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这些经历让我感受到了亲情的浓稠,友情的坦阔,让我明白善良对我们的一生来说是何其的重要,也让我深知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是多么的苍白。……”(《我只不过是个闲人罢了》)
是啊,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房子,原名方海峰,陕西延安人,1997年涉足摄影,先后在国际,国内报刊杂志上多次发表作品,现在为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陕北人文纪实及写作,他曾经利用十年的大好年华,独自一个人记录着黄土地上的风土人情,兴衰破败。以前很偶然的在中央新闻联播中看到过关于房子的报道,当时并没有引起我的关注,时隔一段时间,又看到了他出版的《最后的黄土高原》也没有太在意,直至进了他的空间,读了他的作品,我这才有了购买的欲望,所以上面的简介大部分是借鉴他书中的介绍,通过这本书,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了他的为人,文如其人,用在他身上在恰当不过了,憨厚,朴实,温和,低调……对大自
然有着宿命般的痴恋,他的文字总是能够通过道德、意境,引领着读者去思考世界的生生之美。
“你从那些鸟的鸣叫中仿佛也能感知到一种悠远的神秘,好像这片森林里一直存在着远古时代的一些生命生存的迹象。而这些鸟鸣似乎正好能唤醒我们对原始森林保存了千万年的那种气息的知觉,嗅到了我们祖先引燃柴禾所缭绕而起的烟火的味道。你会通过这种声音迷失在幻想中的荒蛮时代,赤裸着身子在河流中捕鱼,抑或手持长毛追赶着急速飞奔的猎物;当生存所需的食物填饱肚子后,生命便再也无需物质的丰盈,只在恋恋的阳光下享受生命慢慢老去的悠闲和简约的幸福。是的,有时候,你就是会从这些森林的迹象和那些鸟的鸣叫中回到岁月的深处,时光的深处。”(《我的那一天》)
“当一座湖泊的美让所有的形容词都力不从心、甘愿退后,当一座湖泊的蓝让所有蓝的事物都失尽颜面、无以面对时,这座湖泊或许就不再是一汪庞大的水的积聚了。她或许是上天若干年前的一个眼神,或是大地深情仰望天空的一个深眸。她即不属于哪个地域,也不属于水的一种形式。她是天地间的一个寓意,或是一种信仰,在时光的千古中沉积着千古忧郁的美丽和千古清纯的圣洁。”(《大地的深眸》)
读这样的文字,你会感觉到自己遇见了久别重逢的老友,他正在不紧不慢地向你娓娓道来关于生活中的那些最简单、原始的真实。他就像梭罗笔下的一座房子,一座用来接待那些疲于奔波的旅客,来到这里,他会让你卸下人世的沧桑,供你在这里停留栖息,无论什么样的过客,他都会以博大的,宽厚的胸襟,来坦诚地和你叙一叙黑暗中的灯塔,闲人与忙人的不同,我相信亲和自然的人更懂得对生命的敬畏,所以他对每一个生命的慈悲,并不是出于怜悯,而是持着众生平等的态度安抚着那些怅惘的,迷茫的,孤独的人们的苍白。或许他也有无奈,也有忧伤,无奈的是,放野驰骋的良驹,为何要系上物质的缰绳,被现实所逼迫,被生存所挟持。忧伤的在于这些混乱无序的人们为何走不出自己的心门去回归自然。我估计他若是弄不明白,佛祖也会感到困惑的。
这就是我笔下的房子,有人问过我:对房子熟不熟悉。我答:不熟悉,我只认识他的文字。有人问我:你们什么关系。我说:“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如果一篇文字能够激发你的阅读欲望,你就愿意去留言,阐述你的感受。但是现在世风日下,网络和现实一样,动不动就会被拷问,被猜忌,被误读,被错解。我和房子极少聊天,说起来,他只算是我的一位陌生的知己,或是大家可以与之相交的朋友,仅此而已。
文章评论
金盏子
[em]e160[/em]
紫叶
房子的文字,有一种温润的金属感,有一种磁性的光芒,它简洁、明澈又干净.....它在阅读里赋予我的快感,让我在感动之余,甚至涌出一种感激,一股极度亢奋和深深满足的感激。准确地说,它给了我一个周期很长的阅读节日,就像一份丰盛大餐,它的丰饶和美味,几乎照顾到了我肠胃的每一层褶皱。他的文章让我看到了一个智者,一位诗人,一个善良而浪漫的同龄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你不得不承认,它有一种鲜见的“世外”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