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瞬的痛,无尽的痛……——天才的诗人茨维塔耶娃

历史人物

 
 
 
  图片
 
 
一瞬的痛,无尽的痛……——天才的诗人茨维塔耶娃

 
我知道,我将死在霞光中!早霞或晚霞……
 
            --------玛琳娜·茨维塔耶娃
 
 
 
    玛琳娜·茨维塔耶娃这个桀骜不驯的天才,这个把痛苦和爱表达到极致的俄罗斯女人,却没能如她想象的那样浪漫地死去:她死于战乱中的一个小城叶拉布加市——用悬梁的方式,结束了她贫病交加的、创作力却依然强旺的生命。时间:1941年8月31日。她给儿子的遗言:“小穆尔,我爱你爱得发狂。原谅我,我已陷入绝境。如能见到爸爸和阿丽娅(注释:穆尔的姐姐阿里娅德娜的昵称),请转告他们,我爱他们直到最后一分钟。”
 
    这个“只要一闭上灼热的眼帘/ 就出现天堂的玫瑰,天堂的河流……”(注释:《茨维塔耶娃文集·诗歌卷》汪剑钊主编 东方出版社 2003年1月第1版 P144)的茨维塔耶娃,这个思维和情感之路上的健儿,这个视理想和创作为生命的诗人,竟被迫早早地与她钟情的缪斯之神告别!茨维塔耶娃坎坷的命运和她无以伦比的诗歌,成为俄罗斯文学史上,世界文学史上炫目而又痛心的一章!
 
    茨维塔耶娃这个被天才的力量和性情支配的人,她的天才之火性情之火在她的诗歌里熊熊燃烧,她诗歌的光焰照亮了无数的心灵,她自己的生活却艰难而黯淡。自童年之后,她就步入多舛的命运:母亲和父亲相继去世;新婚不久丈夫出征,小女儿在贫困中夭折;追随丈夫侨居布拉格、巴黎,丈夫生病,全家食不果腹;被侨民界孤立和疏离;全家相继回国后,丈夫、女儿被怀疑是间谍而被捕;她的作品不予发表,病困中颠沛流离…… 一个苦难接着一个苦难。她的苦难像伏尔加的河水,苍茫无尽。
 
    茨维塔耶娃的父亲伊·弗·茨维塔耶娃是莫斯科大学艺术史教授、普希金国家造型艺术馆的创始人之一,母亲玛·亚·梅伊恩是著名钢琴家鲁宾斯坦的学生,音乐家。茨维塔耶娃在“音乐和博物馆”中度过了幸福的童年。她6岁就能用俄、德、法三种语言写诗,14岁入女子寄宿学校后,她又痴迷地阅读普希金、莱蒙托夫、涅克拉索夫等19世纪俄罗斯经典诗人的作品,阅读歌德、海涅等德国大家的作品,《伊戈尔远征记》、《伊利亚特》、《尼伯龙之歌》等经典书籍也颇得她的喜爱。她如饥似渴地从俄罗斯文学、西方经典文学获取营养。茨维塔耶娃十六岁发表作品,十八岁自费出版了诗集《黄昏纪念册》。俄罗斯的诗坛向这位天才的少女注目,文学前辈们纷纷发表评论赞扬她的作品。她的诗,如同体内原始的力量,随着生命的发育而成长,卓然天成。它们如同此后诗人在《我的诗行,写成得那样早》中所言:
 
我的诗行,写成得那么早,
我不曾料到我是诗人,
他们失控而出,像喷泉的水珠,
仿佛花炮的点点火星。
像一群小小的魔鬼,潜入
梦幻与馨香缭绕的殿堂。
我那青春与死亡的诗歌,
不曾有人读过的诗行!
 
 
    仿佛冥冥神喻,诗歌成了茨维塔耶娃的艺术之神,生命之神:“割破了血管/ 生命不住地向外哗哗地流淌/ ……诗歌呀,止不住地,一去不复返地/ 向外哗哗流淌”。从家庭的艺术熏陶,天生强烈的情感特质,至诚的表达欲望,使茨维塔耶娃命定地选择了她终生的追求终生的所爱——诗歌,此,她将把一生的爱倾注于心中的诗神缪斯。欣悦也好,悲怆也好,她的生活、爱情从此与她的诗歌息息相关。诗,成了她另一个生命,另一个自我——更强烈、悲情、也更真实的自我。
 
    不知别人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与大美、极美的事物相遇,心会瞬间地疼痛,像是被什么东西撞击,像被电流击中。茨维塔耶娃的诗,在瞬间击痛了我。
 

图片

茨维塔耶娃与丈夫的合影

 
 
  把赌注押在俄罗斯
 
 
    也许只有经历了离别,经历了魂牵梦绕的思恋,爱,才会那样地揪心和痛彻。如果茨维塔耶娃没有随着丈夫侨居国外十几年,如果她不是一个用母语写作的诗人,她对故乡俄罗斯的爱恋不至于如此痛彻骨髓——
 
就这样,我的故乡无法
保护我,那最能干的侦探——
来回搜遍了整个灵魂!
根本找不到与生俱来的胎记!
我感到所有的屋子都陌生,所有的
庙宇都空空荡荡,反正都无所谓。
但是,倘若在道路旁——出现
灌木丛,尤其是山楂树……
——《我的乡愁啊》
 
 
    俄罗斯的女儿茨维塔耶娃在俄罗斯长满山楂树的大地上投下她揪心的乡愁,投下她喷涌的爱情,投下生活里挥之不去的阴影,投下一个天才诗人的绝望,投下她——那令她深爱的祖国羞愧的厄运…… 上帝让她历尽磨难,而磨难在她身上激发出更强烈更深刻的情感,让她成为使人们灵魂震颤的天才。
 
啊,语言多么地桀骜不驯,
实际上很简单,你要知道,
庄稼汉的歌声传到了我的耳中:
——俄罗斯,我的祖国! 
 ……
 
 
你呀,哪怕失去一只手,
哪怕失去双手!我也要用嘴唇
在断头台上书写 内乱频仍的土地——
我的骄傲,我的祖国!
 ……(注释:同上,P407。)
 
    语言,之于一个诗人,如同空气和水之于生命。一个写着、感受着的诗人怎能与母语之根的祖国相分离?茨维塔耶娃精神的根脉早已与她的祖国深深地连在一起,她以一个诗人的自尊及对祖国语言的深爱、敬畏,从内心发出呼喊:“我的骄傲,我的祖国!”
 
