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文学沃壤上的自由之花----------散文美与鉴赏
文学之美欣赏
在我国文学的宝库中,贮藏着许多散文珍品。这些散文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
自由灵活。不但能开阔人们的视野,启迪人们的思想,更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和愉悦。它们有的使人想起银光闪闪的匕首,有的使人想起余音袅袅的洞箫
,有的像明净无尘的水晶,有的像色彩鲜明的玛瑙……真是不拘一格,多姿
多彩,纵横驰骋,舒卷自如。所以,散文被称为文学沃壤上的自由之花。
散文的美学特征
散文被人称为诱人隽永的美文,它努力表现美的极致。古人素来主张“丽句
共源采并流,偶意与逸句俱发”,即好的立意与的优美的语言及其文采,是
同时出现、同时存在的。“味飘飘而轻举,情晔晔而更新。”说的是写景状
物的诗意效果。由此可见散文美的特征,是以诗为文、富有诗意。因此,散
文除具有语言文学的一般特征外,它还有以下美学特征。
一、浓郁的抒情
和西方文学比较,中国文学一般都是抒情类文学。散文又是抒情文学的典型
。它通常是一种以个人为本位,描述一切感触或个人情绪的文章。对于抒情
,诗歌因其高度凝炼而不能具体,小说受制于客体而不能直接,戏剧重视冲
突而没有把它放在首位。而且,这三者抒情,其感情的自述常用虚拟的自我
,也不及散文来得真实。而议论散文却以自我挥洒的形式点石成金;抒情散
文以自我的情感大力宣泄;叙事散文和游记散文,虽从浅层看是物象的客观
描写,其实仍是自我角度的主观透视。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散文的主观抒
情最浓郁。这是散文区别于其它语言艺术的根本特质。翻开中国文学的散文
史,那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哪一篇不是情浓似酒的呢?
散文的情,不仅要是作者心曲自然而然的喷涌,而且还要有所借助和依傍。
或寓抒情于叙事,或寓抒情于状物,或寓抒情于绘景,使情感深沉真挚,情
景谐合,达到真情、深情、诗情的辩证统一。
二、深邃的意境
与抒情密切相关的是追求诗的意境。散文与诗歌亲如姊妹,它们最为邻近,
除了语言表达的形式有差异外,二者的本质属性基本相同。所以,列夫·托
尔斯泰说:“我永远不知道,哪里是散文和诗的界限。”散文作者都主张要
像写诗一样写散文,写散文就要寻求诗一般深邃的意境。
散文作者在生活中,被行进的人、动情的事、美绝的景、欣慰的物所触动,
产生了不可抑制的激情,然后以诗为文,做到“写景则在人耳目”,“写情
则沁人心脾”,“述事则如其口出”,“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这
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就是散文的意境。
古人云:“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散文的意境就是非直、非
浅、非露、非短的。它讲究深邃。深邃的意境首先表现在内容表达的含蓄上
,不是清澈见底,一览无余;其次表现在散文形式的曲折上。散文常用的手
法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显得波平浪又起,符合文似看
山不喜平的规律。如把散文“拿着当诗写”、“常常寻求诗的意境”的杨朔
,其《海市》、《茶花赋》、《荔枝蜜》等散文,内容形式都是很曲幽的,
使人在对深邃的意境的深入领略中,获得美感。
联想和想象也是营造意境的手段。作家“转动着眼睛,眼睛里带着精妙的疯
狂,从天上看到地下,从地下看到天上,他的想象力用从来没人知道的东西
构成形体,他的笔下又描出它们的状貌,使虚无杳渺的东西,有了确切的寄
寓和名目”。杨朔就是一位“精骛八极,神游万仞”而喜于联想和想象的作
家,面对生活,他“转动着眼睛”,“从天上看到地下,从地下看到天上”
,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通过联想和想象,营造出美的意境来。从浪花
、茶花、枫叶、蜜蜂等联想出发,完成了《雪浪花》、《茶花赋》、《香山
红叶》、《荔枝蜜》等散文的意境营造。尺幅千里,语短意长,在事物的精
微之处窥出了常人不易看出的宏旨精义,使意境新颖而深邃。
三、深刻的哲理
散文因为灵活自由,极可能地接近生活,所以,散文又是生活的阐释。散文
作者往往在描述优美的自然风光、展示生活画卷的同时,着力表现自己对生
活的思索,从而启发读者获得对生活的正确认识。因此,美的散文无不具有
深刻的哲理。
刘大槐说:“理不可直指出,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即事以寓
