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讲座(四十五)

个人日记

 

                  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讲座(四十五)

               第四十五讲、北魏孝文改制与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北魏孝文改制(3

(二)改革内容

3、实行三长制

太和十年(486年),孝文帝接受陇西汉族大族李冲的意见,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规定五家为一邻,设邻长;五邻为一里,设里长;五里为一党,设党长。三长的职责为核定田亩和户口,收取赋税和征发徭役。三长直属于郡县,成为北魏政权的基层地方组织。三长制的实施,不仅为改变宗主督护制时“民多隐冒”的严重局面提供了条件,从而有利于均田制的施行,而且可以进一步解决赋役不均的问题,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4、实行定额租调制

太和十年(486年),颁布新的租调制,规定凡一

夫一妇的民户,每年纳调帛一匹、粟二石、15岁以上未婚的男女4人、从事农耕的奴婢8人、耕牛20头,各纳相当于一夫一妇的租调。产麻之乡,以麻代帛,数与帛同。定额租调制是与均田制相适应的配套改革措施,它改变了过去赋役征收的混乱状况,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5、迁都洛阳

北魏自拓跋珪建国起,即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到孝文帝时已近百年。随着北为统治区域的扩大和政治、经济的发展,旧都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为了完成由“用武”到“文治”的历史性转变,进一步推进改革大业,孝文帝于太和十七年(493年)八月以征伐南齐为名,亲率大军南下,进至洛阳时,利用随行群臣不愿南伐的心理,宣布迁都决定。第二年,正式把都城迁到洛阳。迁都之后,孝文帝在前一阶段改革的基础上,实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措施。

6、禁胡服

拓跋部由于长期在北方过着游牧生活,这种生产方式和塞北的寒冷气候使他们习惯于穿小袖紧身短衣,同时保留着“被发左衽”的习俗。为了消除服饰上的民族差异,孝文帝在迁都的当年即下诏禁胡服,令鲜卑人改穿汉族服装。

7、断北语

拓跋鲜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民族语言。为排除各民族间的语言隔阂,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495年)发布诏令,“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资治通鉴》卷140),禁止说鲜卑话,以汉语作为北魏的通行语言。规定30岁以上者不要求立即改说汉语,而30岁以下的现任官吏必须尽快改说汉话,否则予以降黜。

8、改籍贯

为割断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与平城之间民族感情上的依恋,清除旧传统习俗的消极影响,孝文帝令迁居洛阳的拓跋鲜卑将籍贯一律改为河南郡洛阳县,并且“死葬河南,不得还北”(《资治通鉴》卷140.

9、改姓氏

由于鲜卑语多缀语,随着语言上的汉化,将鲜卑人的姓氏译成汉语后则多复姓。孝文帝为消除姓氏方面的胡汉差异,令鲜卑人改汉姓,将北魏所统部落的118姓改为汉字单姓,如拓跋氏改为元氏,丘穆陵氏改为穆氏,步六孤氏改为陆氏等。

10、定姓族

为确保汉族门阀世族的传统地位,并把门阀制度推广到拓跋贵族中去,孝文帝于改姓氏的同时,令宋弁定诸州士族。在汉族地主中,以父祖在北魏所任官职高低分为甲、乙、丙、丁四姓,鲜卑贵族除皇室元氏门第最高外,以穆、陆、贺、刘、楼、嵇、尉八姓为首,其门第与汉族大族四姓相对应(所谓四姓,一说为中原汉族高门崔、卢、李、郑,一说是汉族甲、乙、丙、丁四种郡姓),其他稍低一些贵族的门第与汉族一般世族相当。

文章评论

清风明月

孝文帝的这些改革和统一有助于国家的经济,和平,以及长远目标的发展。早上好[em]e160[/em]

斓莹火

早上好!哥哥!起那么早呀!哥哥辛苦了![em]e160[/em][em]e163[/em][em]e100[/em]

&飞燕

我上学时侯、历史老师是白水大哥就好了,讲得好记、清晰

蜜蜂(拒聊)

水哥,早上好!讲的真透彻![em]e179[/em][em]e157[/em][em]e157[/em][em]e160[/em][em]e160[/em]

路ˇ飞.扬——芷云

一连听了三节关于孝文帝的改制,给下午的假期带来了凉爽,谢谢白老精彩讲座![em]e160[/em] [em]e156[/em]

性本莲荷

社会发展到一定联合阶段,就必须改革,否则社会发展就会停滞不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