    侨居国外,于流离颠沛中艰难创作的茨维塔耶娃,对语言的爱对祖国的爱,就变成一种痛,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痛。她说:“流亡生活像维苏威火山的灰烬,我就像赫库兰尼姆城一样,整个儿被埋在火山灰下”。祖国——故乡,是生命的源头、语言的源头,而诗人,是借写作——人类语言的精华——而生存的人。他(她)与生命之根故乡祖国的联系,就是用母语来维系的。远离祖国远离母语,对于一个用母语来写作的、视诗歌为生命存在的人来说,无异扯断自己的根脉、血脉。
 
我歌唱,伴着绸缎破裂的声音,
仿佛从脚底疾驰而过的
箭矢和冰碛一般歌唱……
——《我歌唱,伴着绸缎破裂的声音》
 
   命定的,茨维塔耶娃把她的爱——她生命的赌注押在了俄罗斯——她的故乡,她生命的源头,她母语的发源地,她心灵的家园。
 
    1911年在诗人沃洛申的寓所,茨维塔耶娃认识了一位十分优雅、温和、喜欢沉思的大学生谢尔盖·埃夫伦,两人一见钟情。次年,二十岁的茨维塔耶娃与十九岁的埃夫伦结为夫妇。两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埃夫伦参加了沙俄军队并开赴前线,后来流落国外。茨维塔耶娃独自带着两个女儿艰难度日,小女儿不幸夭折。茨维塔耶娃托朋友们打听丈夫的下落,得知丈夫已经离开军队,在布拉格大学学习,她便办理了出境手续于1922年带着九岁的女儿奔赴异国与丈夫团聚。她先抵达柏林,随后到了布拉格,1925年又同丈夫移居法国。此后他们又有了儿子穆尔。埃夫伦患肺病不能工作,全家一度仅靠女儿每周编织挣的一点钱来维持生活,几乎食不果腹。
 
    侨居的艰难坎坷,更加剧了茨维塔耶娃对故乡俄罗斯的思念。她向那长满山楂树、花楸果树的俄罗斯投下自己以往不曾有过的刻骨铭心的爱恋之情。她把自己最好的诗和文章都献给了她俄罗斯的亲人和俄罗斯的诗人、艺术家,它们由对某个个体的深切理解,进而深入人的情感、命运以及与这个人所交织相连的世界;由具体的人——主体的人,而建构,来表达对心灵对爱情对艺术的最高礼遇。她的作品能由真情的叙写而建立起完整、明确的结构,显示出厚重的感人的力量。
 
    俄国诗人爱伦堡在《钟情而坚贞的女诗人茨维塔耶娃》一文里讲述这样一个他亲历的场景:1917年,爱伦堡跨入茨维塔耶娃那蒙上灰尘的荒凉住宅,茨维塔耶娃五岁的女儿——十分瘦削而苍白的小姑娘走上前,信任地依偎着他,低声吟诵亚历山大·勃洛克(注释:亚历山大·勃洛克(1880——1921)俄罗斯著名诗人)的诗句:“多么苍白的衣衫!/ 多么奇异的宁静!/你怀中堆满百合,/毫无所思地瞧着……” (注释:《人·岁月·生活——爱伦堡回忆录 上卷》爱伦堡著 冯江南 秦顺新译海南出版社2008年2月第2版P193。)在日常生活的外表也难以维持的日子里,茨维塔耶娃和她的女儿依然与诗相伴。那也是与勃洛克们——她俄罗斯比肩的同路人,彼此支撑着那风暴骤起的日子……
 
    看看她怎样写给勃洛克的——
 
一声天鹅的啼鸣——
在平原上掠过。
母亲,难道你已认不出儿子?
遥远,在云端之外,
他说出最后一个词:别了。
……
那塑像失去双目的空洞
使黄昏发出阵阵寒意……
它身上只有一样东西尚有生命
一只折断的翅膀。
……
 
沿着第涅河破冰开道,
不会因为棺椁而羞愧,
罗西在复活节向你漂流而来,
仿佛成百上千个声音汇拢的春汛……
——《致勃洛克》(注释:见《茨维塔耶娃文集·诗歌卷》P180)
 
    对伟大诗人勃洛克几乎是膜拜的感情,源于茨维塔耶娃对俄罗斯民族文化与诗歌的热爱。198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重点纪念的文化名人的勃洛克,在俄罗斯贵族的外祖父家长大,他的外祖父是彼得格勒大学校长、俄罗斯植物学之父,他的外祖母通晓多种语言,从事科学与艺术作品的翻译。他的母亲是一位儿童文学作家,写过诗。勃洛克为他的妻子——美丽的柳博芙(著名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明者门捷列夫的女儿)写作出版的充满神秘和浪漫色彩的第一本诗集《美妇人之诗》,为他赢得了很大的声誉。他的诗继承了俄罗斯凝重、沉郁的抒情传统,又展示了虚无、绝望、焦灼、躁动的现代存在,堪称集古典主义之大成与开辟俄罗斯现代诗歌艺术的大师。1921年,勃洛克一生最喜爱的外祖父的庄园——沙赫马托沃庄园被农民烧毁。他再也回不到那美丽的田园,再也看不到那么多宝贵的书籍了。他精神错乱,心脏病突发,8月7日猝然死去。勃洛克这位文化精英早逝的悲剧在俄罗斯一代诗人中很具代表意义。勃洛克的气质代表着俄罗斯精神的高贵和美好,茨维塔耶娃对这位二十世纪俄罗斯诗坛的普希金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深深的敬意。
 
