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徐志摩

个人日记

 

 

 

 

 

 

 

 

 

 

《再别康桥》——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曾就读于沪江大学、北京大学,后留学欧美,1922年回国后,先后北京大学、光华大学、大夏大学等高校任教。他参加并发起新月社,为“新月诗社”的著名诗人。1926年主编《晨报》副刊《诗镌》。1928年任《新月》杂志主编。1931年因飞机失事遇难。著有诗集《志摩的诗》、《裴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影响深远,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散文集有《落叶》、《自剖》、《巴黎的鳞爪》等,散文成就不亚于诗歌。


   徐志摩早期诗歌多表现对资产阶级理想的向往与追求,也有同情下层劳动人民痛苦生活和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诗作。后期诗歌多表现理想破灭后的彷徨、感伤、空虚和颓废情绪。他的诗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一方面,他的诗语言清新,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另一方面,诗人主张艺术的诗,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
 

     此诗是徐志摩最著名的诗篇之一,抒写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故地重游,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 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诗人在剑桥留学的两年中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追求个性解放的人生理想,追求“爱、自由、美”的生活理想,追求英国式资产阶级民主的政治理想。然而回国后,诗人屡屡受挫,曾经似“快乐的雪花”般的诗人,变成了“卑微”的“残苇”,发出了绝望的叹息。理想的幻灭更激起诗人对往昔康桥岁月的回忆与珍惜,诗人以这样的心绪再次漫步康桥上。因此诗歌反映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理想幻灭的感伤,更有对母校的挚爱、依恋,以及淡淡的离情别绪。全诗以三个“轻轻的”起笔,将至深的情怀幻化为西天的云彩,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情感表现得真挚、隽永。
 
 
 
 
 
 
    这首诗艺术特色鲜明,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人善于从生活中捕捉鲜活、富有个性特征的景物形象,糅合诗人的情感与想象,构成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从而营造了优美、明丽的意境。那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河中的波光艳影,还有那软泥上的青荇……各种物象相映成趣,无不浸透着诗人对康桥的无限深情。尤其诗人的比喻独特而又贴切,手法巧妙,使情与景水乳交融,丰富了诗歌内涵,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本诗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诗歌语言清莹流丽,音节抑扬合度,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可以说是“三美”俱备,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堪称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Internal rhythm)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澈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假》)
  
   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上下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有一种独特的审美,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胡适曾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朗诵:左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