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脸 是个问题

个人日记

 
    什么叫“不要脸”呢?是因为人具有诸如虚荣、怯弱和贪婪这样的弱点吗?不是的,“不要脸”指的是对于自己人性中的弱点“坦然接受”,甚至引以为荣的一种态度,即一种“大家都差不多,谁也别说谁”的流氓精神,用东北二人转的语言就是“谁都别装”。

    人性中具有弱点甚至是恶,这是普遍性的,包括欧美人也一样,所以东北人“二人转”喜欢对人性的弱点进行调侃,讽刺那种“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这未免不是一种真实面对人性的态度,但真正关键的问题在于:该如何看待人性之恶?是坦然接受,还是批判和忏悔?这才是“要脸”与“不要脸”的区别。

    如果说西方人比中国人更“要脸”,并不是说他们的人性更为纯洁,而是指他们具有忏悔的精神,即对人性之恶有自知之明,并不断的思考监督和超越人性之恶的方法,比如权力制衡、舆论监督、司法独立、新闻自由等等,用理性之花对抗人性之恶,这种态度就是一种“要脸”的精神。

    西方文化(基督教文化)认为人性的弱点是人类原罪的表现,人类必须承认自身的弱点,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不能够自我超越和救赎;也许一个人终身都无法克服自身的弱点,但如果他的善恶观念始终存在,并具有忏悔的精神,那么他的灵魂就没有被肉体的欲望和恐惧彻底征服,其生命就依然处在自我的救赎之中。而如果对于人性之恶“坦然接受”,甚至大言不惭的宣称“大家都一样、谁也别说谁”,则是一种对于善恶标准的放弃,一种对于无耻的接纳。

   “谁也别说谁”意味着可以“大家一起不要脸”,这种观念在当今的中国社会表现的更加明显;一旦中国社会出现什么丑闻时,中国人很少进行是非判断和忏悔,而是喜欢说“美国人也一样”、“英国人也曾经这样”,这种对于恶的接纳和“推而广之”是非常令人绝望的。

   那么,中国人这种“不要脸”的文化特色究竟是如何而来的呢?这就又回到一个老话题了,就是中国人没有自我意识!

   所谓自我意识,就是一种能够将自我作为“一个对象”来进行审视的意识,要求对“自我的评价”采用与他人一致的标准,这意味着人超越了他的感官经验,获得了将“肉体的自我”作为一个对象进行审视的能力。只有在自我意识产生之后,忏悔的精神和自我的审视才能成为可能,原因很简单,如果一个人无法从“感官经验构建的自我”中脱离出来,他怎么可能进行自我的审视呢?

   中国人没有彼岸观念,不承认独立的精神(灵魂)的存在,是一种身体崇拜的文化;所以,中国人认为意识只是肉体的附属物而已,即“物质决定意识”。既然作为本体的肉体都是“不要脸的”,那么作为衍生物的“意识”怎么好意思说自己是“要脸”的呢?于是,中国人认为跟从自己肉体的欲望才是“自然的流露”,而对肉体的欲望进行评判和审视反而是“大逆不道”的了!

   可见,“要不要脸”这个看起来非常俗的问题,其实涉及到非常深的形而上学的观念;一个理性没有启蒙,终极观念一片空白的民族,他在逻辑上就找不到“要脸”理由。如果有“圣人规定”和宗法制度的制约的情况下,中国人还可以勉强的保持行为层面的“守规矩”,而一旦这种外在的约束没有了,“不要脸”的文化内核就会大放光彩。所以,不管是历史上的改朝换代时期、还是出国旅游的没人管的时期,“不要脸”的冲动就难以遏制。当然,我们也看到一些自我意识觉醒的国人具有了审美性的道德自律,但这样的人确实数量太少了。

 




文章评论

镜子

西方文化(基督教文化)认为人性的弱点是人类原罪的表现,人类必须承认自身的弱点,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不能够自我超越和救赎;也许一个人终身都无法克服自身的弱点,但如果他的善恶观念始终存在,并具有忏悔的精神,那么他的灵魂就没有被肉体的欲望和恐惧彻底征服,其生命就依然处在自我的救赎之中。而如果对于人性之恶“坦然接受”,甚至大言不惭的宣称“大家都一样、谁也别说谁”,则是一种对于善恶标准的放弃,一种对于无耻的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