情。”优秀散文的哲理也不是“直指”“显出”的,而常采用托物言志、寓
理于景、寓理于事的手法加以表现。但是,绘景状物只是手段、媒介,言志
寓理才是目的。“物”、“景”与“志”、“理”总是有机结合,散文所写
的“景”、“物”总是以揭示“理”、“志”服务的。比如,《岳阳楼记》
中的两种景象的描绘,完全是紧紧围绕着“不因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哲理铺展开的。
散文深刻的哲理,常常融化在散文浓郁的抒情之中。正如泰戈尔所说:“不
是锤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似水柔情,力胜千钧
。”散文要给读者以教育和启迪,总是和散文情感的载歌载舞分不开的。如
果不能情深理达,散文就不能使读者达到“快者掀髯,情者扼腕,悲者掩泣
,羡者色飞”的出神入化的佳境。
四、优美的文辞
散文是语言的艺术。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对于散文,这
更显突出。散文既是美文,又是情文,因此,散文在文能逮意、意可称物的
基础上,还很注重文辞的优美。
优美的文辞,对于散文,就像飞鸟的羽毛、春天的花草,不可缺少。散文有
优美的文辞,写景,描山摹水,如在眼前;状物,雕形图貌,栩栩如生;叙
事,绘声绘色,娓娓动听;说理,鲜明清楚,练达警策。如果散文的文辞死
板、干巴、枯燥乏味,就势必使散文“面貌可憎,像个瘪三”,令人读来,
味同嚼蜡,白日欲睡。
一般来说,优秀的散文作者,创作散文用的文辞,往往都兼有诗歌文辞的凝
练和小说文辞的流畅。读杨朔的散文,你会有如沐春风,吟诵唐诗般的感受
;读到刘白羽的散文,像乘快船下三峡似的,有痛快淋漓之感。其原因就在
于他们的文辞具有凝练深重和清丽流畅的特点。
“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霍,形难为状。”陆机的话启迪我们,生活
是五彩缤纷的,散文决不会只有一种华丽的文辞。美是千姿百态的:富丽堂
皇是美,清新秀丽是美,朴素自然有“真情”也是美,而且是美的极致。因
此,散文的文辞,无论是“浓妆”,还是“淡抹”,总是与内容“相宜”的
。
散文文辞讲究“惟陈言之务去”,追求更新。斯太尔夫人说:“如果某种语
言用来表达同一题材用得太滥,也会丧失这题材中的感人力量。”某些散文
作者的作品,有时不太召后来者青睐,原因正在于他们的文辞成了一种模式
,“微露人工斧凿的痕迹”,缺乏“真味”,显得雷同。
优秀散文的文辞除了优美外,还有节奏感、音调感。长句短句错落有致,骈
句散句灵活运用,在适当处间以少量整齐的排偶句式,使文辞在变化中体现
出音调美和整齐美。这样,散文既能阅读,又能朗颂,而且朗读起来亦如山
涧峡谷中的一脉清泉,争争淙淙,无拘无束。
五、散漫的特征
泰戈尔说:“诗像一条小河,被两岩夹住,流得曲折,流得美;而散文像涨
大水的沼泽地,不见边际,一片散漫。”这很形象地说明了散文的特征。散
文之所以为散文,就在于它的“散漫”。
散文的“散漫”,具体体现在选材广泛、章法灵活、笔法随便、联想高远等
四个方面。选材广泛,指散文不象小说、戏剧、诗歌那样要受到各种律列的
约束,选材极为自由。从大到小从古至今,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无不可以进入
散文的画幅。即使在同一篇散文里,天上地下,古今中外的有关事件,皆可
俯拾入题。例如《土地》,围绕“土地”就写“拜土”、“封土”、“恋土
”、“保土”、“改土”等许多事件,洋洋洒洒,令人荡气回肠;章法灵活
,穿插腾挪,摇曳多姿;笔法随便,指散文通常以叙事为主,但在行文中,
兴之所至,常辅以描写、议论、说明、抒情,使文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
有自然的神韵;联想高远,指散文作者的思路犹如脱羁的野马,纵横驰骋,
如高飞的大鹏,“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于是做
到了“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正是由于散文具有最为开阔散漫、最为自由飘逸的特征,人们常把散文称做
盛开于文学沃壤之上的“自由之花”。
当然,散文的散漫和自由又绝不是散文作者随心所欲的任意涂鸦。散文万“
散”不离其“神”,都是彩线穿珠,而神走全篇的。《土地》通过联想写入
了许多素材,极为飘逸散漫,但还是由主题的红线串联着,使得全文天衣无
缝、浑然一体。由此可见,散文的美正是美在形的散漫飘逸和神的制约统摄
的辩证统一之中。
散文艺术的审判把握
我们生活在散文的世界里,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散文比比皆是,对散文的美
我们应该怎样把握呢?
