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老师讲课资料——四【 韵】

三味书屋

 

 
 
                                               大海老师讲课资料

 

 

 

第四讲【 韵】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卷三】【音部】韻

zdic.net汉典
和也。从音員聲。裴光遠云:古與均同。未知其審。王問切〖注〗均,古文韻。
 
《集韻》與韻同。
(韻)〔古文〕均《唐韻》《集韻》《韻會》王問切《正韻》禹慍切,?2?2音運。《說文》和也。从音員聲。《玉篇》聲音和曰韻。《文心雕龍》異音相從謂之和,同聲相應謂之韻。《晉書·律曆志》凡音聲之體,務在和韻,益則加倍,損則減半。《陸機·文賦》收百世之闕文,采千載之遺韻。○按文人言韻,始見於此。漢魏以上之書,皆言音不言韻。自晉以後,音降而爲韻矣。至韻書之最古者,莫如魏李登《聲類》,晉呂靜倣其法作《韻集》,齊周顒始著《四聲切韻》,梁沈約有《四聲》一卷,隋秦王俊有《韻纂》,陸法言有《切韻》,至唐孫愐《唐韻》出,而諸書皆廢。宋?1?8彭年等重修《廣韻》,丁度有《集韻》,金韓道 昭有《五音集韻》,元黃公紹有《韻會舉要》,明洪武中宋濂等修《正韻》,此韻書大略也。 又《正韻》風度也。 《說文》裴光遠云:古與均同。《唐書·楊收傳》夫旋宮以七聲爲均。均言韻也。古無韻字,猶言一韻聲也。 《集韻》或作韵。
 
1. 汉语字音中的元音或元音加收尾音,即声母以外的部分,或声母和介音以外的部分,称“韵母”。如t幔睿绲脑夏甘恰搬ng”,hu幔睿绲脑夏甘恰埃踽ng”:~文(有韵律节奏的文学体裁,亦指用这种体裁写成的文章,包括诗、词、歌、赋等。区别于“散文”)。押~。~腹(韵母中主要元音)。~脚(韵文句末押韵的字)。~律(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的规则)。
 2. 和谐而有节奏的:~白。琴~悠扬。
 
这是基本解释
今天我们讲韵,先要了解源渊
古文是那样记载的!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
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
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押韵叫合辙。
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
至于要说明甚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
但是,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拚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拚音中所谓韵母。
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拚音字母拚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
例如"公"字拚成gōng,其中g是声母,ōng是韵母。
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

 
我们再看"东"dōng,"同"tóng,"隆"lóng,"宗"zōng,"聪"c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
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试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常扫凈无苔(tái),
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
一水护田将绿遶,   
两山排闼送青来(lái)。
 
这里"苔"、"栽"和"来"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i。
"遶"(绕)字不押韵,因为"遶"字拚起来是rào,它的韵母是ao,跟"苔"、"栽"、"来"不是同韵字。

 
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押韵的。
在拚音中,a、e、o的前面可能还有i,u、ü,如ia,ua,uai,iao,ian,uan,üan,iang,uang,ie,üe,iong,ueng等,这种i,u,ü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可以押韵。


例如: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má),
村庄儿女各当家(jiā)。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guā)。
 
"麻"、"家"、"瓜"的韵母是á iā uā
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同韵字,押起韵来是同样谐和的。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
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但是,为什么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谐和,甚至很不谐和呢?
这是因为时代不同的缘故。
语言发展了,语音起了变化,我们拿现代的语音去读它们,自然不能完全适合了

例如: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
白云深处有人家(jiā)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
 
xié和jiā,huā不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siá(s读浊音),和现代上海"斜"字的读音一样。
因此,在当时是谐和的。

 
又如:
江南曲
[唐]李益
嫁得瞿塘贾,

朝朝误妾期(qī)。
早知潮有信,
嫁与弄潮儿(ér)。
 
在这首诗里,"期"和"儿"是押韵的
按今天普通话去读,qī和ér就不能算押韵了。
如果按照上海的白话音念"儿"字,念像ní音(这个音正是接近古音的),那就谐和了。


今天我们当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读古人的诗;
不过我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以不至于怀疑古人所押的韵是不谐和的。
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

古人所谓"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
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上一致
是依照韵书押韵,也是比较合理的。
宋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诗人们仍旧依照韵书来押韵,那就变为不合理的了。


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韵书来押韵。
不过,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却又应该知道古人的诗韵。

律诗的韵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地依照韵书来押韵的。
韵书的历史,这里用不着详细叙述。
清代一般人常常查阅的《诗韵集成》、《诗韵合璧》等韵书,
不但可以说明清代律诗的押韵,而且可以说明唐宋律的用韵。
一般人所谓"诗韵",也就是指这个来说的
诗韵共有106个韵:

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
所以我们在这里只谈平声韵;至于仄声韵,留待讲古体诗时再行讨论。


在韵书里,平声分为上平声、下平声。平声字多,所以分为两卷,等于说平声上卷,平声下卷,没有别的意思。
上平声15韵:
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15韵:
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三盐十五咸 
东冬等字都只是韵的代表字,它们只表示韵母的种类。
至于东冬这两个韵(以及其它相近似的韵)在读音上有甚么分别,现在我们不需要追究它。
我们只须知道:它们在最初的时候可能是有区别的。

