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既熟悉又陌生的朋友——房子

个人日记


芥子/文字 

 图片
 

   创建空间以来,开始还新奇不已,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近来越来越感觉到无聊、乏味了,不是生活的琐碎影响了我的心态,而是面对空间里不断更新的风花雪月、自怨自艾类的文字,真的有些厌倦了,把空闲的时间用在没有营养的狭窄的局促的阅读上,实在是一种得不偿失的折磨。有了这种抵触,我很少把自己泡在网络里,平时则是很慎重地去选择一些,经过时间沉淀的,有质量的,有价值的书籍来充实日渐干瘪的心魂。很偶然的一次,我随意进了一个到目前为止我认为还比较不错的空间,看见了她转载的一篇题目为《我的那一天——春天》,通篇一口气读罢,那感觉就像在天马行空中发现了一片新大陆一样,让我从文字泛滥的网海中,欣赏到了青草的丰茂,河流的宽旷,一条甘甜的清泉就这样涌动着他丰富的脉搏,细腻的,温润地流淌进我的心田。于是顺着这个脚印我走进了作者的空间,非常少见的用了整整一下午的时间,随着作者的思维,品读着,思考着人类共性的秘籍。是的,读他的文字,就像重温了那渐次消失的岁月,那些熟悉的影像又一次将我召唤,剥落尘埃,我认出了自己生命的底色,它就在那里,等待着走失的孩子,是的,我是乡村的孩子,我熟悉河流的走向,知晓水藻的密语,我知道大地一向宠爱着荒草,也明白丛林护佑着飞鸟。春来了,(“经过一个水泡后,樟子松林区就在眼前了,曾经的绿似乎重新镀上了一层鲜嫩的鹅黄,这使得那些看似苍老的松树忽然年轻了许多,一幅朝气蓬勃的样子。树林中的泥土已经松软了许多,因为积雪才化了不久,所以,泥土还略显褐色,给人一种新鲜湿润的感觉。期间,你会发现地上落满了许多可爱的脚印,有狍子的蹄印,有小鸟的爪印,有昆虫匍匐而过的长长的身印,还有风曾经留下的时光的印痕……看起来,很多动物都先我一步已经触摸到了这片森林中春的景象,而我完全是个迟到的人。想想,这里完全可以没有一个人存在,这里的世界依然一片和谐,昆虫躺在地上晒着肚皮,蚂蚁绕道搬运着食粮,松鼠躺在树洞里打着瞌睡,阳光斑驳的影子洒在梅花鹿惊觉的身影上。雏鹰在天空悠闲的滑翔,像上天派来视察大地的天使。衣着华丽的野鸡一边散步,一边仰着红绿相间的脖子发出嘎……嘎……嘎……高亢的宣言,似乎在像雌鸟展现着自己雄性的英姿,又似在对自己的意中人深情的独白……”《我的那一天》) 大自然寄予了我无拘无束的童年,培育了我率真,心向美好的性情,是什么让我背弃我的故乡,是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宁静,还是那亲切质朴的乡音?可是我最终还是厌弃它的贫穷与落后,开始融入大城市的生活,大城市真的是好,流光溢彩,物欲横流,我目不暇接地失措着,茫然着,每天跟着那些失真的面具打着交道。慢慢的,快乐少了,忧伤侵入心底,染绿的生命被熏染得深蓝,我是何时喜欢蓝色的,真的无从说起,生活的调色板就是这么无常,内敛的蓝,无言地俯视着大地的戎装,母亲已经衣衫褴褛,孩子们还在掠夺她的资源,天空一次次落下雨滴,她能够浇灌草木的青翠,却无法洗涤人心的不足,于是用这一颗麻木的心躲在喧嚣的背后,我学会了用文字来临摹云水禅心,且故作风雅地摒弃日常的污浊。想一想,人真的好喜欢自欺欺人,虽然禅语哲思定义这一心理为幻想,但是落实在现实生活里,你依旧很累,很疲惫,你甚至开始厌倦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聒噪与冷漠,繁芜与不安。就在这个时候,我发现了房子,若想认识一个人,了解他的空间,你一定要从他的第一篇最开始的文字开始读起,读着读着你会不断地感慨在这个金钱至上,道德沦丧的时下,一个人是何以抽离于城市的纷繁复杂,回归于内心的安宁,来实践一次次心灵的漫步,来体验生命的真谛。

 