    茨维塔耶娃的女儿阿·埃夫伦——当年依偎着母亲吟诵波洛克诗句的小姑娘,在她日后的《回忆录》里写道:“勃洛克在玛丽娅·茨维塔耶娃的一生中是唯一一位不是自我‘心弦手艺’的同行,而是作为诗神受到她尊敬,并且作为神而受到她顶礼膜拜的诗人。所有其他的、她所喜爱的诗人都被她看作是自己的志同道合者……茨维塔耶娃认为只有勃洛克一个人的创作达到高不可攀的云端的高度——不是超脱生活,而是把生活所净化(犹如经过火的净化一样!),因为她万万不敢奢想自己会达到这样的创作高度——只有顶礼膜拜。” (注释:阿·埃夫伦《勃洛克的晚会》,见《世界文学》1998年4期 P138)阿·埃夫伦谈到,1920年5月,在莫斯科的勃洛克诗歌朗诵会上,“茨维塔耶娃两次见到他并听他的朗诵。她没有勇气去同勃洛克结识。她既为此感到惋惜,又为此感到高兴,因为她认为只有想象中的会见才不会给她带来失望。”(注释:同上 P140)
 
    茨维塔耶娃献给谢·包尔康斯基(注释:谢·包尔康斯基(1860——1937),十二月党人的后代,著名的艺术史专家,戏剧活动家和作家。)的组诗《弟子》,献给她的丈夫谢尔盖·艾伏隆的组诗《离别》等,还有她怀念诗人沃洛申的文章《记忆之井》,纪念诗人别雷的文章《被俘的灵魂》等,都是对高贵精神的礼赞和对爱情、友情的含蓄、独到表达。这些诗和文章让我领略了俄罗斯人博大的情怀——诚挚、深远、厚重、悲情、坚韧——那心与心的交融是苍穹下高山峡谷般的相融。
 
 
   茨维塔耶娃的组诗、长诗里那仿佛一气呵成的情感激流,完全是她天然的激情的展现。然而仅仅十倍的激情,用约瑟夫·布罗斯基(注释:约瑟夫·布罗茨基(1940—1996)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俄裔美籍诗人。生于列宁格勒一个犹太家庭,俄裔美籍犹太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致约翰·邓肯的挽歌》、《诗选》、散文集《小于一》、《悲伤与理智》等。)的话——“具备强大的后坐力”,她还不能说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她诗歌的表现力——“材料”的、视觉的表现力,最终成就了她这个天才的诗人。无论是《致勃洛克》还是其他的长诗,茨维塔耶娃深深的爱意表现得很有节制:让形象的事物——能形象传达情感的可视的物与景,来表现。她说:“为了把不可视的内在情感转化成可视的外在事物,需要多么紧张的外在视觉。”(《茨维塔耶娃文集·散文卷》汪剑钊主编汪剑钊译 东方出版社 2003年1月第1版 P326。)
 
   一个人能看多远,心就想多远,爱的表达就能有多深。视觉空间与思维空间、情感空间彼此对应着、呼应着,相互拓展着。
 
    茨维塔耶娃诗歌有着独特的意象:天鹅——最神秘、联想意义最丰富的形象——爱情和自然力的体现者,它总是出现在她的诗歌里。还有鹰、六翼天使…… 茨维塔耶娃的抒情的主体总是有翅膀的,他们在霞光、大海、大地、树的上空自由地飞翔,仿佛是穿行宇宙的精灵!茨维塔耶娃的诗中,手臂、翅膀、斗篷是飞翔的象征和变形,它们构成茨维塔耶娃诗歌的重要形象——蓄满力量的、渴望飞升的形象,茨维塔耶娃式的诗歌意象。茨维塔耶娃让她天赋长上翅膀,让她的心灵获得奇妙的力而超越尘世的浮华,朝向那只有诗才能抵达的神界。
 
    因为语言表现的自觉,因为无与伦比的意象的力量,茨维塔耶娃把人引向她的情感世界——人类相通的情感世界。
 
    天才是什么?是魔界、神界的力,是强大的情感飞跃,是独一无二的内心声音及其表达。茨维塔耶娃诗的张力究竟有多强?她的体验从巅峰到深渊;她的爱情有强烈的风暴也有细腻的柔情;她的表述是代表性的细节与模糊象征的一体;她的语言是典雅的古老词汇与俚语、口语的完美结合。她那天才的强力和跨度让她的视界高出一重天来。
 
    她省去了可说可不说的。她那“用身体的颤音去感受”的,直抵读者内心。
 
   写诗,十六岁发表作品的茨维塔耶娃,让她诗的天赋通过难以估量的辛劳再一次挣得。
 
    她那天才的强力和茨维塔耶娃式飞升的、自由的意象拂去了尘世的烟尘。这是怎样明净纯粹的情感之域啊!
 
    然而,这个人生之路上思维和情感的健儿,却一次次地被现实所伤,被爱情所伤。她不知道什么叫韬略,什么叫隐忍,现实中茨维塔耶娃的爱情几乎都是短命的。她那浓烈燃烧的爱情火焰,她那兵气逼人的激烈,少有男人能够持续迎战。爱,是交战,是融合,它需要情感和表达的均衡。有谁像她这样强烈而持久,这样忠诚而彻底?一如她的长诗那样强烈而彻底的情感表达?现实里,她不懂得节制她的感情,她一再强调的“手艺”(艺术表达的技巧)全部用在了她的诗歌里。
 
    有一个从来没有伤害过她、从未让她抱怨和失望的人,他是茨维塔耶娃至亲至爱的丈夫埃夫伦。
 
我把这本书托付给风儿,
托付给偶遇的仙鹤。
……我把这本书扔进战争的风暴,
仿佛将漂流瓶扔进了波涛
……哦,风儿,风儿,我忠实的证人,
请吹到我亲人的身边,
每晚,我都在梦中走完这条
道路——从北方到南方。”(注释:见《茨维塔耶娃文集·诗歌卷》P179。)
 
    自从1914年丈夫与离别,茨维塔耶娃每天都在魂牵梦绕之中。当革命需要她与丈夫划清界线的时候,她却写下:“我偏要带他的戒指”。(注释:见爱伦堡《锺情而坚贞的女人》,载于《大师笔下的大师》斯坦利·霍夫曼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1月版P246。)
 
