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蕴皆空》

转载

《五蕴皆空》

       

    读师之经典《心经》,知五蕴皆空,而于日常生活,处处感受却是五蕴不空。那么这五蕴皆空怎样理解、感受和体证? ­

­

    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色,即物质躯体;受、想、行、识,即心理活动;蕴,积聚虚妄物尘念相、执著颠倒以为真实而遮障真如本性之意。也就是说,因对物质与自我的错误执著认知,从而使人迷失了如如自净的本性,这物质和自我对人本性的遮障,可以从色受想行识五个方面来剖析解释,故称“五蕴”,合起来就是身心——人人都说的“我”以及相关联的“物质”。 ­

­

    当今科学已证明,物质与心理,都只是一个瞬间波动振动流动的发展变化过程;这种万物(包括生命)为光气所成不断聚散而“无物不流”的瞬间变化现象和过程,先哲经自身体证后称之为“生灭法”或“有为法”,而把万物的本源——元真统一场称之为“寂灭法”或“无为法”。佛典《涅槃经》就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又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于刹那间的生灭现象、发展变化,不再执著,不再有为,也就是“生灭灭已”;此时无为,当下自在,心境无碍,无有苦乐,名为“寂灭”;“寂灭”为体,觉悟者同,但时空因缘各各不同,随缘而用,名为“差别”。有为生灭者,为假、为空、为逝、为变、为垢、为苦、为自我、为现象……;无为寂灭者,为真、为实、为恒、为常、为净、为乐、为真我、为本源……。故先哲说苦、空、无常、无我,亦说常(真常)、乐(真乐)、我(真我)、净(真净),这不是自相矛盾,也不是说于“苦、空、无常、无我”之外,另有个“常、乐、我、净”,而是说人若体悟到物质及自我为“苦、空、无常、无我”而放下,不再执著于其中,无挂碍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就叫“常、乐、我、净”了。师所言“五蕴皆空”也同此理,不是五蕴之外另有一个空,而是五蕴本来就空无实性,所谓“当体即空”就是这个意思。 ­

