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有座白色的城

个人日记

《北方.有座白色的城》
文/乡歌
蓝色的风,吹着草原
吹着北方,也吹着鹤乡
平原,那座白色的城

我在野花遍布的山岗
勒住心中那匹桀骜不驯的野马
聆听白色的城里,飘来
委婉的戏剧韵白
和被风吹断又续接的琴声——

望着草原盛开的马兰
和飞燕草蓝色的花瓣
我的心只是有些忧郁
不再狂躁和不安
耳畔只有曲艺的琴弦
和女声舒缓的吟唱

那一刻,我只想扯下蓝天的蓝
和白云的白,做成两条彩的哈达
捧给白城,我吟唱的歌者
再也不,那令人心碎的江东

 




飞燕草


















文章评论

图瓦

[em]e126[/em] 乡哥,你敢扯下蓝天,胆子不小哇

错觉

一如既往,大气磅礴![em]e179[/em]

完美的笑容

这是什么花王哥,花很美丽你写的诗和花一样漂亮

刘会民

蓝色的风,吹着草原[em]e179[/em][em]e163[/em]

云儿

蓝色的风,吹着草原,,,原来风还有颜色吖[em]e113[/em]

腾讯女妓自由空间

你好,乡歌,下面是我对二段意识流作品的看法,发给你探讨一下。 衣服的碎片在飞。而我们,总要先滑翔上一段路,才能看到春天的霞帔。 现在是无可置疑的冬天。雪花和雪花在对话,凋零和凋零在调情。 只有我们,均匀地被冻僵再均匀地苏醒…… 这段散文的“碎片”,或“散了的文”,23实词,竟没有一个形容词—形容词“凋零”,已经用作抽象名词,作主语。 在第一篇跟帖里,我们已经说过: 原始民族的语言中形容词很缺乏。形容词是事物性质的抽象,事物的性质依附于事物,又不等于事物。要认识事物的性质,要一定的抽象能力,形容词的缺乏表示抽象能力的薄弱。 关于“衣服的碎片”: 我们还说过: 原始民族的语言具体名词多,一般性名词少。澳大利亚土著人有各种鸟的名称,但没有鸟的一般概念。北极爱斯基摩人某个部落,有几十种不同雪的名称,但没有雪这种一般概念。 这是词汇发展的历史逻辑;词汇发展的现实逻辑是:一篇文学作品,具体名词用得愈多、愈活、愈有特点,作品就愈有文采—如“谷未黄”;反之,就枯燥、浅薄、索然无味—如“衣服的碎片……”。

腾讯女妓自由空间

你须眉阙歌山谷,目及遍野金黄, 志存高远,悬明镜未央。 我待望而却步,你却微醺着天边的光亮。 懦弱浮萍的心灵,追随你的指引 击穿暗渊向峰峦眺望。 你腰身沉甸经纶五斗, 却谦卑着谷穗正青,颜色未黄。 你不知量自己的诗国亮剑, 早已划过星辰浓妆黎明的曙光。 你虚怀若谷的情愫一如继往, 让我不敢停歇剑拔弩张。 你披星泉涌,伏案墨香, 高举着火种笛音一群人 正把原野的稻谷染黄。 这是一篇典型的意识流现代诗歌—表面看去,好像通篇都是实写;其实,通篇都是作者意识的奔涌—这些所谓的实写,都是客观上不存在的虚拟。 写的不错—我喜欢并尝试积极的现实主义和干净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是古今中外文学艺术的主流。 前二句 你须眉阙歌山谷,目及遍野金黄, 志存高远,悬明镜未央。 我待望而却步,你却微醺着天边的光亮。 懦弱浮萍的心灵,追随你的指引 击穿暗渊向峰峦眺望。 共28个实词—其中:4个形容词:金黄、高远、微醺、懦弱—4/28=0.143;抽象名词2个:光亮、心灵;具有一定内涵的名词3个:须眉、阙歌、暗渊;用得出彩的的动词2个:微醺—用着动词、击穿;艰涩的短语2个:须眉阙歌山谷、悬明镜未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