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钦老和尚--精彩行持法语汇集.

手机日志



修行即是在洗脑子,换种子,做事要心甘情愿,才会开智慧。心若修得清净时,一触到境界,便能分辩邪正,心无动乱是道场。——广钦老和尚


1: 若人一心系念佛,则念佛可扫妄念、垢尘。一心念去,至业障消尽,则智慧眼开,心无挂碍,自心则比西方境,以此无垢心境,命终后即感莲花化生,佛菩萨众会一处,经中的西方境,昭然在前,一点都不虚假,佛绝无妄语。 “如果我们自心安定,则自然没有事情, 每天心定神足,心无所求 ,但随缘一天过一天, 心里自然快乐、欢喜 ,这个就是西方境界。 西方何处求?西方即在吾人的内心。 修行须在不知不觉中进步,一天过一天,无挂无碍,无忧无恼,这样才行,若还执著我在进步,或做了多少功德,会起我慢贡高,还是很危险。 

2: 当 我们论说是非时,不是他非我是的事实,而是我们的耳根、眼根在纳受、分别外物,是自家贼在劫功德财,                          我们修行就是要守住六根门头,别让它在声色上追逐,这样,烦恼就进不了门, 时时紧闭六根,耳装聋,听若无闻,眼装瞎,视若无睹,鼻不拣香臭,口不挑精粗,耳不贪美言,眼不贪境界,自锁家门(即锁自家六根门头),专意念佛、拜佛、看经、静坐,打札自身的功夫,哪里还有闲情对外攀缘 ? 

3: 这世间,就像一场迷梦,什么都要看破,不但财不能贪,贪财,痛苦就随之而来,名也不能贪,贪名亦是苦,娑婆世界没有一样我们可留恋的。我们出家人舍下世俗的一切,粗衣淡饭修苦行,做常住的事, 利益大众,心有寄托,则妄念不起,业障自消,心无挂碍,一天过一天,这就是修行 。   

4: 这个人生就像在演电视剧一样,各人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剧情发展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看戏的人也随著剧情忽喜忽乐、忽忧忽悲,而这好恶忧乐,也不过是我们自己眼根对尘境,在分别取舍。 我们看娑婆世界也是一样,顺境、逆境、善的、恶的,心境随之起伏,而不幸的是,我们的恶习深重,眼根对境,见恶易随,见善难徙,看到恶的,契合自己的恶性习气,就心生欢喜,恣心纵意,随顺而去; 而听到佛菩萨的作为,像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地藏菩萨等,却心生为难,认为那只是佛菩萨们的境界,自己是凡夫,如何效得来,心生退却,对佛菩萨只有空赞叹。结果,好的没学到,坏的却越染越深,这就是本身没有誓愿力的缘故。 

5: 静坐,是坐无色相,不是滞静。离一切相,心无所著,才是静坐的意义。由这清净空无色相中,行、住、坐、卧寻得一不著一切的法,心无所贪恋、爱著,而走出生死,入解脱之道。 以静坐去把生命原有的潜能唤醒过来,希望以较快的速度去寻回自己身上不生不灭的佛性,令“身心清净而得大自在,智慧涌现而成为觉者。” 


       
6: 出家,不论你是大学生、是博士,还是不识字,也是 要从扫地、劈柴、种菜、煮饭等杂务苦行开始,慢慢消除你的业障,渐渐地智慧清明,而得到解脱。 过去的佛菩萨,他们是这样做、这样修而得到解脱成就,我们现在循着过去诸佛菩萨,所修习的路径而修,自然也会得到和佛菩萨相同的结果。否则,怎么称为学佛? 学佛便是随过去诸佛的作为,修习而学,而不是把学佛挂在嘴边,写在文字上,放在学术思想研究上,便能成就的,那是断不可能的事,修行是修心,是脚踏实地,实际的身心修持 。 

7: 诸位在家居士,如要你们粗衣淡饭,学做佛,那是不可能的事,大家也是走文字般若、参研经典的路,所以,诸位在家学佛,还是 以念佛为根本。不要看念佛很简单,业感重的人,会念得索然无味,而起烦恼念不下去,所以,各位如果能一句佛号,一直念下去,那也是不简单的事 。 

8: 承天寺对面的南天母正在开发,起造别墅社区,某某师恐日后社区人烟密集,承天寺遂成观光地区,而破坏这修行道场的宁静,随向老和尚说:“等此处成观光区后,我便要往深山迁移,另觅清净道场修行。” 

老和尚说:“此处繁荣尚须四、五年的时间,将来若成为观光地区,对我们修行不但没有妨碍,反而更能成就我们。 修行的人要有气魄、有愿力,各种境缘,都须亲自从其中历练出来,才晓得实际的情况,智慧才能明朗,遇事才能无碍,否则,没有愿力,畏首畏尾的,身心都被束缚住了,智慧如何能开 ?” 

