粥

图片

 取粳米60克、大枣10枚,煮粥,佐早餐食。

 功效:大枣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常吃大枣粥,可使人面色红润、精神焕发。

  美容粥

图片

  白米100克,鸡汤1200毫升,川芎3克,当归10克,黄芪5克,红花2克。将米淘洗干净,用清水浸泡;当归、川芎、黄芪切成薄片,与红花一起装入小布袋中;将米及装药小布袋一起放入煮粥的锅内,加鸡汤、适量水大火煮开,小火煮稠,捞出药袋即成,每日1~2次,温热时服用。­

 功效:此粥中加入补气、补血、活血的中药,可改善机体功能,使女性面部皮肤滋润、细嫩。

   龙莲鸡蛋汤

图片

  龙眼肉15克,莲子肉50克,鸡蛋2个,生姜1块,大枣4枚,盐少许。将鸡蛋隔水蒸熟,去壳,用清水冲洗干净;龙眼肉、莲子肉、生姜、大枣分别用清水洗干净;莲子肉去心,保留红棕色莲子衣;生姜去皮,切两片;大枣去核。瓦煲内放入适量清水,先用武火煲至水沸,然后放入以上原料,再改用文火煲2小时左右,加入盐少许即可,佐餐食。 

 功效:具有宁心安神、养血润肤的功效。

­

 

­

­

­

­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