­

    实际上,从身心任何角度都能感受这个“五蕴皆空”的境界,而实证这个境界,也就顺利进入了“常、乐、我、净”的无为寂灭状态。我们平常所说的“我”只是色受想行识的聚合体,并非有个真实、能主宰的“我”存在;可是我们一般不这么认为,反而认为此身即是真实的“我”,是个主宰,然后就有“我的”派生事物:家庭、爱情、亲情、友情、事业、成功、财富、健康……都以为是实实在在的。于此我们不妨作一下探讨,由因缘所成的五蕴身心世界——“我”,到底在哪里?这个“我”是谁?瞬间变化的色蕴究竟是不是“我”?受蕴是不是“我”?想蕴是不是“我”?行蕴是不是“我”?识蕴是不是“我”?或者说,父母未生“我”前的受精卵细胞是“我”吗?胚胎是“我”吗?还是父母生“我”后的婴儿是“我”?童年是“我”?少年是“我”?青年是“我”?中年是“我”?老年是“我”?死后火化了的骨灰是“我”?即是说,这个无时不变的身体和与之相关联的心理活动就是“我”吗?那么,在受精卵细胞、胚胎阶段时有心理活动么?没有心理活动,能称叫“我”吗?再说,在母体卵细胞还没受精前“我”又在哪里?骨灰化作灰尘湮灭后“我”又在哪里?现在的生物生理科学,说身体是由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基因、双螺旋的DNA分子、原子、质子……一层比一层小的“粒子”组合而成。那么“粒子”从何处来?现代物理科学告诉我们,“粒子”从“场”来,此场称叫“基态场”(基态,也称真空,是场的能量最低状态;场的其它能量状态,称叫激发态。粒子,只是场处于激发态时的现象;场现象的不同,是因激发态的粒子数目及其运动状态不同。一切现象的本质是场),这“基态场”真空不空(充满各种场),会无中生有——平衡的无形光气能量运动变化,碰撞激荡出“粒子”来,此碰撞产生的粒子通过瞬间生灭变化,分解组合,就形成了更多的“粒子”,这些“粒子”再聚散变化,以至形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基本“粒子”再分解再组合……物质与生命由此诞生(因其本质为场,故称场态物质、场态生命)。至于要问这“基态场”的平衡光气能量从何来?物理学又告诉我们,说这是开天辟地的“大爆炸”以来,本就如此的了。当然,这样的解释,只局限于物性这个框框,未足以说明人的本性和元真本源,但对破除“五蕴即我” 实性刚性的物化执著也足够了,因为说来说去,最终说明了此身非“我”,由此身与外境结合而产生的心理活动也不是“我”,故要从平时执著“五蕴即我”的错误观念中,也即从色受想行识的执著中自觉走出来,清楚洞察身心一切,皆是五蕴从产生到消亡、即生即灭微细变化的自然结果,而不再为其所惑。有一则消息说,许多年前,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美国科学家,花了很长时间研究,并做了许多实验以了解组成物质的次原子微粒。原先只知道这些次原子微粒以极快的速度,不断地生灭变化。这位科学家决定要测出次原子微粒一秒中生灭多少次,发明了一种名为气泡室的仪器,测量出次原子微粒一秒之内生灭了10的22次方(即1后面有22个0)。“粒子”这么快的生灭变化,连“瞬息万变”一词都不足以说明,只有用“即生即灭”一词表述方为恰当,说明“物质”这个东西,真的就只是一个发展变化过程,本无实性。“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物质如此,由物质派生出来的受想行识念头,那还不是一样的即生即灭本就虚无?这五蕴的即生即灭现象,了无实性,那还执著个什么呢?此即师实证体悟所说“五蕴皆空”。我们需要注意,师之言说,为师禅定入○甚深状态下,直观体证得来(“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非如以上逻辑推演或仪器实验而来,因此在我们理解师意后,当遵从师之教导,埋我度众,深入禅定,亲自体悟验证,不做文字概念推理游戏。敬盼敬盼!此为生命能学友能否走上彻底解脱正途的关键点,于此不得不提。比如那位科学家虽然发现了这个物质生灭的真相,但他并没有成为觉悟者,还是和一般人一样有着一大堆的烦恼,没有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这是因为他所获得的只是一种知识,而没有亲身体证真理。我们日常往往忘了“空无实性”的物质生灭真相,把知识、名利、地位……由此“五蕴”幻化所聚的自身以及一切身外之物,都看成了实实在在;那喜怒哀乐、生老病死,都围绕着自以为是的所谓“物质是实的”观念发生和流转;这眼前的件件桩桩事物,如同一条环环扣死的锁链,束缚捆绑着自己,虽苦恼但又无可奈何。这种颠空为实的虚妄认知,岂能让人解脱?故我们要先把认知正过来,正确认识物性本空、自我本无,然后亲修亲证“五蕴皆空”入○解脱。至于前面所说物质的“基态场”,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且能够无中生有的,而是环环无端、层层套生在元真“统一场”内,它的能量仍然是从元真“统一场”来,也归元真“统一场”去,这来去都归“统一场”的信息性状,就是物质的本来面目。因此称为场态物质。生命信息也来之于统一场,此统一场为一切本源故乡,故生命信息还需回归此本源故乡,这就是人之灵明本性;觉悟体证此本性,并度化众生同归故乡,即为“明心见性”,即达“五蕴皆空”的真常、真乐、真我、真净涅槃境界;此涅槃寂灭境界,可称为“超高级场态”,亦可称为“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这“如来”——超高级场态,本来就是元真全息信息能量,本来就是元真统一场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哪有什么来去分别?故说无去无来即如来。也因如此,故称场态生命。那种外求他佛如来加被荫护,从而飞升荣登他岸世界的想法做法,是虚幻的而不是彻底的解脱,说透了不过是执著于“五蕴”的自我“安慰剂”或“催眠曲”而已,是处于类似原始人类对元真大宇无知的恐惧感情笼罩下,加以道德感情包装处置而求自个福报的生灭“有为法”,不具超越解脱的元真大宇感情,不是寂灭无我极乐之“无为法”者!故此类方法,仍会让人挂碍恐怖,仍会让人颠倒梦想,相对于埋我度众、入○解脱而达于寂灭极乐境界的“无为法”来说,是不能同日而语的。正如市面上起劲叫卖兜售的月饼,几个普通月饼售价几百上千元人民币,只是包装精致但物非所值,著念固相的修为法,往往吹嘘夸大效用而违背事物常理——元真大道定则,却很投不明真相的众生的口味而趋之者众多。有志于彻底解脱者,千万要擦亮慧眼,以释迦佛祖“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灭”三法印,看破那词藻堆砌的“华丽外衣”和人云亦云的“空头支票”,犹如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悉数洞察妖怪的本来面目,而不被其乔装打扮的物像外表遮掩迷惑,否则不但白白浪费了宝贵精力和大好时光,而且又增添些物尘概念、我执法执,使本性遮障更深,就实在是得不偿失了。“若以色见我(真我、本性、如来),以音声求我,是(此)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清净的本来面目)。”释祖的当头棒喝犹历历在耳,却唤不醒灌了物质“迷魂汤”的人。俗话说:“商场”如“战场”, 是指要善于把握稍纵即逝的商业信息和机遇;其实,“道场”亦如“商场”,人生最难得遇大道解脱机缘,纵使遇到后体道途中也是陷阱多多。学友们,我们还需谨慎小心啊! ­