      图片
    读着他醇美的文字,咀嚼着他智慧的草根,跟着他去《聆听荒野》,(此刻,你只能听到荒野的声音,听到狗尾巴草荡着阳光的秋千低吟着荒野的情歌,落光了树叶的丛林在山风的背景音乐中轻哼着古老的丛林之歌……最多听到的是一群麻雀喋喋不休的试唱,还有一只鹰滑过天空时的静谧之声。……其实,这些荒野之声由来已久,城里的人只是疏远了这种原始的声音。它是原古声音的延续,是自然沉寂在时光深处的博大精深。闭上眼,我便能联想到许多与之有关的声音:深夜寂静里突然传来猫头鹰如泣如诉的哀鸣之声,池塘里青蛙热情洋溢的合唱,月光下麦场周边蛐蛐柔情似水的低吟,雏燕孩子般撒娇的童声,鸽子飞过天空发出的明亮的哨音,还有呼伦贝尔草原上那场湖泊上举行的一场众多候鸟震撼人心的音乐会……这诸多的声音其实都是荒野的一部分,神秘中传递出自然原古纯净的气息,传递出各种生命之间息息相关的饱满、圆润的交流和倾诉。……)读至此处,被尘封的记忆开始复苏,拨开时光的茧,我看到了儿时的土墙,蓄着阳光的温暖,村民们背着风向,歪着,倚着,盘坐着唠着家长里短,谁又会去关心新建文明给他们带来了消亡还是进步,那块断层正迅速地迷茫着一代人的意识,让人们找不到可以缓冲的链桥,更无法确切地抵达那尚不分明的生活的实质。现在仔细回味,我甚至觉得乡下人的一句俚语要比高拔的说教更实际,老榆树上结的榆钱要比温室里的鲜花更生动,原来我们搜肠刮肚寻求的诗意是可以不用笔墨的,它就在群山上豪迈,就在海风中轻唱,就在森林中低吟,就在稻田中蛙鸣,就在炊烟中曼妙……大地无言,却给予生灵最原始的依恋,每一种生命都被许可,每一次变迁都随风消散,所以文字是伟大的因为他可以记录永恒,摄影是深刻的因为他能够捕捉到时间的映证,无疑,房子做到了这一点。

 

   初读似曾相识,再读神交已久,只是从未遇见,所以说,这份偶遇想来是有深意的,这就像我结识的苏格拉底,马可.奥勒留,梭罗,叔本华等等众多的睿智者们一样,他们正静静地等待着我去拾取那些思想的芳醇,而这份机缘命定的等待是需要用一定的时间,才可以积淀出可以契合一份心灵的共鸣,所以在对的时光,接触到了恰到好处的文字,才会让我觉知了当灵魂浮夸在波光滟潋的时代中,人是需要把自己沉下来,去直面大自然面貌,去寻求最质朴的生活。我与他就像长在一棵树上的两片不同的树叶,我们是兄弟,而你们是我的姊妹。

 
 利用余闲,我迫不及待地通读了一遍他空间所有的文字,然后又返回来,重新细细阅读,看他这句:“当年的小镇就像一位矜持而害羞的乡下女子,只静静的躲在深山里,穿着朴素的衣裳,连同呼吸都是那样的舒展平静……”(《小镇记忆》),房子是深情的,怀旧的,善良的秉性总是以苦难做为底蕴,或许只有在粗粒中开出的花朵才是最动人的吧,房子就像盛开在污泥中的莲花,亭亭净植,泥香绚烂。一段时间以来跟着他的文字做了一次心灵的漫步,感受着小镇的物不是,人已非,听他讲述着岁月的古老与沧桑,我依稀看见曾经一度落败于生活的男人,在经历了起起伏伏之后,正像一只蜗牛一样,以慢板拍的节奏,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山顶爬去,或许他更像一株孤立的藤蔓,在自己朝圣的路途上,独自感知着人世的冷暖。

 

   我们再来品读他的这句:“再想想,生活中不时遭遇的洪涝不仅没有让我的生命就此塌陷,反倒让这一次次的洪流的冲击扩展了我内心的河床,甚至让曾经一些生硬的拐角处也变得畅通无阻。想来,真正塌陷的或许恰是那些对生活的懵懂,对人生的误读,随之被抹平的也多是人性中的一些尘垢、世俗中的一些隐晦,以及一些狭隘的、自私的、贪婪的思想中的陈腐。相对于生命来说,这种崩塌又是多么贴近生命成长中的本质所在。
    至此,我又对自己这前半生中所经历的得得失失不由得充满了一丝敬意和感动。