对散文美的把握,是文美鉴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伴随着感情和想
象的高级神经活动。它由感性和理性、体验和判断交织进行。因此,要真正
把握好散文的美,除严格遵循文美鉴赏的一般原理外,还要善于“摄神”、
“理形”、“品美”。
一、“摄神”
“摄神”,就是把握散文思想内容的精髓。“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美
学特征之一,能否牢牢地“摄”住散文那“不散”之神,是把握散文美的第
一关。一般说来,鉴赏状物抒情或寓情于景的散文,要摄住作者状物的目的
、绘景的目的,“摄”住作品采用“言此意彼”、“咏物喻人”手法的原因
。读叙事散文和游记散文,要“摄住”浸透在叙述之中或借助某种物象而表
现出来的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摄住”了这样的问题,就“摄”住了散文
的“神”,此后就好比一个人看爬上了万仞高山,可将四下美景尽收眼底了
。例如,欣赏《白杨礼赞》,如果我们“摄”“籽钍鞯南笳饕庖澹就“摄”
住了作品的“神”。这样,其他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如果把注意力集中
在对白杨树的外形的描写上,那么,其结果将是“只见林木不见森林”,徒
取其形而失其魂魄,和卖椟还珠没有丝毫差异。
二、“理形”
“理形”,就是理清散文选材和组织上的特点。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
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散文在选材和组材时
,有的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有的如纸鸢上天,飘忽不定;有的如草蛇灰
线,时断时续;叙述,曲折多变;描绘,溢彩流金;抒情,奔放激越;议论
,跌宕起伏……“文无定法”仿佛针对的就是散文。但是,无论怎样纵横捭
阖,散杂不羁,总是有“路”可“遵”,有“境”可“入”的。鉴赏散文,
必须理清那散杂多变之“形”,进而才能把握散文的美,达到理性的审美认
识。
“理形”必须和“摄神”密切配合,不能割裂开来。“理形”要以“摄神”
为基础,抓住散文行文的线索。散文的线索虽然复杂多样,但有规律。在以
叙事游记为主的散文里,有的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有的以空间的转换为线
索,有的以事件的发生、发展为线索,如此等等;在以抒情议论为主的散文
中,有的以作家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有的以作者产生感情的缘由为
线索,有的以警句、诗句的反复出现为线索,有的以围绕中心展开联想的内
在继续性为线索。《荔枝蜜》、《白杨礼赞》、《离别》、《土地》,分别
就是抒情议论散文几种线索的例子。理清了散文的线索,其布局谋篇的奥秘
以及作品的“形”也就好掌握了。
三、“品美”
如果说“摄神”、“理形”、“品美”是散文审美过程的三环节,那么,“
摄神”、“理形”只是三环节中的最基本的两环。它俩决定的是读者如何读
懂散文,而散文审美把握的关键还在于“品美”上。
“品美”,就是捕捉、把握、玩味散文作品的美。散文是一种落笔成画、脱
笔为诗的文体。它以巧夺天工之笔,匠心独运之力,在咫尺画幅中,绘出许
多美质美态。这些美质美态,又常是玉陷石间,珠匿鱼腹。因此,欣赏散文
美,读者不能只作隔河观灯、隔山看景或跑马观园式的掠眼,而要步入散文
所展示的境界中,去领略散文美的风味,体验散文美的情趣,玩味散文美的
奥秘,探幽览胜,把自己变成具有散文审美能力的人。
欣赏散文,要“品”散文的哪些“美”呢?