“此外, 我们还必须有不怕别人批评的气魄,只要心正,就不怕走歪,如果一个人做事畏首畏尾的,怕别人批评,心便不安而起猜疑,以为人家在说他什么,那是没有见识、没有出息的人 。” 
 

       
9: 一个修行人,在自度期间,必须衣、食、名、利、世间情爱种种,均能放得下、看得破,可以无挂碍,可以自处解脱,而不受羁绊,不受缠缚,才算是自身已了 ,才可以出来度众,接受供养,再把此供养转施为利益众生的事业。 
什么叫做庄严自己?不起无明是名庄严,内蕴谦卑、慈悲的涵养,行动如仪,是名庄严。 

10: 传某师道: “ 见月老人后来能得三昧老和尚的重委,扶树戒幢,广传律法,任劳任怨,实在得力于当初参学时的磨砺。” 

老和尚说:“ 不错,我们参学,并不是在参别人能给予我们什么厚待好处,是要从吃别人的亏中去参,才叫做参,不吃其亏,参不到东西。所以,忍字非常重要,不但要忍一切的劳苦,更要忍一切的辱,别人怨恨我们,我们还得用一句阿弥陀佛跟他结善缘。只有能忍辱,才能启开大智慧 。” 

11: 我们念佛常常昏沉、散乱,这是为什么? 
“ 没有愿力 。如果有愿力,自然会将我们在社会中放逸惯的心,收摄起来,一心念下去,妄念自然就消失。” 

12: 修行人绝对要利他,也唯有一切利他的苦行功德,才能脱出人我的限囿,离我相的一切颠倒想、贪想、愚痴想,以及因执私我相,所起的种种烦恼,也由是渐渐得解脱,自性中无量三昧渐现前,也惟有如此,一切以利他功德为前提,一切以脱众生苦厄为怀,则自身无事,心胸渐宽。 

心若至诚,则念佛时,不但有异香华光的瑞相,即使在山中,以三根草为香柱,也会发出香味来,佛菩萨是遍满虚空的,不只在寺内,心至诚,就与佛相应。 

 

13: 在家的人,都带着一身的习气业障,妄念纷飞,心猿意马,不受束缚,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而 出家修行,就是要把这些旧模式翻成新的版样,将原本已习以为常的习气,转成负载道法的行仪 ,即所谓的出家要有戒,戒就是因果,有所约束,种什么因,得什么果,有戒即有定,有定即能发慧,天龙八部自来相护。 

而修行最先就是要摄住这个心猿意马、随心所欲的心,不让它出去放逸,这很不容易,但我们要发愿,为消这些无始来的习气罪业,要提出勇气,努力修苦行,难做的,要去做,别人不愿做的,我们要去做,发愿自己要成就,像阿弥陀佛一样,如此的信愿行,业障才会消。业障消,则做任何事情都愉愉快快的,不觉其苦,虽住娑婆界,犹如西方境。 

修行的路,虽然艰辛,但却载着我们步向西方,去见阿弥陀佛。 

14: 论是非曲直,心里起不平烦恼,那就是自己的错,自己的过失。不去管他是非曲直,一切忍下,自心安之无事,那才对。自己也无犯过失,这是修行第一道,也是最上修道之法。师父不在时,遇事境缘,要记取师父曾说的教诫, 忍之,心安之,这是最好的一帖药。 

15: 如何得一心不乱? 
答:要得到一心不乱,必先无悭贪。无挂碍、无散乱心才可,这个出家众比较容易做得到,在家众则种种俗务牵挂,放不下,较不易办到,出家人身、口、意三业清净,都摄六根,便能得一心不乱。打七念佛,为的是要得正念或开智慧, 是要去除色、声、香、味、触、法,得六根清净 。出家人也是在打六根清净,而不是在打吃得好或什么。’‘出家人要修戒、定、慧,俗家人则修不妄语等五戒。 经、律、论三藏亦很重要,一面看,一面行,智慧开得比较快,经藏的智慧,在吾人心中,这个无量无边如海的智慧,不是用开示或讲经可以开出来的,这是一种般若智,由自心中自然流露 ,而世俗的智慧则是一种凡夫智,是在迷幻境中不自觉,如大学生的智慧,在佛门中仍是小学生。 