    1937年茨维塔耶娃的女儿阿利娅、丈夫埃夫伦先后回到苏联。1939年茨维塔耶娃带儿子穆尔也回到思念已久的祖国。一家人团聚不久,埃夫伦和阿利娅皆以间谍嫌疑罪遭捕。茨维塔耶娃的诗也不许发表,她只能靠翻译度日。没有固定工作,没有自己的居所,茨维塔耶娃带着儿子到处漂泊。1941年6月,她和儿子战乱中颠沛到小城叶拉布加,生活无着,请求当地作协做洗碗工作也被拒绝。8月31日,绝望了的茨维塔耶娃自缢而死。她的丈夫埃夫伦也在同年10月被枪决(多年后,得以平反)。她的儿子穆尔于1944年初应征入伍,几个月后,这个十七岁的善画画、写过小说的孩子战死沙场。茨维塔耶娃的女儿阿利娅服完七年徒刑后,又再度被捕并判处终身流放,1955年恢复名誉,1975年去世。
 
    茨维塔耶娃死去十九年后,她的妹妹阿纳斯塔西亚到叶拉布加寻访姐姐当年的葬身之地,但已无法确认。茨维塔耶娃现在的墓室1970年代叶拉布加作家协会为她修建的。(附照片:叶拉布加作协1970年代为茨维塔耶娃修建墓(《白银时代》P190。)
 
    茨维塔耶娃,一个诗人,一个在母语中存在的人,她把她的赌注——爱的赌注、生命的赌注押在了俄罗斯,那是她矢志不移守望的精神家园。因为她的诗歌的洗礼,俄罗斯的山楂树、接骨木们变得更鲜艳、更实在了,有了一种悲情的美。
 
 
图片
 
 
  用身体的颤音去感受
 
    爱情:彻骨的寒冷!
 
    爱情:白炽化的酷热!
 
    茨维塔耶娃的歌唱如裂帛,带着决绝的神情。她那凌冽的痛和强烈的紧张,一瞬间攫住了我。如此彻底的爱,伴随着彻底的绝望——一个诗人决绝的深情,一瞬间击痛了我,那是击痛每一颗渴望的、深爱着的心的强力。
 
    要么爱情,要么深渊,要么天空的星星,要么被扔进黑夜的碎片,为了心中感动苍天的爱情以及梦想。她不惜跌进痛苦的深渊,不惜跌得粉身碎骨。“我整个是爱情,我不需要/ 松软的面包和恩赐的友谊”。(注释:见《茨维塔耶娃文集·诗歌卷》P17。)这个决绝的女人,她在风暴中走向情感的山巅——爱情的极致,她有着飞蛾扑火般的决绝。她说 “凭借身体的痛苦,/我领悟爱情。……/ 不——完全是凭借 /身体的颤音!”
 
   曾经,普希金的长诗《叶甫盖尼·奥涅金》里的女主人——痴情而自尊的塔吉娅娜,在儿时的茨维塔耶娃心灵打下烙印——
 
    如果说我后来一生中从来都是先写信给别人,先伸出手去,或者不怕别人议论而把双手都伸出去,那只是因为在我犹如朝霞般美丽的时代,书本里那躺在烛光下、凌乱的长辫披在胸前的塔吉娅娜当着我的面做了这一切。倘若后来别人离开我时(总是别人离开我),我非但没有伸出手去,而且连头也不转过去的话,那也只是因为那时塔吉娅娜在花园里如一尊雕像般僵立不动。
 
    这是一堂教会我勇敢的课,赋予我自尊的课,教导我忠诚的课,让我懂得命运的课,让我体会到孤独的课。(注释:见《茨维塔耶娃文集·回忆录》P95。)
 
    从塔吉娅娜身上,茨维塔耶娃承继了俄罗斯女人勇敢而自重,多情而坚毅,犀利而又情意绵绵的秉性。少女时代的茨维塔耶娃就从塔吉娅娜的经历看到了自己命定的爱情之路:真情而悲情、热烈而孤独的爱情之路。
 
    让我们随着她,来领略她命定的、难以逃逸的爱情之路,以及她那无人能够企及的艺术表达——
 
霞光中——流着最为缓慢的血液,
霞光中——有最为明显的寂静。
精神与陈旧的肉体分手,
小鸟与瘦骨嶙峋的树枝分手。
眼睛看见——最难以发现的远方,
心灵看见——最难以发现的关系……
耳朵啜饮——最为隐秘的低语。
不祥之鸟在为受伤的伊戈尔哭泣…… (注释:《茨维塔耶娃文集·诗歌卷》P241。)
 
    茨维塔耶娃让“霞光”成为她爱情的涅槃的象征,她要让与她那强烈地爱着的生命在痛苦中再生,在霞光中飞升。心灵,前所未有地敞开,让最为隐秘的事物进入感官的通道,进入心的视野。她用她茨维塔耶娃式的传达——视觉式的传达,将人的心灵和感官同时攫住,紧紧地攫住!
 
你永远不知道,亲吻过的
痕迹究竟是怎样的风暴!
不是高山,不是峡谷,不是墙壁,不是土堤:
灵魂的隘口。
——《峡谷》(注释:同上,P347。)
 
    每一次浓烈的爱情经历,如同一场灵魂的历险。茨维塔耶娃说,她寻找视觉,为诗的情绪寻找表达的方式 “灵魂隘口”,“黑色的骚乱”!她用这类无可替代的茨维塔耶娃式的视觉做中介——传达她内心山崩海啸的难以逃逸的情感。这个天才的茨维塔耶娃!她不说爱的力量,爱的精神的作用,她说“灵魂的隘口”!难道,爱是灵魂的历险?是的,正如她领悟的:“紧挨着爱情的是黑色的骚乱”。
 
    即便是情感汹涌于心,从来不激情地嚎叫,而是用形象——可感可视的、变幻的、具体的、深思熟虑的形象,让情感由感官和想象的路径传达到读者的内心。茨维塔耶娃为自己的情感找到了最美的表现途径。比如,最残酷的莫过于分手的瞬间了。即便是这样的时刻,诗人仍然是视觉式的、节制的表现:“哦,我多么渴望把那个世界留下,/ 那里,针摆撕裂着灵魂,/ 那里,用我的永恒/ 来校正瞬间的错位。”(注释:同上,P339。)
 
