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感怀

个人日记

     
   图片



       
去成都不去草堂,等于没有去成都。

 我终于去了成都,而且终于去了草堂。其时正值9月下旬,差不多就是“八月秋高风怒号”那个时候。

 但那天并没有怒号的秋风,而绵绵细雨却淅淅沥沥下了一整天。于是那天来到草堂的时候,便感受到了凉凉的秋意。

 草堂位于成都西郊,距离下榻的宾馆并不太远,我手撑一把雨伞,过青羊宫,一路踏着水迹斑斑的路面,心里默诵着杜甫的诗句,不知不觉就到了草堂。


图片
 
 

 草堂者,茅屋也。年轻时知道草堂其名时,这个概念便深深镶嵌在我的记忆里了。然而今天到了草堂,却见亭台、槛榭,更兼茂林修竹,并不风见茅屋,更不见柴门!可它毕竟是草堂之所在,毕竟是一代诗圣曾经寓居之地,因此我的疑虑很快便得释然,并且怡悦起来。

 因为时值秋日,自然看不见香雪似的红梅,可是大廨、诗史堂和工部祠三重古雅的厅堂却赫然兀立眼前。

 走进通堂式的敞厅大廨,稍作勾留,抬头望去,但见一湾碧水,缓缓而流,;石桥横卧,极富古风,而左右分立的两株黄桷树,则枝叶繁茂,浓阴蔽地,极具气象。杜甫平生并未做过什么大官,此大廨不过一座象征性建筑而已。廨内自然不设桌椅几案,更无文房四宝。厅堂正中屹立诗人塑像一尊。瞧着诗人那面容清癯、拈须沉吟的形象,直给人以饱经忧患的印象,于是遂生良多感慨,几至无法移步。

图片
 

    出大廨,信步走去,便入史诗堂

 史诗堂位于草堂中心位置,广檐深廊,古朴恢宏,堂正中塑有一尊诗人古铜色立像,便服儒巾,一手拈须,凝视前方,其忧国忧民之状毕具。东西有两座陈列室,杜甫诗意画陈列其中。堂壁间悬挂名人楹联数条,更显清雅耀目。

 诗史堂后有小桥直至柴门,桥下流水,西穿水槛,东傍花径。花径两旁是古意昂然的红墙,墙头盛开着无名的白色小花;墙后则是丛丛翠竹,条条弯道。至柴门,踏花径,遂想起幼时读杜诗“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诗句,虽不似初时印象,然置身竹影红墙中,承细雨之浸润,受凉风之吹拂,亦有去今归古之感。

 步出柴门,便到工部祠。杜甫当年流亡到成都时,只做过半年“检校工部员外郎”的空头官职,后人称其“杜工部”,乃是对诗人的一种尊称。院中植有两株高大的罗汉松,青翠挺拔,扶疏拂檐,枝叶间映衬着茫茫云天,直给一种高风劲节之感。

 “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这是悬挂在檐下的一副清人何绍基撰写的对联。

 古人以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记得《北史·魏收传》中说,每年“人日”这天,成都市民扶老携幼,相偕至草堂,凭吊诗圣杜甫,其情其景,非常感人。“草堂人日我归来”显然隐含有何绍基以杜甫继承人自命的深意。此联出语不凡,独辟蹊径,堪称联语中之佳作。


图片
 
 

 祠前两侧平房,一为“恰爱航轩”,一为“水竹居”,展出历代杜诗版本和国外诸多译本。入祠,正中设雕镂花边神龛,供奉诗人彩色坐像:头戴羽巾,身着紫袍,腰系朱绶,面容红泛含情,胸前直垂五柳青须,既展示出诗人的风采,又显示出诗人的历史地位。是啊,作为一位世界文化名人,杜甫绝不应该只是一副穷愁潦倒之相,这雍容华瞻似更令人可敬。

 祠东荷花池边的碑亭,内树清代梁亲王手书的“少陵草堂”石碑一通,其书法洒脱流畅,深厚苍劲,凡游人至此,无不摄影留念者。我当然不能例外,站在秋雨中,留下此时此刻的形象,也留下此时此刻的心境。

 我终于从南至北,由东到西,将草堂游览一遍。

 说真的,我感奋不起来,甚至有点失望。我不相信这是杜甫当年寓居成都时的草堂。幼时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留给我的印象太深太深了。“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怒号的秋风居然能将诗人屋顶的三重茅草卷走,可见风之大、风之猛及风之烈。因为是茅草,才能被风卷走,而卷走的又是“三重”。这就明白无误地说明,诗人其时住的是草房,决非木屋,更非瓦房。而今寻遍全园,既无一间茅屋,又无一根茅草。这满园屋舍,满园景致,美则美矣,却决不属于我们曾经困顿的诗人。倘若是这样,诗人当年也决不会因为南村群童抱走几根茅草而唇焦口燥地呼喊。


图片
 
 

 是的,诗人当年在这里确实住的茅屋,而且占地不过三亩之大。现在的一切全是为了纪念而设,其面积已经超过三百亩之大了。但不管怎么说,诗人当年在这里住过却是事实,而且住了四年之久也是事实,在这里写下了二百四十多首诗尤其是事实,不朽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在这里写的啊!虽然今天的草堂仍然叫做“祠”,但它实在已经是一座别具规模和风格的园林了。园林就园林吧,人们还是宁肯相信,这就是杜甫草堂!当然,倘若我们今天在这里看到的不是眼下这种诗情画意的园林,而仅仅是一座被揭去三重茅草的破屋,那还会有多少兴味呢?

 今天的草堂风貌,是不断变迁的历史和时代赋予它的,是历代崇敬杜甫的人们刻意营造的。我以为,这不但合情合理,也是值得称道的。然而我担心的是,在将来的某一天,这里会不会出现摩天大楼、豪华宾馆乃至歌舞厅、娱乐城,尽管它还会依旧叫“草堂”,依旧还挂“诗史堂”、“杜工部”之类扁额。如果真变成那样,我怕老杜会有一天要跳起来:这不是我的草堂啊!

 但愿我的担心纯属多虑。

 

图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