 

16: 凡所有相都是虚妄,一切唯心造,弥陀经中所述西方极乐世界有金,银,琉璃一切庄严等,均是应对众生对一切相分别贪取的习性,而方便设立的,使众生因向往而专意念佛,与所谓‘带业往生’,具有相同的诱导作用。 离一切相的清净无碍,才是真正究竟的西方。什么叫‘自净其意’?老和尚开示说:‘ 眼见不生分别,耳听不生分别,是为‘自净其意’,别人的是非善恶是别人的事,与你又何干?只要审察自己有无过失,不要去看别人的过失。 ’ 


17: 参学是在参自心,参我们的烦恼心、烦闷心、对人善恶是非的分别心,参我们对一切的境界不起分别,不起烦恼,得无烦恼心、无挂碍心,是心参。老和尚继续说: 一心念佛,最重要的要能忍辱,什么事情不顺眼,就把耳朵关起来,眼睛闭起来,装著没听到、没看到,睁一眼、闭一眼,对人要和颜悦色,再怎么说,修行就是忍辱这两个字 。 
不要嫌别人这点不好,那点不好,不是别人不好,是自己的无明业感在作祟,没有智慧,不能越过。 

18: 看经要能解意,解意要能并行,只有能自观自行才是在利用经,才名为转经,否则便是被经转。如果看经、看戒得到一点知解,便拿来批评他人,侦察他人有无做到,心生分别,徒增我相、我慢与是非。也是被经转。’ 

别人没有行的,做不到的,我们一定要行得到、做得到。否则,批判别人,自己岂不也与他人同一类?只看到别人的过失,不审察自己的过失,是我们最大的无明习气。 

 

19: 广公对出家众开示:出家人要忍辱,要修无我,如果‘无我’则‘无诤’,也不去分别谁好谁坏,对众人就像对一个人一样,没有分别,一视同仁,没有在计较我是他非,如果有一个‘我’,那有问题的事情还多得很。” “不要说这色身是我,这色身是要来受这娑婆劫的,而这个心,却是要拿佛心出来应对一切。” 

“菩萨度众生、感应众生,都是以无形相的方式,在不知不觉、自自然然中度的,并不一定用语言或行动有相地度众,像佛殿中的观世音菩萨,在那里端坐无为,却度了许多众生来拜佛。” 

“修行成佛,行菩萨行,乃至广度众生,都 是靠我们内心的愿力,如果内心的愿力坚强,必能度过重重难关而心不退转。如果确实是脚踏实地,有行持到那个程度,自然佛菩萨及天龙八部都会感应拥护,而达成愿望。”         

20: 修行人绝对要利他,也唯有一切利他的苦行功德,才能脱出人我的限囿,离我相的一切颠倒想、贪想、愚痴想,以及因执私我相,所起的种种烦恼,也由是渐渐得解脱,自性中无量三昧渐现前,也惟有如此,一切以利他功德为前提,一切以脱众生苦厄为怀,则自身无事,心胸渐宽。 

心若至诚,则念佛时,不但有异香华光的瑞相,即使在山中,以三根草为香柱,也会发出香味来,佛菩萨是遍满虚空的,不只在寺内,心至诚,就与佛相应。 

21: 修行人就是要在这色、声、香、味、触、法的业识顺逆中求解脱,无魔不成道,成佛哪有那么便宜之事,不经苦行,不经魔障,如何去历练无明烦恼, 修行人就是在修魔障,唯有冲破魔境中的无明烦恼,方能得到解脱,也唯有舍下色声香味触法,心无挂碍,才能得到清净解脱,才能显出菩提心来。 所以,修行人不能怕魔障,不能贪图安定顺境,那样是不会进步的。 


22: 要注意自己的心,要的是内心里面生欢喜,不要因外面环境好而欢喜,要照顾自己的心,不要注意外面的境界,要修到我没有怎么祥。 忍辱波罗蜜,不要说我要忍辱,亦不是感觉自己在忍辱,或压抑自己,这还有相,而是对境不觉得,这才叫做忍辱 。 