   茨维塔耶娃从不忽略她称之为的——诗人的“手艺”。她通过手艺——写作元素的筛选,结构的设置,意象的提炼以及修辞的运用,来进行写作过程自觉的自我限制、约束,来艺术地表现她的激情。因而,她的情感显现出其必然性的表达——更广阔、更自由、更有力量的表达。手艺使茨维塔耶娃的诗绽放出绚丽夺目的光彩。
 
    茨维塔耶娃的爱情观和创作观天然相合,她的最具代表性的两首长诗《山之诗》和《终结之诗》是诗人爱和痛苦的极限性表达。它们是痛苦、自然力,是崇高、绝对的情境,是巅峰——爱情和精神的绝对高度。它们诠释着诗人的爱情和创作。诗人赋予山、树、翅膀以神性、神力,它们成为她精神王国里特有的存在,诗人与它们共舞,借助它们获得神力而抵达理想之境——
 
只要抖动一下——就会卸掉负荷,
心灵就会冲向山巅!
让我来把痛苦讴歌——
讴歌我那座山。(注释:转引自《世界文学》1998年4期P62。)
 
    在茨维塔耶娃爱情的生涯里,最值得一书的、超越了世俗之恋的,与她诗的创作融为一体的爱情,是她与里尔克、与帕斯捷尔纳克的三角之恋。那是一个天才诗人对另一个天才诗人的渗透,就像一条河汇入另一条河,就像本质揭示本质。它们用身体的颤音——心灵的震颤来彼此感应、拥有、相融。
 
    他们三人共同的、纯粹的爱与诗的王国,始于里尔克与帕斯捷尔纳克的通信。1925年,旅居德国的帕斯捷尔纳克的父亲——画家列昂尼德·帕斯捷尔纳克,为五十大寿的诗歌大师——德语诗人里尔克发去贺信,并于信中谈到了自己的诗人儿子­——里尔克“最狂热的崇拜者”。里尔克回信老帕斯捷尔纳克,盛赞了他儿子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的诗才(里尔克年轻时自学俄语,他与俄裔情人露· 安德列亚斯两次去她的家乡俄罗斯,把俄罗斯视为自己的精神故乡)。1926年4月,帕斯捷尔纳克收到父亲转来的里尔克的附信之后,立即给客居瑞士拉加尔的里尔克写信,表达对大师20年之久的仰慕之情,并希望里尔克能寄诗集给同样崇拜里尔克的——自己“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朋友”茨维塔耶娃。帕斯捷尔纳克和茨维塔耶娃从童年就都迷上了德国诗歌和音乐(二人的母亲都是钢琴家),他要与自己所爱的、已经四年没有见面的女人分享与大师交流的欣悦,并且委托侨居巴黎的茨维塔耶娃转寄里尔克给他的信件(当时因瑞士拒绝俄国人入境,两国的邮件不畅)。他没有料到,他也将男人的里尔克横亘在了自己与茨维塔耶娃之间。
 
   茨维塔耶娃1926年5月意外地收到了里尔克寄来的信及两本诗集——《杜伊诺哀歌》和《献给俄狄浦斯的十四行诗》。里尔克的诗曾经是她每晚必读的功课。一度时间“莱纳”成了她两岁女儿的口头禅。她给里尔克的第一封回信就表达了自己一倾如泄的、深深的敬慕和爱意——
 
   您应当以我的目光打量您:用我目光的拥抱去拥抱您自己,当我看着您时,拥抱您自己——无限悠远、广阔地拥抱。
 
  在您之后,诗人还有什么事情可做呢?可以超越一个大师(比如歌德),但要超越您,则意味着(也许意味着)去超越诗。
 
   您是未来诗人们一道难以攻克的难题。在您之后出现的诗人,应当是您。也就是说,您应当再次诞生。
 
    我等待你的书,像等待一场雷雨,无论我愿意与否,这场雷雨总要降临。完全像是一场心脏手术(不是比喻!你的每一首诗都刺入心脏……)。(注释:里尔克帕斯捷尔纳克 茨维塔耶娃著《三诗人书简》刘文飞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年5月第2版 P27—29。)
 
    茨维塔耶娃的爱,汹涌而灼热,直抵里尔克的内心。正在瑞士瓦尔蒙疗养院治疗的里尔克为这种来自本质的力量感动。他给茨维塔耶娃回信:“今天,永恒的今天,我接受了你,玛丽娜,用整个心灵,用我全部的意识,那为你和你的出现所震撼的意识,我自己像是海洋,与你一起阅读,你的心灵之旅在涌向我……”
 
    茨维塔耶娃一如既往地给帕斯捷尔纳克写信,向他敞开心怀,毫不隐瞒她对里尔克迅速产生的爱情。率性坦荡的她忽略了她那爱的引荐人——深爱着她的帕斯捷尔纳克,她热烈的爱情越过他径直投向久久仰慕的里尔克。她信中向里尔克说:“鲍里斯将你赠与我。我刚刚得到,就想成为唯一的拥有者。”
茨维塔耶娃对里尔克迅速爆发的爱情令帕斯捷尔纳克感到了不安。他给茨维塔耶娃写信说:“我与你呼吸的是同一种空气并爱着共同的空气……我有一种模糊的感觉,似乎你正使我与他渐渐疏远,但是,我是把一切都拥抱在一起的,因此,这就是说,你也正在与我疏远,却不吐露自己的走向”。只此一句,淡淡的无奈。而后笔锋一转,依然去谈他关注的创作。
 
   帕斯捷尔纳克不再给里尔克写信。自打收到里尔克热情的回复后,他让自己用内心的声音继续他对大师的膜拜。他一如既往与给茨维塔耶娃通信,像往常一样与她谈诗和帮助她处理国内稿子上的事务。
 
    一直没有收到帕斯捷尔纳克回信的里尔克有些不安。3个月后,他给茨维塔耶娃的信中写道:“鲍里斯的沉默让我不安,这就说,我的出现毕竟阻碍了他对你热烈渴望的道路?”茨维塔耶娃依然坦率地与双方保持密切的通信,她没有纠结于交往的细节及一己的伤情。她与帕斯捷尔纳克、与里尔克因诗而相认、相爱,他们叙写的是与诗相关的情感及其超拔而出的意绪。瑞士——巴黎——莫斯科的通信与他们的创作一起,建立起他们共同享有的诗意王朝。
 
