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堂赵明篆刻课徒散论(4)
个人日志
◆四字章法比较原生态,要把边框考虑进来,一起来参与章法构成。内容多,印就耐得品味了。
◆理论指导实践啊!要进一步的在手下自如的将这些技法元素反映出来。在找到刀法技法表现时,不要忘了,刀法是为线条服务的,线条的灵魂是书写性的笔画。要在这里挖掘到线条形态变化的种种可能,丰富它,完善它。
◆篆法形态气足印就撑得起来,气怯,边框就容易沉闷了。
◆邓石如提出的“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见解,被赵之谦称为印林“无等等咒”,用以处理印面的形式关系,其成熟期印作大疏大密的印面处理方式也开了篆刻史的先河。
◆临摹前要对原印的文字笔画有个梳理过程,最有效的方法是查字典,此字在此印可能不清楚,但在其它的载体上可能得到此字的清楚形态和笔画。有的同学临摹时尽力让像原印,但不明白字的笔画走向,刻的就不太自信和自然了。
◆临摹对象宜选择大家公认的大家的经典作品,不在数量,重在领悟。
◆临摹一定要关注细节。这个细节的概念是全方位的,是技法范畴的全部。说白了,就是你所看到的印面上的一切。
◆先从气息入手,抓住大的感觉很重要。这是篆刻家优秀的秉赋。细节当然也要继续精益求精。
◆印面的外轮廓很重要,它是印面审美的平台,是所有创作技法施展的舞台。
◆凿印的线条比较爽直,临印时,行刀要力贯始终,不要出现中间粗两端细的线形。
◆线条密集时,可以调整线条的粗细。拙中要藏巧。
◆圆朱文要进入新的格局可以向两极发展。一是它的工艺性,必需更加达到技法极致;另一是拓宽它的篆法来源,从单一的小篆形态扩展到所有的古文字形态,在这个整合的过程中,要多多参照平面构成等原理,进行个性化的审美融和。
◆白文印的线段要自然,不要给人一段一段的感觉。就是这个精巧要有所藏,不要暴露的太多。朱文印的线条要爽利些,要多和书写的节奏形成互动,体现出弹性和节奏。
◆要高度重视钤印技巧。朱文大印一定要饱蘸印泥,轻轻盖在玻璃上,这样的线垅效果就比较自然了。
◆艺术创作既要看技法深度,更要看意象深度。技道双修啊!
◆篆刻作品要有“内容”。不仅要有技法内容,更要有思想内容。
◆要掌控好行刀的节奏,要让线条有复杂多点的控制而又纯净单一平静的展示。线条的圭角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有的线条转折处显得生硬,书法上把这个状况叫“断柴”。
◆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就是他的生存能力。
◆艺术家的本钱:技法精到;意象从容。一阴一阳谓之道!和大家分享!
◆“避让”是章法的阴极。印面不能全部是“阳”极,且一直是呈阳亢的状态。有放,关键的更要会收!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