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上
我笔我心
早上起来用冰雪擦着脸,从柴火边捡两个绵软香糯的土豆啃着,到中午太阳晒到背上,烘烤的极为舒服,一干人等打牌喝酒吹牛唱歌。在这里除了上厕所需要在山上敞天露地,其它的一切都非常舒适,来大凉山四年了。
有时候我也会喝大,但是意识上的大,并不是酒精上的大。所以我可以在迷离间透过熊熊的篝火观看每一个彝族人。这是一种类似于幽灵的观看方式,一群皮肤黝黑、鼻梁高挺、眼睛狭长的人用极快的语速说话,合着柴火燃烧的声音,听着带有质感。而我开心的掺杂在里面,也会唱着彝族歌曲,一起融入。那时候,我觉得我也是彝族人。
第一次来山上支教的时候,村长说,每个小孩都必须带根柴给老师们生火。自那以后,每天早上孩子们都会抱着一根比自己身高都要高的柴来上课,先放柴、再进教室。柴是松木,干透的、耐烧,烧起来很香,烤出来的土豆更好吃。后来走的时候,我们生了一把火,搞了一个篝火晚会。小孩问我,这里不好吗?为什么要走。我想了半天,无言以对。
等到来大凉山成为一种约定成俗的规矩之后,我们这群不速之客和每个村民渐渐熟稔,他们面对着相机会主动提出要求拍照。因为,我们每次做大凉山公益影像都会挨家挨户的将他们照片送到他们手上。熟稔之后的彝族村民也会突然之间的将一只活奔乱跳的小猪或者小鸡变成脸盆里的肉,很为难。山上没什么吃的,实在不好意思。之前是不吃的,但村民们会带有某种挑衅的语气说:“赵老师,你是不是看不起我”。然后思忖再三,很快脸盆里就剩下骨头了。
过彝族年的时候,要杀猪。我才发现,大根大根的松木柴是很珍贵的,砍柴不易,愈加艰辛。松树除了顶部上有几根鸡毛一样的树枝飘着,下面都是光杆。所以得进更深远的山里砍柴,还得背回来。小孩子每天给我们的柴禾是挑出来最大最硕壮的送给我们烧的,还有土豆,块型很好看,饱满丰腴,也是挑出来的。我心里也会渐渐默认这种不约而同的情感,我们教知识,他们给我们柴和土豆。我的心灵荡涤了,这是情感上的交换,我被感化。感动,但说不出来。
我愈加熟悉了这个民族,从大学读书时,因为民族大学的缘故,我们学校就有专门的彝族学院,故而也有很多彝族朋友。情感上和气场上也越来越熟悉,走出来的彝族鲜有回去。我们也教孩子们,要读书,读书才能走出大山,才能看到外面的世界。适龄儿童辍学比例七三开,想要出去,只能编制一个外面美好的童话。但是我却来到这里,我觉得这里才是童话。哪怕外面的世界再灯光闪烁、车水马龙,但是这里的山高水长,丽日万里,不知道外面的世界,这里反而像是桃花源。
从一些微博上看到好多支教的人说,山里面的同胞们,你们辛苦了,我们给你们送物资了,感觉像是暴发户将别人解救于水火中。这是情感上的不对等,我甚至觉得这是一种情感压榨。若是这样,以后就别来了。因为你认为高楼大厦为美、为先进,而我,我觉得有山、有水、有太阳、有土地、有苞谷、有土豆,这就是美好。后来我甚至排斥教汉语,因为我看着一群群走出去的小孩一代代语言的流失,除了户口上的民族,其它与我们已无再三。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担忧。
摄影发烧友来这里拍照也要有点节操,别把这里当成动物园,提着相机就像机关枪一样挤上去,至少应该礼貌些。无奈,暴发户太多,恨不得相机的快门变成加特林的机枪,一秒几百发。
不要把价值观强加于别人,你认为的贫穷和落后,不一定是贫穷落后。民族自会繁衍,不必外力。我身边已经有很多彝族同学开始重新拾起失落的文化,语言、习俗、等等,味道有点像阮义忠的《失落的优雅》。
文章评论
我爱妙妙
很棒,越来越有想法[em]e142[/em]
~~~
喔,你去哪里了?
~~~
哇,我结婚的时候你们也来耍嘛
。
哥,你明年走的时候能不能带上我啊?
WINGS(*^__^*)
有些羡慕[em]e121[/em]
蜜桃君
太赞了~!
一灯
行文平静,不失真情。
V、如果
能不能在给我个地址捐衣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