   茨维塔耶娃信中与里尔克相约去法国的一个小镇萨瓦见面,那里离瑞士很近。但是未及赴约,里尔克的病情加重了。他给茨维塔耶娃发出了最后的一封信:“春天?这对我来说太久远了。快些吧,快些!”
1926年11月底里尔克被确诊为罕见的不治之症:白血病。爱与死——他久久地沉思并歌咏的主题,同时降临他的生命。1926年12月29日午夜,里尔克在似睡非睡地躺了12个小时后安静地去世——他的疾病,他的死亡,他全都秘密地纳入自身。他走得悄无声息。
 
   12月31日,玛丽娜·茨维塔耶娃获知这一噩耗的当天即给帕斯捷尔纳克去了信。当天深夜——新年的前夜,她深情地给已逝的里尔克写道:
    亲爱的,既然你死了,这就意味着,不再有任何的死(或任何的生)。还有什么?萨瓦的一个小镇——何时?何地?莱纳,那梦的巢穴又怎么办呢?……我与你从未相信过此世的相见,一如不信此世的生活,是这样吗? 你先我而去(结果更好!),为了更好地接待我,你预订了不是一个房间,不是一幢楼,而是整个风景……
祝你新年好,愿你享天上美景!(注释:同上,P164。)
 
    她将这封再也无法给里尔克投寄的信寄给了帕斯捷尔纳克。
 
   诗,这个比男女间爱情更高的目的,比一切话语更高的声音,成为三位诗人书信的主旋律。因为诗的回响,他们彼此的心中充满无可替代的、热烈而深切的爱意。
 
    几年后,帕斯捷尔纳克在他题献给里尔克的自传《安全保护证》的跋里,向里尔克倾诉藏于心底的话语:“如果您活着,我今天会给你写信。此刻,我完成了献给你的《安全保护证》”…… 帕斯捷尔纳克在这里向里尔克解释了当年没有给他回信的原因。“把像您的文字这样的馈赠搁置一边,不予回答,是很不轻松的。但是我害怕,在满足于与您的通信之后,我也许会永久地停留在通向您的半途中。可我必须见到您。……当我想到茨维塔耶娃在与您通信时,我便坦然了,因为,虽说我不能代替茨维塔耶娃,茨维塔耶娃却能代替我……”
 
    这封作为跋的信中,帕斯捷尔纳克讲了1926年春天他受到的两个震撼:阅读到茨维塔耶娃的长诗《终结之诗》和收到父亲寄来的有里尔克附笔赞扬他诗作的信。他说,它们“改变了我关于自己的生命及其进程的认识”。创作中苦苦摸索的帕斯捷尔纳克,从茨维塔耶娃的诗看到了俄语诗歌的高峰;他景仰已久的大师里尔克的赞赏给他注入新的力量。身处创作与生活双重危机的帕斯捷尔纳克此时看到了未来——属于自己创作的光明之路。
 
    帕斯特尔纳克在他生命最后一年的1960年,破例同意会见美国《巴黎评论》杂志的一位女记者。这位1958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告诉记者,玛丽娜·茨维塔耶娃是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她真正在作品中达到了完美的纯净。他说:“茨维塔耶娃的去世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悲痛”。他谈到,早年在莫斯科一家诗人的家庭聚会上,他初识了茨维塔耶娃。竟还不知道茨维塔耶娃已经有了《里程碑》那样的优秀作品,“可由于她那显眼的朴实,我本能地对她另眼看待了。在她身上我看到一种我感到亲切的决心,随时可以放弃一切特权与习惯的决心,只要有什么崇高的东西点燃她并牵动她的心”。(注释:帕斯捷尔纳克《人与事》乌兰汗、桴鸣译  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7月第1版P259。)
 
    如同俄罗斯文学之林的大树,他们的创作他们的使命息息相连。虽然茨维塔耶娃后来客居国外,但对母语的创作依然感同身受。文学之林的上空的每一片云霁,每一阵风,林中的每一阵喧哗、生长都牵动着他们的神经。她和帕斯捷尔纳克——真正的诗人——诗人中的诗人,一经相遇,心灵的感应使他们彼此认同,他们的灵魂嗅到了相同的、亲切的气息。多少年后,帕斯捷尔纳克说:“如果一件事一件事地讲下去,记述把我和茨维塔耶娃连在一起的志向与兴趣的过程,那么我就得远远超出自己规定的写作范围,我就得将它写成整整一本书,因为那时我们在一起经历了那么多的事,这些事千变万化,有喜有悲,总是出人意外,又总是使双方一次比一次更扩大自己的视野。”(注释:同上,P260。)茨维塔耶娃对帕斯捷尔纳克的影响不仅在于诗的创作和情感的深入交流、相融,如同茨维塔耶娃的生命和诗歌和谐的高音、强音之于帕斯捷尔纳克文学创作的音色沉缓的同样激情的大提琴,他们共同体现了俄罗斯精神的丰厚内涵。
 
    茨维塔耶娃经历的磨难及她与其他几位优秀诗人的自杀,深深震撼了帕斯捷尔纳克。他感到“抒情诗已经无法表达我们经验的博大性与宏伟度。生活已经变得过于沉重,过于复杂”。曾经,茨维塔耶娃在给他的信中讲到:“《终结之诗》是我身上的一座山…… 是的,楔子一样地朝向你”。至后来,帕斯捷尔纳克从抒情转向叙事,他用他的小说《日瓦戈医生》来展现俄国四十五年的历史——俄国1905年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卫国战争时期风云变幻的历史。帕斯捷尔纳克的这部小说被授予1958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因为“他在现代抒情诗和俄罗斯伟大叙事诗传统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但迫于苏联作协的压力和可能被驱除出国境的形势,帕斯捷尔纳克违心拒绝了这一荣誉)。如果茨维塔耶娃在天有灵,她将欣悦地分享他的荣誉,并会把这看作是一代俄罗斯优秀作家们的荣誉。
 
