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故乡

我笔我心

   

    在这个烟雨朦胧的清晨,我又踏上了北归的列车,看着车窗外模糊不定的世界,我的心又一次被唤醒。回山西,回平遥,回故乡。

 图片

    2011年,复读了一年的我成为幸运儿,通过了被老师们戏谑的称之为“独木桥”的高考,获得了西南民族大学摄影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喜讯得来,全家欢呼雀跃。父母更是极为开心,别人还没问,他们就逢人便说:“考上了,西南民族大学,在天府之国的成都”,高兴的像个小孩,从来没有见他们如此的开心过。升学答谢宴上,一帮子同学吵吵嚷嚷着,一杯杯粮食精华像白水一般的下了肚,全然麻木,已无半点感觉。腿脚不稳,酒气上涌,抱着马桶狂吐不止。四处观望,同学们亦是喝的尸横遍野,狼藉一片。我晃晃悠悠的站在椅子上大呼小叫。有两句话至今记忆犹新:“我上大学一定不找女朋友,我要好好学习”“我将来一定要回平遥,我还要照顾我爸妈呢”。之后便被人扛回家,不省人事。
 

        去成都上学,第一次要坐南下的列车,心里激动且憧憬。这可是要走了,这可是要离开二十多年生长的故乡了。出行的那天,妈的一帮朋友开了小轿车接我,上火车站时,七大姑八大姨的全部来到站台上送我,场面极为隆重意气风发的我背着行军背囊,打着铺盖,扣着脸盆,风风火火的上了火车,窗外人影攒动,许多手都在向我们招手告别,场面极其感人。看着窗外向后飞驰的黄土地,我们正式开始南下,向巴蜀挺进。夜里,朦胧中数次醒来,记忆深刻的是听到有人喊“过了风陵渡就是黄河,就出山西到陕西了。”果然没过多久,火车的速度减慢了下来,声音特别的空,咣当咣当,听的极为清楚,很显然是过桥的声音,我赶忙掀起窗帘向外观望,虽然外面乌漆抹黑一片,但是我第一次感受黄河,没有波涛澎湃,只有死一般寂静的绝唱!咣当咣当的声音充斥在耳旁,那一段桥是有多长,竟让我的整个晚上都充斥着咣当的过桥声,过桥就出省了,就离开故土了。翌日,车过秦岭,过蜀地群山,已是另一派田园风光,故乡远去了。
 

      大学生后,日子过的是如火如荼,奔波于宿舍和教室,在各种活动中忙的不亦乐乎。也邂逅了一段美好的初恋,交到了女朋友。记得她多次问及将来是否留成都,我态度极其坚决,不留,我要继续闯荡,北京上海,有我更大的施展空间,也有更大的机遇和挑战。为了这个事情,似乎吵过几次,后来她便再没提过。当渐渐麻木了大学生活。有一天在去教室上课途中,等红灯百无聊赖,忽然问了自己一个问题:上大学为了什么?这个简单的问题却有千百种答案,光宗耀祖?活的出人头地?……但都似乎是一种传统的陈词滥调,却没有一个特别明晰而准确的答案。我有些困顿,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失眠了。我等受教育戕害甚甚,上幼儿园的目的是升小学,读小学的目的是读初中,读初中的目的是高中,读高中的目的是读大学,那读大学为了什么?漫漫求学路走的太过匆忙,太过急功近利,就像小沈阳苏格兰裤腿一样,跑偏了。那大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上大学是为了就业,还是让一个人成为有学识的高尚的人?后来我想通了,大学,是从应试教育体质里脱胎的异种,我们从高中滚蛋之后,才发现彼时的我们根本不是活自己,是为了教育而活,活的像工厂里面的标准件一般。而大学可以由自己书写,为自己而活,我暂时释然了。我想随心而动,能够让自己的心灵获得宁静与满足,我要做我自己喜欢的事情,在放荡不羁的年龄里,何不姿情高歌到酣畅淋漓?于是我着实让自己放荡不羁了一把。去了川西,甘南,青海,拉萨,日喀则,珠峰,横穿阿里;到了内蒙,呼和浩特,锡林郭勒盟;到了凉山彝族自治州,大凉山腹地;到了北京、到了桂林、到了丽江、到了珠海、到了上海等等各种各拍摄的经历让我开阔了视野,心智成熟。 
 