23: 意业难持,为无始来习气沾染自然而现,如念起即刻忏悔,有无因果? 
师答: 意业未做出来,还在腹中,即忏悔则无因果, 若做了即成身业、口业,则有因果 。应时时刻刻有忏悔心,有忏悔心则善念就跑出来了,头脑就明白,就知道该怎样。戒有开遮,要看清楚,否则易被戒戒回去。 无故可忏悔,未出家前做不如法的事,皆为无故。有故(出家后)则不能忏悔。忏悔不能超过三次(同样的过错)。意业不怕起念,只怕觉迟,随犯随悔。一个愈有修行的人,愈觉得忏悔的重要。 

24: 修行不是修给人家看的,若是形于外的,你有几两重,人家一称就知晓,修行是向内不是向外的,要给人感觉不出来,这样我们也好安心办道。 今天是今天,明天是明天,今天能够身体没出毛病,念佛而过,就要很满足,明天再来时,明天再说,不要去挂碍,故说不必想以后的事。 

25: 某法师来请师父开示 
问:想离开现住寺院,目前有三个地方,不知何处与我有缘? 
答:是心不安?还是所在不安定?如果是心不安定,就是跑到西方,也不安定,心猿意马时,马上转过来就安定了。戒律最重要,戒律清净,心就清净,如不安定(指心),看什么事都有我相,要看每样事都不是我。要到西方,要修到心不乱,什么事到,一念清净则是西方,心不能安,则想到处乱跑,要以心安心,否则要用什么安?如心要跑,就问要跑到哪里? 

问:每天持咒、拜佛,又增法华三昧,心仍打闲岔。
 
答:自己没有主不行,专心念佛、看戒律、拜佛就好……,事情愈多,愈执着,心愈不安。不要把人家的善拿来修(苦……执着),如有根基的,把人家不好的拿来修,更好更进步,如不会修的则会起烦恼。心要安很难,故要找心里面那个不生不灭的,不要找外面那些有生灭的,要找什么都有的本来自性,听得到、看得到的都是外面的,与自己无涉。 


广钦老和尚:破除我相——“觉” 
作者: 道证法师讲述 
我的两位剃度恩师,是跟随上广下钦老和尚,修行将近二十年的比丘尼,他们时常会提出广钦老和尚种种的开示和考题。 

恩师告诉我说,广钦老和尚平时大约早上六点,在寺里面经行巡视,静静观察,看什么人拜佛念佛最认真,最早起来用功,就找那个最用功的弟子来,不分青红皂白就骂一顿,甚至说一些让他冤枉委屈的话,那位弟子听了动心,甚至生气,老和尚就摇摇头,笑笑说:“我以为你多用功,这样讲几句就受不了,唉!功夫还早咧!” 
选佛场中各人交各人的成绩单, 不知这是考题—就是“不觉”!(没学佛!) 
老和尚如果没有说出末后这一句,可能挨骂的弟子怎么样都想不到,这是一个考题,不知道是老和尚要看我们对佛法的体会实行如何,故意演出的境界,因为统统不知道,所以叫做‘不觉’。没有随时觉醒的心,就是无明、糊涂。佛是觉悟的,我们没有时时觉醒,就是没有在学佛,阿弥陀佛是‘无量觉’,我们常不觉,就是没念佛。虽然一大早就起来做功课,做了半天还是“不觉”。这样就是枉费功夫,等于读书很用功,考试都不及格! 

感觉有个“我”被嫌骂—赶紧自卫(坚持“我相”) 
证明“即非菩萨”。 
我们时常念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又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念经是这么念,听经是这么听,听的时候,好像很解脱自在,但是考题一出来,有人嫌我们、骂我们,我们一听到,马上,保护自己的念头就会跑出来,甚至很不高兴。心里有‘我’这个观念,感觉有个‘我’被人家骂,就是我相、人相都表现出来。 
每天和佛唱反调·抬杠?—佛教我们放下‘我执’,我们却认真培养 
处处保护一个‘我’,为了我稍微被人家嫌,就觉得没有面子,很不自在,希望别人关心我、尊重我、认为我好,这都是在培养我相和我执,佛教导我们要看破放下的,我们反而每天都认真的在培养,还以为自己是在学佛,其实是每天和佛唱反调、抬杠,可见是骂到‘我’——这个‘我’的问题,不是骂的内容的问题。 



师一生,贫苦孤露,坚毅笃朴,宿慧萌芽,潜修百苦,卒致彻悟。渡海来台,冥阳两度,禽兽驯归,更以禅悦代替火食,历半生岁月,其昭示修行之典范,践履头陀苦行之正则,诚堪与古德共赞。惜以众生福薄,遽尔示寂。惟愿不舍悲智,再驾慈航,广度群迷,导归净土,共成无上菩提,不胜馨香祷祝者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