1.要“品”形式的美
文学创作总是先有内容,然后再寻找一定的形式表现它,即为情而造文。但
是,在审美欣赏的过程中,读者一般都是从形式的感知入手,通过想象和联
想,达到美感的形神交流,最后和作品的感情发生共鸣。因此,“品美”的
第一步,常是“品”散文的形式美。
散文的形式美,包括多方面:语言文辞美、表现手法美、结构美等。下面专
讲对散文的结构美的把握。
美的散文,是极为注重结构的艺术。它们有的像扇面画幅,咫尺之间,烟波
云海,意境深邃;有的像苏州园林,方圆几亩,峰回路转;有的谈古论今,
言近旨远;有的曲径通幽,别有洞天……总之,散文的结构,千变万化,没
有定规,正所谓行云流水,随物赋形,美不可言。为此,把握散文的结构美
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呢?我们认为,除要掌握文章的思路的顺序外,更重要的
是要着眼于作者思想感情的波澜。比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不仅美在作
者对长江三日的旅途历程作了形象描述,而且美在镂刻了他在长江三日中的
心灵历程。旅途历程和心灵历程,逻辑思路和情感波涛,蕴蓄在结构中,使
结构显得十分的完美。再如杨朔的《荔枝蜜》,初写时写对蜜蜂的疑惧,次
写蜜蜂的辛勤劳苦,高尚品行,最后写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感情由不喜变
喜,再发展成自己愿意变成蜜蜂。从一只小虫,加以发挥,结构就洋溢出一
种清疏美、曲幽美。欣赏之时,不仅令人思潮起伏、思绪连绵、思路迂回,
而且叫人神游于文中,心附于纸上,在悦目赏心中进入作品的境界,进而领
略作品的内容。
2.要“品”内容的美
散文的形式是读者欣赏作品、领会作者意境的桥梁。在品味散文形式美的同
时,还要品味散文的内容美。
散文再现的生活美,表现的情感美、哲理美,以及再现与表现相统一而形成
的意境美,就是散文呈藏蓄状态的内容美。散文和其它文学类别一样,反映
社会生活,既要再现客观对象的形神状貌,又要表现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
是再现和表现的统一。因此,欣赏美的散文,就要把握再现的生活美,表现
的情感美、哲理美。如《澜沧江边的蝴蝶会》,它所描绘的蝴蝶盛会的奇景
,就是再现的美。通过再现,赞颂祖国江山的多姿,抒发热爱祖国大自然的
感情,就是表现的情感美。再如《菜园小记》,再现的美是当年在蓝家坪自
己动手、开荒种菜的劳动,表现的美则是革命前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
神和以苦为乐、奋以向上的情操。
再现的美与表现的美谐合,就构成了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
身受的意境美。与西方叙事文学所追求的典型不同的是,中国的抒情文学都
讲究意境美。散文意境美的美感是多方面的,读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
握:
①形象美。黑格尔说:“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文学是用语言来塑造美的
形象的,这种形象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并具有审美价值。唯其如此,才能
保持永恒的艺术魅力。因此,美的散文,一般既有情,又有形,体现出作者
深厚的艺术功力。例如,《荷塘月色》不仅潜隐着一种缠绵、委婉、深沉的
感情,而且勾描出一群栩栩如生的美的形象。出水的荷叶,风度翩翩,像青
春健美的女郎欢舞时张开的裙子;绽放的荷花,活脱大方,像丽人柔美的身
姿;含苞的荷花,含情脉脉,像羞涩满面的少女……接着作者又以“明珠”
喻花的色泽,以“星星”喻花的纯洁,以“出浴的美人”喻花的质地。如此
反复设譬,使荷花不仅具有形态美、神态美,而且极富情意美,人们看到的
不再是静态的荷叶、荷花,而是一个似动非动的娇艳柔美的形象。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意境的形象美多偏重于景物的描绘,和源于西方偏重于人
物刻画的形象美有很大差别。因此,散文在对景物的描绘中,一般都蕴含有
意境的形象美,欣赏散文时,需留心品味。
②色彩美。泰戈尔说得好:“美的东西都是有色彩的。”色彩在视觉艺术中
是创造美和表现美的手段。散文的意境偏重于美(典型偏重于真),因此散
文要获得感情的升华,达到诗意的境界,也常常追求色彩的美。色彩美在散
文中有突出主题的作用。作品的意境,主观的情调,都要与色彩吻合。比如
,巴金的《海上日出》即以红色来显示主题,并以此为主色调来勾画朝阳初