     每一次坐上归途的列车,激动和兴奋愈加淡化。但是每次经过黄河,都会莫名的震颤,咣当入耳,往事依然。浑浊的黄河水缓缓流着,一群归家的人站了起来,脸挤到玻璃窗上都变形了,还依依不舍的看着桥下的一滩黄水。也许,我们的身体里就已经被黄河和黄土高坡打下印记,当情景再现,记忆便鲜活起来。火车过了黄河,驶向故乡。车上的人像瓜娃子一样,打了鸡血似的亢奋。
 

在我求学期间,平遥古城进入了大跃进式的发展状态。朴素的古城变得浓妆艳抹,人潮熙熙攘攘严重影响平遥人居住的环境,为了旅游,我们牺牲了很多,到处都在拆迁,出行不便,物价飞涨。今日的古城全然不是我初识它的模样
 

是的,故乡总是在变化的。
 

因为惠济河工程,爷爷住的房子荣幸的成为为国家,为政府做贡献的拆迁区。有背景的人家在房屋评估的时候会获利颇深,没有背景的人就只能等着长着歪瓜裂枣般嘴脸的政府工作人员的克扣和百般刁难,而我家很不幸成为后者。
 

先是断水断电,赔偿又是百般克扣打白条,在爷爷的房屋轰然倒塌不到半年,爷爷便不幸与世长辞,拆迁的事情对爷爷打击很大。
 

    记得爷爷生前说,现在大学生像是撒下的豆子,遍地都是,大学生不值钱喽!不知怎的,这句话听起来那么酸涩,诚然,大学里走出了数以万计的精英阶层,但我们是不是对大学生寄予了太高的希望? 还是我们对大学生存有畸形认识?
 

    自己和故乡愈发的聚少离多,忽然想起了当年的豪言壮语:“我将来一定要回平遥,我还要照顾我爸妈呢!”至今音犹在耳,我回平遥能干什么呢?我亲爱的小城平遥没有我专业用武之地,没有大的平台和发展空间,我得独立生存,像我这没有背景只有背影的人,回去作何?
 

    特别庆幸的是我大学没有迁户口,因为迁出去之后我就不是农民的户口了,等到我再迁回来,就成为不农不工不商的夹心饼干了。忽然很费解现在的农民户口和市民户口是如何区分,是以生产方式吗?还是按照父辈的户口类型?那农民的孩子还是农民吗?那农民户口就是种地者吧?可是我的地呢?我们集体的土地十年前被村里面给卖了,体面的一点说叫“政府征用”。那时候,卖地这件事肥了整个村委班子,当年淳朴的村民们争着吵着才从肥的流油的领导者牙缝里抠出了些许小恩小惠。尽管时至今日更多的人明白了这是个骗局,但已经无济于事了,十年前对卖土地一事,村民们是毫无意识。

        故乡是什么?是那一本户口薄,还是生长的土地?我已没有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今日农民已全然不是广义上的农民,农民的身份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有时候看着自己的户口,会莫名的恍惚。

     每次站在站台上,看着往来的火车就有一种莫名的紧张和依恋。交通的便捷让地域之间的通达极为迅速,如果坐飞机的话,有时候我上午在上海,中午却已经到成都了。我对故乡的界限及定义越来越来越模糊。之前我特别注意措辞,和别人说自己要去哪里时,只在回故乡时候用到“回”字,我“回平遥了,回家了!”回但是当我从上海到成都的时候,朋友问我最近忙什么?我说“我要去成都了”,感觉怪怪的。后来上海的项目拍摄结束,我们摄制组及拍摄的美术馆工作人员一块吃“关机饭”(散伙饭)时,我依旧醉意阑珊,拍着大伙的膀子说:“我要回成都了。”即使是我喝醉酒,但我意识依然清楚,我默许了,这几年来,在我心里原来默默的把成都当成了第二故乡,这片土地上我接受了大学的教育,有我成长的足迹,有我奋斗的汗水,有一个新的朋友圈。
 

    大学谈的女朋友分手了,尽管分手的感觉像人被掏空了有时候分手就像自己割自己的肉,尽管痛。而我的大三生涯马上就要结束,大四马上就要开启,这两年来,我一直注重专业实践,注重心灵的旷达,所以学校呆的也不多,尤其是大三,基本未在学校,一路跑野了,课程当然就挂科挂的惨不忍睹。但我从未后悔,自己选择的路,失去的,错过的自己承担,跪着也要走完。忽然感觉大学生活是如此的短暂,飘忽而至,已经要到了毕业尾声,忽然感觉很多事情没有做。忽然开始珍惜在学校的点点滴滴,哪怕是听一堂课,在食堂吃一顿饭。
 

    围绕留与不留成都的问题,自问自答了无数次了,从之前坚决的不留,到后来的观望,到今日的“且留且珍惜”的态度,我对故乡及成都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北京上海都呆了很久,但感觉是一个异乡人,无根无基,虽然作为北方人的我在北京的地域认同感和熟识度很好,也有一帮子要好的朋友,但我越来越喜欢成都,有时候我也会小小的奢望一把在这里能有一个家,喜欢这里的人, “故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 但我的故乡呢!能回去吗?
 