    1922年到1939年,帕斯捷尔纳克与茨维塔耶娃保持着密切的通信。帕斯捷尔纳克幽独而隐秘的内心储藏了无尽丰富的情感,他对茨维塔耶娃有着准确、深切的理解。他死后发表的自传《人与事》里写道:“茨维塔耶娃是女人,但她有一颗男性的能干的心,她办事果断,雷厉风行,难以遏制。她在生活中,在创作中都一往直前,贪婪地、甚至像野兽般凶猛地追捕完整性和明确性,在这种追捕中她前进得很远,走在众人的前头”。(注释:同上, P260。)茨维塔耶娃清楚自己走的很远:“一百年之后,人们将是多么地爱我”!(注释:见《茨维塔耶娃文集·诗歌卷》“一百年之后”。)她准确地预知到自己诗歌的未来反响。
 
    茨维塔耶娃宁愿活在未来——任凭内心诗魔的驱动,一往直前。
 
   而帕斯捷尔纳克(还有卓越的女诗人阿赫玛托娃)代表着茨维塔耶娃和诗歌的同仁们,优雅、隐忍、高傲地面对世事的惊涛骇浪,艰难地跑完了他们的生命余下的路程——二十世纪黑暗而光荣的创作之路。

 

图片 

 
 
  拒绝——对于疯狂的世界
 
 
    茨维塔耶娃的诗歌里,有一个特殊的意象——霞光。它一次次地出现。好像一个生命语符,意指那新生的美和消逝的美——短暂而恢宏的美。还有翅膀­­­­,它负载着力量、欲望、幻想奔向天空,那是她梦想的、超越了世俗的世界。她要在霞光和天空里追寻生命最美最自由的时刻——一个诗人的巅峰体验。她说,诗人永远“是天国和地上乐园的侨民”,是“从永生进入时代的不能重返天国的侨民”。(注释:茨维塔耶娃《诗人与时代》一文,见《茨维塔耶娃文集·散文卷》P295。)是“在奇岩和巨石间失了路,是迷途的上帝”。诗人命中注定要终其一生寻找归心灵的家园。
 
她在世上长久忧伤,
心中充满奇妙的愿望,
她厌倦的人间歌吟,
无法取代天国的歌声。(注释:同上)
因此,茨维塔耶娃的许多抒情诗都是从社会、从生活、从自身中进行的自我放逐——
对于你疯狂的世界
回答只有一个——拒绝。
——《献给捷克的诗篇》(注释:转引自《世界文学》2000年第3期庞培《俄国的四重奏》P283。)
 
    是什么力量能让她拒绝,不断地拒绝?在诗歌中,在语言中存在的茨维塔耶娃自然地视自己的个性高于任何社会角色。她无视恶劣的环境,在侨居国外的吃不饱饭,没有写字的书桌,一家四口人挤在一间屋子的日子里,她也没有停下她的笔,依然能锤炼出比钻石还璀璨,比深渊更深切的爱情与写作;她拒绝攀附——攀附某个诗派某个团体,拒绝为了生活和名利违心地迎合;她拒绝虚假——爱情的游戏和虚假的友情;她拒绝平庸——写作的平庸和做人的平庸;她拒绝为时代效力,她说:“效力于自己的时代是绝望的‘订货’”。(注释:《茨维塔耶娃文集·散文卷》P306)。甚至,她拒绝世俗的感激。她说:“我才不会因为人的举动去感激人们,我只会因为人的实质去感激!给我面包不过是一种偶然,梦见我的梦才是永远的实质”。(注释:转引自荣洁《茨维塔耶娃的诗歌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P377。)她的做人与她的诗歌一样,至情至真,使一切的虚伪和刻意显得卑俗和微不足道。这个直奔心灵的人,忽略了面包和日常的微笑,她听从自己——一个特立独行的诗人的内心声音。她说:“狼不管怎么喂——它还是要盯着森林的。我们都是属于永恒这莽莽森林里的恶狼。”(注释:《茨维塔耶娃文集:散文随笔》P305。)如同要回归森林寻觅活物的狼,真正的诗人要归于他的精神之乡——一去不复返地。她无法停止灵魂的告白,无论怎样的现世诱惑和打击。而在另一界——超越尘世的——神秘的文学世界里,她独往独来,她与神共舞。她的孤独是必然的孤独,纯粹的诗人的孤独,天才的孤独。
 
    如果把作家的茨维塔耶娃分成两个人,一个是天才的诗人,另一个就是伟大的评论家。茨维塔耶娃在《诗人论评论家》、《诗人与时代》、《普希金与布加乔夫》(注释:上述文章收入汪剑钊主编《茨维塔耶娃文集·散文卷》东方出版社 2003年1月第1版)等一系列洋洋万言的文章里,显出她对诗创作及诗歌鉴赏的敏锐和深刻。她的论述建立在极其准确、敏锐的艺术感觉上,建立在对庸俗之论的拒绝和批判上。
 
    她说,“我只会着迷于本质,形式是水到渠成的,它也的确自动生成了……我只会沉浸在本质的内涵中,而后将其展示出来,这就是诗人”。她发现了评论界存在的两大弊端:一是忽略“写什么”,而只注重“怎样写”,一味把玩‘技巧’这个词语;二是将诗歌庸俗化,即人为地去划分什么诗歌的创作流派。她看来,那些常常从形式的角度审视作品的所谓知识渊博的评论家对于诗歌是有害无益的,它妨碍了对诗的直觉把握和感受。
 
  与其费力证明我在作品中想表现什么,倒不如告诉我,你从作品中能得到些什么。
 
    人民在童话里阐释了自然力之梦,而诗人们则在诗歌里阐释了人民的梦想,批评家(在新的诗里!)阐释了诗人的之梦。
 
    批评家是站在摇篮前的女巫。
 
   只有“用全身心的震颤来感受时代”,“用身体的颤音感受——爱情”的诗人才会有如此的敏锐和深刻。
 
    在《诗人与时代》一文,她这样深刻论述现代性及诗人与现代性的关系——
 
    诗人现代性的特征绝不在于当时社会公认的现在性……
 
    现代性本身就是一种精选。真正现代的作品在时间上是永恒的……
 
   帕斯捷尔纳克——在那里,我——在这里,跨过一切空间的阻隔,跨过外界和内心的障碍,我们没有商量过,但却思考着同一问题,讲述着同一内容。
 
    这就是:现代性。(注释:同上,P297—307。)
 