升、五彩缤纷的海上日出景象,使全文充满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再如杨朔的
《海市》,以空灵的技法融入蓝色色彩,流露出作者愉快欢乐的心情,勾画
了一幅迷人奇幻的海市奇景。蓝色的空旷、虚幻和奇妙,使作品意境更为悠
远、飘渺、沉静。
③音乐美。音乐是以其特有的节奏旋律去打动人心,感染人们,从而显现其
美学魅力的。好的音乐,总给人以余韵袅袅、绕梁三日的美感。好的散文,
也莫不如此。《荷塘月色》就有一种奇特的音乐美。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
曲……
前句从嗅觉转为听觉,荷香化为音乐;后句由视觉转为听觉,图案喻作名曲
,这样就大大地开拓了作品的意境,使作品增色生辉。
④含蓄美。宋代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雾锁其腰,则高
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同样道理,散文要给
人一种绵渺之思,使人获得深沉的美的享受,得到审美再创造的乐趣,其意
境就得极其含蓄。这种有余味、余情、“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含蓄美,
耐人咀嚼,令人味之无极。因此,欣赏散文,要潜心领略“言近旨远,辞浅
意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以及“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含蓄美,
注意“望表而知理,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
三、要“品”风格的美。
散文的风格美是散文作品的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中所体现出来的独特的艺
术美。正如散文的题材、结构、手法是复杂多样的一样,散文风格也是五光
十色、气象万千的:有的如大江东去,波澜壮阔;有的如小桥流水,明月清
风;有的如浓桃艳李,怡红扶绿;有的如疏梅浓竹,苦艾寒芹……对于具体
的某一作品,欣赏者首先要根据其作品内容与形式上的特点,将它判断为阳
刚美还是阴柔美。如果是用雄浑的笔墨,豪迈高昂的格调来描绘轰轰烈烈的
生活场景和大波大浪,表现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的生活片断,渲泄作者奔放
激越的情感,使读者产生惊奇、狂喜、赞叹等大起大落的心理情感反应,那
么,这样的散文风格就属于阳刚美;如果是用优美细腻的笔墨,委婉柔和的
色调来表现日常生活的细波微澜和自然界中柔美的景象,给读者带来一种平
缓、亲切、随和、舒坦、闲适、宁静、愉快等心旷神怡的心境,那么,这样
的散文风格就属于阴柔美。
中国文艺也许是受到了传统的为人为文的“温柔敦厚”原则的影响吧,它总
是以阴柔美见长。散文的表现形式也以阴柔美最多。比如,清幽委婉的《背
影》、绮丽纤侬的《荷塘月色》、清新朴素的《猫》、美丽淡雅的《济南的
冬天》、情趣盎然的《记一辆纺车》、清新流丽的《菜园小记》……这些风
格精美的散文,举不胜举。闻一多先生的《最后的讲演》,是一篇属于阳刚
美的散文,说不喜欢的人肯定很少,但把它置于枕际、反复吟诵的人恐怕也
不多见。唯有阴柔隽永的散文,容易成为人们的案头之物,让人百读不厌。
像鲁迅的《野草》、朱自清的《温州的踪迹》、周作人的《乌蓬船》、冰心
的《闲情》、徐志摩的《海滩上种花》、林语堂的《我的戒烟》,都是耐读
耐看、常看常新的散文珍品。
看过《红楼梦》的人常说,黛玉具有一种秀美,宝钗表现出典雅美、凝重美
、娴熟美,晴雯显出一种妩媚美,王熙凤则是一种娇艳美。犹如品评大观园
美女的美要深入具体一样,品评散文的风格美,也不要浅尝辄止地停留在阳
刚和阴柔的表层上,还应该品评出包孕在阳刚美之中,具有崇高感的雄浑、
劲健、豪放、悲慨、沉着或具有超脱感的旷达、高古、超然等美的特色来;
品评出包含在阴柔美之间,具有纤侬、典雅、绮丽、缜密等物质的雕琢美和
具有清淡、自然、含蓄、疏野、清新、洗炼等特质的朴素美来。唯有如此,
散文风格的“品美”,才不会掠光浮影,蜻蜓点水,停留在审美的感性上。
注:本文原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4月出版的《文美与鉴赏》之《文
美简论—散文美概说》
文章评论
月色如水
文学理论是一回事,创作又是一回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还是比较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