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环球网的一篇文章

个人日记

         很多学者喜欢从经济角度解读中国发展道路,将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视为中国崛起的关键节点。但跳出经济学视野,我们会发现,抗战胜利与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不再挨打是崛起的第一步,中国人不再挨饿、GDP成世界第二称得上第二步,以不再挨骂为目的的第三步——文化崛起,中国才刚刚开始。而与西方争夺话语权,正是文化崛起的核心。

  当前,西方掌握着现代社会的国际话语权,要想在这种环境中少挨骂、不挨骂,中国确实需要在借鉴西方发展经验的同时,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上强调中国特色,推动学者针对“西方中心论”、“历史虚无主义”展开研究和批判。不过,要改变西方话语权的强势地位,不能仅在书斋的“阳春白雪”层面,也需要在“下里巴人”的大众文化层面多做工作。

  人们生活的世俗化是这些年世界各国现代化的普遍趋势。对转型社会而言,社会世俗化很必要,但不能没有正确引导。然而,中国社会在转型过程中,虽走出革命年代和理想主义年代,但也在资本和权力影响下出现媚俗,人们习惯于解构严肃、讽刺崇高,乐于嘲笑信仰,贬低道德。仅仅从阅读来看,人们已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研读荣格、弗洛伊德的著作,转而为热衷于成功学、玄幻小说,从尽可能“附庸风雅”到沉溺于“低俗小说”。大众文化是了解一个国家人群生活状态最直观的镜子,所以我们不难想象,外媒在理解“土豪”、“大妈”等现象时如何以此嘲讽中国。大众文化自我远离严肃、崇高、信仰、道德,是中国这些年不断挨骂甚至面对西方话语权缺乏底气的原因之一。

-

  30年来的社会文化变迁,可以用五句流行语作为概括。第一句,“我是流氓我怕谁”,人们不是竞争实力而是竞争“底线”,这种社会文化怎能不令人害怕?第二句,“用身体写作”,精英阶层在社会价值构建中抛弃责任,流行文化缺乏自律。第三句,“谁都靠不住”,社会信任度低,人们很容易成为纯粹的“经济动物”。第四句,“不是我变坏是我迫不得已”,这在最近的电视剧《甄嬛传》中表现特别明显。谁人无过,但人人以此为由,社会责任很容易就被侵蚀殆尽。第五句,“只嫁房子不嫁人”。一些房地产商通过捏造“刚性需求”神话,把家庭爱情和中产阶级的积蓄统统淹没,轻而易举就摧毁了中国人家庭的婚恋价值观乃至人生观。

  这几句流行语并不足以反映当前国人的全部想法,但足以抵消正统教育的大部分效果。而且,当今大众文化的新成员——网络文化也不乏更为鲜活的庸俗化特征,让青少年把虚拟空间规则与现实空间混淆,个性盲目发展,人际关系更差。

  一些知识分子担心青少年会因此“喝狼奶长大”和接受“喂猪式的教育”,这未免杞人忧天,但实际情况确实是庸俗化泛滥。这不利于我们吸收西方和传统文化精髓,反而易于吸收糟粕,自身素质的高低决定吸收外来文化与历史遗产的层次和水平,内部越庸俗化,易于接受的就是糟粕而非精华。

  中国要从外部挣脱西方话语权的束缚,就必须得在内部的社会大众文化构建上有突出的成绩,先维护住社会文化的底线,然后进一步提高道德水平。文化崛起比军事经济发展更具长远意义,应作为大战略加以实施。▲(作者是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免责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时报》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翟亚菲

文章评论

圆方

试问狙哥,在这个大文化背景下茁壮成长的孩子们该会是啥样子?刘备入主西川因刘漳暗弱社会秩序乱,诸葛亮从严法制才得以安定,要想中国掘起有话语权,仰外必先安内,当社会法制清明,商家不再造假,公务员各施其职,教师农民都做好本职!在这样的大文化下成长的孩子才会底气足,才敢对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指责说“不”

晓寒霜凌

看着这些东西就脑壳痛,头昏眼花的,留个脚印[em]e7101[/em]吃药去[em]e7213[/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