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美的四种境界 屋漏痕、锥画沙、折叉股、印印泥

书法学习


屋漏痕是一种自然之美

 

用来形容书法用笔效果的“屋漏痕”最早见于唐人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素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破屋漏雨在墙面留下的痕迹,比喻笔墨在纸上的运行,凝重而自然。意思是作书要自然变化,不要刻意造作。作书实践中,中锋浓墨行笔才能达到这种效果


书法术语。比喻用笔如破屋壁间之
雨水漏痕,其形凝重自然,故名。唐代陆羽《释怀素颜真卿论草书》载:颜真卿与怀素论书法,怀素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如壁坼之路,一一自然。”颜真卿谓:“何如屋漏痕?”怀素起而握公手曰:“得之矣!”又,南宋姜夔《续书谱》称:“屋漏痕者,欲其无起止之迹。”
对竖画艺术效果的比喻。屋漏,雨水顺墙下流,不会一泻而下,必将顺凹凸不平的墙面蜿蜒下注,形成极为顿挫有力的痕迹。书法的竖画,就应当追求这样的艺术效果。这个比喻是颜真卿琢磨出来的

锥画沙是一种率意之美

 

    锥画沙,即用锥子在沙滩上书画。大凡作书之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用上好纸张作书,往往拘谨;而拿片旧纸随意涂抹,多率意自然,有奇趣。书法上的锥画沙,既有从效果上说的,也有从技法上说的。从效果上说,是说用锥子在沙中划过,划痕两边有突起的沙,其大意与屋漏痕差不多,也是讲的要中锋行笔;还有的认为,锥画沙是指感觉,划沙时明显感到沙砾的阻力,这就不但要中锋行笔,而且要逆锋行笔了。从技法上说,就是只用笔锋,不用笔肚,小字用小笔,大字用大笔。只用笔锋,比较容易做到中锋行笔,从形态上来看,也与锥画沙最象。


书法术语。比喻用笔的一种技法。





点击浏览下一页

折叉股是一种力度之美

 

叉股应为带叉的金属器具的分支,如钢叉、铁钗都有叉股。折叉股,即折断叉股,或折断了的叉股,分别比作书写的状态或书法线条的观感效果。折叉股线条光润圆畅;挺秀刚健,给人以秀媚匀净的美感。笔毫在平移时,突然在一点上作方向的改变,形成一个折角,折角的顶端称为折点,这种运笔方式称为折笔。折笔时侧锋甚至偏锋现象在行草书中时有出现,这是顺势率然直下的结果。若要使原来的中锋笔画在折点后继续保持中锋,必须换锋"暗过"。朱和羹《临池心解》说,转折须暗过,方知折叉股之妙。


“折钗股”的出典
马宗霍<书林记事>载:“相传鲁公与怀素同学草书于邬兵曹(彤),或问曰:张长史见公孙大娘舞剑器得低昂回翔之状,兵曹有之乎?怀素以古钗脚(折钗股)为对。鲁公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捉公手曰:老贼得之矣!”

折钗股  书法上对转折的笔划,要求笔毫平铺而笔锋圆劲,如钗股弯折仍体圆理顺,因以为喻。

“折钗股”是书法艺术术语,是对转折处用笔要求及艺术效果的形象比喻。指笔画在转折时笔毫平铺,锋正圆而不扭曲,如钗股一样,虽经弯曲而其体仍圆。在书法的用笔效果上,“折钗股”所提出的要求大致有如下三点:一指书法用笔在转折处所要达到的艺术效果是中锋浑圆;二是行笔时笔锋虽经转折,却要一气贯穿,毫无滞碍;三是写出的线条形质,要遒劲有力。

宋代姜夔在《续书谱·用笔》中说:“折钗股欲其曲折圆而有力。”

清代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说:“折钗股者,如钗股之折,谓转角圆劲力均。”

比喻用笔的一种技法。钗原系古代妇女头上的金银饰物,质坚而韧,后被借以形容转折的笔画,虽弯曲盘绕而其笔致依然圆润饱满。附件
钗2.jpg(29.04 KB)

2008-7-8 14:14

现在说说俺的理解:首先“折钗股”所言的钗,应该是指金属材质,能用手弯折而不会断的,象玉、牛骨之类的肯定不行。
俺不是MM,头上从不戴钗,家里也没存那玩意(有点奇怪老和尚练书法怎么会联想到MM用品的)。从网上找了些图,不过没找到折过的钗,找了个铁丝工艺品,算是性质相同的替代品吧,看看与怀素《自叙帖》的线条对比下,效果是否相近呢?---------虽弯曲盘绕,折处圆而有力,基本可判断用笔中锋。

另外有意思的是:
细看那段对话,人家问的是张大师看公孙大娘舞剑所悟“低昂回翔之状”,怀素老法师回应的是“折钗股”,而老颜大师回应那么象不象俺家的专利“屋漏痕”呢?老和尚一激动,蹭地站起来握紧老颜的手:哎哟!你这老家伙得到千古不易的笔法了嘛!
这里说明什么?
“低昂回翔之状”是指笔法吗?3指或5指执笔法?还是章法呢?先不管,可以肯定地是那与屋漏痕及折钗股一定有相同之处-------区别在用笔上以及效果上?


俺的直觉-----“低昂回翔之状”更象表示笔势/行气而非指向用笔呢?而且,还别说《自叙帖》的后半段的线条还真体现了低昂回翔之状。而屋漏痕的缓慢蜿蜒之状似乎和印印泥更接近呢。附件
对比图.jpg(74.36 KB)

2008-7-8 14:16



印印泥是一种方式之美

 

印印泥,这里所说的印泥不是今天我们所用的印泥,它是古代一种类似今天火漆的紫泥,在紫泥上面加盖印章,即遗留至今的封泥。前人用印印泥来形容用笔,旨在说明藏锋与用力深入之意,同时还暗含不走样的意思,以形容下笔既稳且准。观当今石开先生的书法作品,就会产生“如印印泥”的这种感受。这可能于他长期从事篆刻,以笔为刀、以刀作笔的技艺修养有关


书法术语
印印泥:是借印章印入胶泥之中呈现的状态来说明用筆,其情形与锥画沙相似,故常与锥画沙连用。但印印泥除说明用笔功夫深入有力而外,还含有既稳且准之意。
 

                                                                                                              素材取之网络网络  似曾@若水穿尘整理编辑
点击浏览下一页

                             
 欢迎光临 似曾@若水穿尘 的空间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