 

后来混而为一了,但是古代诗人们依照韵书,在写律诗时还不能把它们混用。

起初是限于功令,在科举应试的时候不能不遵守它;后来成为风气,平常写律诗的时候也遵守它了。

在《红楼梦》里,有这样一段故事:林黛玉叫香菱写一首咏月的律诗,指定用寒韵。

 香菱正在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的时候,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吧。"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错了韵了。"这一段故事可以说明近体诗用韵的严格。

 
韵有宽有窄:
字数多的叫宽韵,字数少的叫窄韵。
宽韵如支韵、真韵、先韵、阳韵、庚韵、尤韵等,
窄韵如江韵、佳韵、肴韵、覃韵、盐韵、咸韵等。
窄韵的律诗是比较少见的。
有些韵,如微韵、删韵、侵韵,字数虽不多,但是比较合用,诗人们也很喜欢它们。

现在我们举出几首律诗为例
送魏大将军(一东)
[唐]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欠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戎 雄 中 功 (一东)

 
喜见外弟又言别(二冬)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逢 容 钟 重 (二冬)


筹笔驿(六鱼)
[唐]李商隐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元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胥 车 如 余(六鱼)


终南山(七虞)
[唐]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峯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外宿,隔水问樵夫。
隅 无 殊 夫(七虞)


钱塘湖春行(八齐)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纔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低 泥 蹄 堤 (八齐)


月夜忆舍弟(八庾)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声 明 生 兵 (八庾)

 

送赵都督赴代州(九青)
王维
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青 陉 庭 经 (九青)


咏煤炭(十二侵)
[明]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深 沉 心 林(十二侵)

 

五律第一句,多数是不押韵的;七律第一句,多数是押韵的。
由于第一句押韵与否是自由的,所以第一句的韵脚也可以不太严格,用邻近的韵也行。
这种首句用韵的风气到晚唐相当普遍,宋代更成为有意识的时尚。 

现在试举两个例子: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山园小梅
[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这两首诗用的都是十三元韵,但是杜牧《清明》第一句韵脚却用了十二文韵的"纷"字,
林逋《山园小梅》第一句韵脚却用了一先韵的"妍"字。
这种首句用邻韵的情况,在王维、李白、杜甫等盛唐诗人的律诗里是少见的。

以上所述律诗用韵的严格性,只是为了说明古代的律诗。
今天我们如果也写律诗,就不必拘泥古人的诗韵。不但首句用邻韵,就是其它的韵脚用邻韵,只要朗诵起来谐和,都是可以的。 

 【词韵】
关于词韵,并没有任何正式的规定。
戈载的《词林正韵》,把平上去三声分为十四部,入声分为五部,共十九部。
据说是取古代著名词人的词,参酌而定的。
从前遵用的人颇多。
其实这十九部不过是把诗韵大致合并,和上所述古体诗的宽韵差不多。
现在把这十九部开列在后面,以供参考

(甲)平上去声十四部
(1)平声东冬,上声董肿,去声送宋。
(2)平声江阳,上声讲养,去声绛漾。
(3)平声支微齐,又灰半
上声纸尾荠,又贿半;去声寘未霁,又泰半、队半。
(4)平声鱼虞;上声语麌;去声御遇。
(5)平声佳半,灰半;上声蟹,又贿半;去声泰半、卦半、队半。
(6)平声真文,又元半,上声轸吻,又阮半;去声震问,又愿半。
 
(7)平声寒删先,又元半;上声旱潸铣,又阮半;去声翰谏霰,又愿半。
(8)平声萧肴豪,上声筱巧皓,去声啸效号。
(9)平声歌,上声哿,去声个。
(10)平声麻,又佳半;上声马,去声禡,又卦半。
 
(11)平声庾青蒸,上声梗迥,去声敬径。

(12)平声尤,上声有,去声宥。
(13)平声侵,上声寝,去声沁。
(14)平声覃盐咸,上声感俭豏,去声勘艳陷。
 
(乙)入声五部
(1)屋沃。
(2)觉药。
(3)质物锡职缉。
(4)物月曷黠屑叶
(5)合洽。
 
这十九部大约只能适合宋词的多数情况。
其实在某些词人的笔下,第六部早已与第十一部、第十三部相通,第七部早已与第十四部相通。
其中有语音发展的原因,也有方言的影响。

入声韵的独立性很强。
某些词在习惯上是用入声韵的,例如《忆秦娥》、《念奴娇》等。
平韵与仄韵的界限也是很清楚的。
某调规定用平韵,就不能用仄韵;规定用仄韵,就不能用平韵。除非有另一体。
只有上去两声是可以通押的。
这种通押的情况在唐代古体诗中已经开始了。
今天先到这吧!谢谢!

 

 

 

 

 

图片

 

 

文章评论

{*}

2012年新年快乐,我刚在这里许了一个愿,你也去许一个吧,网址是:[url=http://www.taojen.com/lovewall/?ref=qzc]http://www.taojen.com/lovewall[/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