     今年年初我把弟弟从老家接了过来,他在成都做厨师,我则去了上海。五月底回到成都,半年未见他,他已经全然适应了这里的环境。彼此之间相谈甚欢,谈未来谈女朋友,最后谈到了父母,忽然之间全都沉默了。不知怎的,我忽然说了一句“父母在,不远游”,弟弟幽幽的看了我一眼,你还知道啊?我尴尬窘迫了好久,只能勉强的说:“我的工作注定不能让我长久呆在家里,而且平遥没有我施展的空间。”言语中有太多太多的无奈,太多太多的身不由己。他说:“算啦,学成之后,我是得肯定回去的。”
 

    有时候,我也怀疑自己的身份到底是什么,在外工作期间,我从来不向外人透露我仍然读书,只有同事知道我仍未毕业。我长的着急的面孔成功的让很多人喊我叔叔,别人都以为我毕业好几年了。我也努力的进入一个全职的工作状态,虽然我还是学生,但我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了。一方面,我努力想要摆脱学生的身份,一方面又想让时间过的慢些,我想好好享受大学的美好时光,什么都不用多想。若是论身份,一个农村的的孩子,是一个农民,尽管经常有人调侃别人傻不懂事时会大骂别人是“农民”,但是,我欣然接受我拥有农村户口,我是农民的现状。
 

    父辈已经脱离了上一代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状态,他们年少时也扛过锄头,种过地,但是等到土地没有了之后,他们便开始做一些小生意,小买卖。他们完成了从农民到个体户的转变,其实更接近于农民和工人之间的夹层,不是狭义的工地上的“农民工”而是一种生存状态的”农民工”。而我作为第三代农民,我已经对土地毫没有强烈的感觉,除了儿时在亲戚家的土地里挖土豆,我没有任何的从事农活的经验。我从小随父母做很多小生意,小买卖,让我懂得生活的艰辛,谋生的不易。故而当我读了大学,愈加觉得自己需要经济上的独立和生活上的独立,在他乡,我亦艰辛,但是念及父母,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呢?故乡呢!生我养我的故乡,令我魂牵梦绕的故乡呢!是一张火车票,还是一座城池,还是一掊黄土?
 

     我熟悉的故乡,四方城,名头杠杠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平遥古城,一座已经全然商业化的旅游之地,一个让人来了不想走的地方,但是我回不去了,因为我知道的太多了,认识的太多了,外面的世界太深了。我若是曾经那个颟顸少年,没有出过远门,只是悠然的活在我的小城,我的故乡当中,也许寻一份简单的差事,也许开一个小店,但是会很满意富足。
 

       今日的我知道了太多,知道了如今世风日下没有关系没有背景,到哪里都可能吃闭门羹,所以就只能脚踏实地白手起家;知道了自主创业选择有潜力有市场的地方;知道了人活着不单是为了钱为了娶媳妇,还为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知道了故乡不是一个地理坐标,而是一种类似于精神上的寄托,也许会成为乌托邦……
 

      回不去的故乡,到不了的远方……

                      
                                                  201463日 写于成都到太原的火车上


图片

图片

图片


 

文章评论

Forever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の纠结ス偏执

尽管我们的家乡在变化,但是你不觉得家乡需要我们来建设吗?

天蓝色花瓣

老弟,写得真好,真真实实的写到了心坎里,很走心啊。

安安

写得好啊。。。“一抔黄土”证明我看完了,没落一个字。。。

邓琛

我还记得撇哥跟我在双佳的日子,哈哈!

.

其实,有时候,不停的奔波,只是为了那个年少的梦,我要在外面,生存,生活。其实,好多时候,游子的心里依旧牵挂着远处的家,遥远的城,家里的父母。加油吧!

影视—廉永明

真情实感的流露,真切动心的表白,此刻最了解你的纠结和无奈。一路走来,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志在千里!

纯粹。

你就是不愿意收我做徒弟[em]e109[/em]

裥单

一座城,一些记忆和一些牵挂

一叶菩提

师兄,一般我不看其他人的日志,没意思,我喜欢看你的日志,句句刻到心坎上!不得不说,想家了!那年你,我,一起来了这边,一晃三年过去了,我们都不是那个时候的毛头小子了!唉……哪天咱哥俩喝两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