    时代的订货,团体的订货,政党的订货,她用这些独特的表述,把诗与非诗区分开来,把真正的现代性与虚假的当下性区分开来。凡属于时代的、团体的、政党的订货,都是功利的、短视的、当下的、非诗的,而真正的诗是民族的、世界的、艺术的、永恒的。茨维塔耶娃以一个诗人的至诚至真,拒绝着虚假的表演和虚假的诗。无论是创作还是鉴别——评论,她都表现出一个作家的不妥协的、独立的姿态和立场。她对诗的倾情投入,她苦难而不屈服的人生,她高超的手艺,都证明了她作为一个作家的纯粹。摈弃了团体、政党、当下社会的浮名与功利的茨维塔耶娃,让她的诗来为自己证明——唯一的证明——她的存在,她的生命价值,她对于未来的意义。她把她的赌注押在了俄罗斯,押在了未来。她那高山空谷般绝响的诗歌穿越时光,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世界文坛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阅读现代俄罗斯文学史,如同阅读一部人类的苦难史,这一时期遭遇了苦难的俄罗斯作家们竟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名单:古米廖夫,勃洛克、阿赫玛托娃、曼德尔施塔姆、布罗斯基、帕斯捷尔纳克…… 玛琳娜·茨维塔耶娃的命运更加悲惨,一个用整个生命去写去爱的人,一个将全部的赌注押在她的祖国俄罗斯的诗人,又正值创作的盛年,却不得不用自戕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的死是俄罗斯的痛,世界文学的痛,人类心灵的痛!
 
    而最痛的,是茨维塔耶娃的诗——天才的,攫住整个心灵的诗。至今,她的诗依然让我感到疼痛,鲜活的疼痛。如太阳的光焰对大自然的热爱者之灼痛,如美妙的音乐对悲悯的情怀之触动,如天国的声音对信徒之震撼。
 
    茨维塔耶娃不复有生,她活在她的语言里,活在一代代读者的心里。她曾经预言:
 
   “我的诗,好像名贵的美酒,/自有风靡的时候。/我深深知道,过一百年,人们将是多么地爱我!”
 
    1992年,是茨维塔耶娃诞辰的一百周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宣布将此年定为“茨维塔耶娃年”。
 
    而在此之前——
 
    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斯捷尔纳克说:“我认为,茨维塔耶娃有待于彻底的重新认识,等待她的将是最高的认同。”(注释:帕斯捷尔纳克著《人与事》乌兰汗、桴鸣译  生活·读者

文章评论

∮音∮

[em]e176[/em] [em]e179[/em] [em]e183[/em] [em]e163[/em]

不想苦旅独行

[em]e179[/em] [em]e160[/em] 死亡之床不能使我们恐惧, 激情之床也难令我们幸福。……我们熟悉的是另一种热望,在卷发上舞动的轻盈之火,——轻轻袭来的灵感!

[em]e179[/em] [em]e163[/em] [em]e177[/em] [em]e177[/em]

qingfeng

[em]e160[/em] 谢谢友分享!先收藏,慢慢拜读。辛苦了,周末愉快![em]e163[/em] [em]e177[/em] [em]e179[/em]

甜蜜【禁言、点赞后消失】

[ft=#000000,,] [ft=#000000,,][ft=#000000,,] [ft=#000000,,] [M][M] [qqshow,400,300,400,300]http://a2.qpic.cn/psb?/V10ZUSOt3pNtGD/6.zeq9XB0fzUEaDu*qOnMUP61nRAjCDH5*V7cZfJxb0!/b/dFcC7eHCGAAA&ampbo=kAEsAQAAAAACIbk!&amprf=viewer_4[/qqshow][/M] [ft=#000000,,] [R][qqshow,210,290,210,290]http://a1.qpic.cn/psb?/V13bHCuO12AbtI/kfEMb0ndbhZnigaiHkmoeJoNJy7Y0UFke8VnEDmAI88!/b/dGB55uRNAQAA&ampbo=0gAiAQAAAAACHss!&amprf=viewer_4[/qqshow][/R] [/ft][/M] [/ft][/ft][/ft][/ft]

甜蜜【禁言、点赞后消失】

[ft=#000000,,] [ft=#000000,,][ft=#000000,,] [ft=#000000,,] [M][M] [qqshow,400,300,400,300]http://a2.qpic.cn/psb?/V10ZUSOt3pNtGD/6.zeq9XB0fzUEaDu*qOnMUP61nRAjCDH5*V7cZfJxb0!/b/dFcC7eHCGAAA&ampbo=kAEsAQAAAAACIbk!&amprf=viewer_4[/qqshow][/M] [ft=#000000,,] [R][qqshow,210,290,210,290]http://a1.qpic.cn/psb?/V13bHCuO12AbtI/kfEMb0ndbhZnigaiHkmoeJoNJy7Y0UFke8VnEDmAI88!/b/dGB55uRNAQAA&ampbo=0gAiAQAAAAACHss!&amprf=viewer_4[/qqshow][/R] [/ft][/M] [/ft][/ft][/ft][/ft]

海风

[em]e100[/em] 谢谢你,让我认识了如此爱恨鲜明的诗人,祝好。

興隆聚會

[em]e163[/em] 踏进您的空间,欣赏您美丽芬芳空间,拜读您的佳作,奉上我最诚挚的祝福,祝愿朋友幸福快乐!

山涧梅

须臾的暖、一生的暖----M、2015、6、7

云如故

诗人喷涌出清澈的泉水, 滋养雪莲的馨香。 但吝啬, 只将撞击人灵魂的诗行, 藏在高山之巅的灌木丛, 用厚厚的落叶层层覆盖偷偷的藏。 嘘,只是风, 你别做声, 我要在这陡峭的隘口, 一个人独享这美食。。。。

云如故

芙蓉,谢谢你带给来刺激我麻木的诗歌、。。。。[em]e163[/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