   也是这些经历让我感受到了亲情的浓稠,友情的坦阔,让我明白善良对我们的一生来说是何其的重要,也让我深知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是多么的苍白。……”(《我只不过是个闲人罢了》)

图片 
  是啊,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房子,原名方海峰,陕西延安人,1997年涉足摄影,先后在国际,国内报刊杂志上多次发表作品,现在为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陕北人文纪实及写作,他曾经利用十年的大好年华,独自一个人记录着黄土地上的风土人情,兴衰破败。以前很偶然的在中央新闻联播中看到过关于房子的报道,当时并没有引起我的关注,时隔一段时间,又看到了他出版的《最后的黄土高原》也没有太在意,直至进了他的空间,读了他的作品,我这才有了购买的欲望,所以上面的简介大部分是借鉴他书中的介绍,通过这本书,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了他的为人,文如其人,用在他身上在恰当不过了,憨厚,朴实,温和,低调……对大自
然有着宿命般的痴恋,他的文字总是能够通过道德、意境,引领着读者去思考世界的生生之美。

 

  “你从那些鸟的鸣叫中仿佛也能感知到一种悠远的神秘,好像这片森林里一直存在着远古时代的一些生命生存的迹象。而这些鸟鸣似乎正好能唤醒我们对原始森林保存了千万年的那种气息的知觉,嗅到了我们祖先引燃柴禾所缭绕而起的烟火的味道。你会通过这种声音迷失在幻想中的荒蛮时代,赤裸着身子在河流中捕鱼,抑或手持长毛追赶着急速飞奔的猎物;当生存所需的食物填饱肚子后,生命便再也无需物质的丰盈,只在恋恋的阳光下享受生命慢慢老去的悠闲和简约的幸福。是的,有时候,你就是会从这些森林的迹象和那些鸟的鸣叫中回到岁月的深处,时光的深处。”(《我的那一天》)

“当一座湖泊的美让所有的形容词都力不从心、甘愿退后,当一座湖泊的蓝让所有蓝的事物都失尽颜面、无以面对时,这座湖泊或许就不再是一汪庞大的水的积聚了。她或许是上天若干年前的一个眼神,或是大地深情仰望天空的一个深眸。她即不属于哪个地域,也不属于水的一种形式。她是天地间的一个寓意,或是一种信仰,在时光的千古中沉积着千古忧郁的美丽和千古清纯的圣洁。”(《大地的深眸》)

 图片

 

   读这样的文字,你会感觉到自己遇见了久别重逢的老友,他正在不紧不慢地向你娓娓道来关于生活中的那些最简单、原始的真实。他就像梭罗笔下的一座房子,一座用来接待那些疲于奔波的旅客,来到这里,他会让你卸下人世的沧桑,供你在这里停留栖息,无论什么样的过客,他都会以博大的,宽厚的胸襟,来坦诚地和你叙一叙黑暗中的灯塔,闲人与忙人的不同,我相信亲和自然的人更懂得对生命的敬畏,所以他对每一个生命的慈悲,并不是出于怜悯,而是持着众生平等的态度安抚着那些怅惘的,迷茫的,孤独的人们的苍白。或许他也有无奈,也有忧伤,无奈的是,放野驰骋的良驹,为何要系上物质的缰绳,被现实所逼迫,被生存所挟持。忧伤的在于这些混乱无序的人们为何走不出自己的心门去回归自然。我估计他若是弄不明白,佛祖也会感到困惑的。

 

   这就是我笔下的房子,有人问过我:对房子熟不熟悉。我答:不熟悉,我只认识他的文字。有人问我:你们什么关系。我说:“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如果一篇文字能够激发你的阅读欲望,你就愿意去留言,阐述你的感受。但是现在世风日下,网络和现实一样,动不动就会被拷问,被猜忌,被误读,被错解。我和房子极少聊天,说起来,他只算是我的一位陌生的知己,或是大家可以与之相交的朋友,仅此而已。
 

 

  
 




文章评论

紫叶

房子的文字,有一种温润的金属感,有一种磁性的光芒,它简洁、明澈又干净.....它在阅读里赋予我的快感,让我在感动之余,甚至涌出一种感激,一股极度亢奋和深深满足的感激。准确地说,它给了我一个周期很长的阅读节日,就像一份丰盛大餐,它的丰饶和美味,几乎照顾到了我肠胃的每一层褶皱。他的文章让我看到了一个智者,一位诗人,一个善良而浪漫的同龄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你不得不承认,它有一种鲜见的“世外”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