­

    既然色受想行识“五蕴”都处在瞬间生灭的变化过程,这生灭之中并没有一个“我”在,故这个人人都认为的“我”——身心——“五蕴”聚合体,也就只是一个瞬间都在生灭变化的过程而已。一切都是那么自自然然的刹那间生灭变化,即生即灭,即灭即生,也就无所谓五蕴的“实在”了,没有五蕴的“实在”,岂有五蕴的“空无”存在?“空”的概念是相对于“实”的概念来说的。“实”的现象,本质为“空”,也就是“实”即“空”、“空”即“实”;这种即“实”即“空”的状态,说其为“实”吧又无实性,说其为“空”吧又非空性,非实非空,无可描述,不能分别,就叫“实空不二”,也叫“无实空”,也叫“入○”。故师在说了“五蕴皆空”后,进一步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此蕴空不二,就是“我”与空不二,“我”即是空,空即是“我”,没有了“我”实“我”空的概念分别,也就达到了无分别的无我境界。无我境界,与道合一,无分无别,无念无相,世间出世间,一切归于寂灭——思维概念、语言文字、图像术数,均无以表述,故师又接着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

­

    先哲说“无我法”,目的就在启发我们去体悟此身非“我”,只是五蕴和合,因缘聚散,生灭无常,变化不定,进而不再执著束缚牵绊于此“五蕴”而沉溺于生死苦海,从而体证一切的本源、“我”的本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永恒自在,所有众生、物尘,都同源来返于元真如如本源,都同性契合于大道清净本性!如如者,无分无别;清净者,无私无我。悟达于此,则知灵、人、物及宇空一切现象,都同源同构,同息同律,继则发大宏愿,埋我度众,息灭心念除去分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得大自在安顺于○,随缘生活不动本心。此即师说“究竟涅槃”之义!也即“般若波罗蜜多”真义! ­

­

    由此可知,佛学是重体悟具科学性的内证体系,与现代以外求为手段的自然科学不同,佛学体证的目的在于求心灵的升华,而自然科学的目的在于求物质的进步。目前,自然科学在物质微观宏观领域的某些研究成果,与佛学道学内证体悟元真大宇自然之理暗合,比如相对论、量子力学、场论等,与佛学体证之物我生灭论、元真整体论、入○寂灭论,其理惊人的相似相近甚至趋向于相同,这本来是件好事,古老的内证哲理与现今的科学理论相结合,必将在科学的百花园里产生一朵崭新而璀璨的奇葩。但是,因两者研究的目标与方法完全不同,也因一些人自我标榜为佛学但不是先哲本意的错误做法,导致且加深了误会和隔阂,使有的人单从自然科学的物质目标和方法出发,来论证先哲所倡之“寂灭涅槃”是“不可知论”者,或以之证伪佛学是“迷信”者。当然,这种“削足适履”的做法,若是出于好意,未免片面武断,是以有限已知去概定无限未知,就像用一粒米去概定吃喝一样;若是出于有意,那就如同“坐井观天”之蛙,不去探究自己从未认识的更大一片“天”,只束缚于可怜的一点物性表面知识,上下跳梁,聒噪吵闹,但“天”并不因他不认识就不存在,也不因他不承认而少一分毫!内证体悟之道,岂可在外求物欲中达到?涅槃寂灭之果,岂能在逻辑推理中觅得?当然,内证外证,仅是方便之说,大道浑然一体,何有内外分别?解析物质是必要的,人们物质生活的进步来自于此,我们要为众生的物质生活进行更多更好的劳动创造;而且还要从解析物质再进一步,达到解脱对物质的欲望羁绊,才能称得上人类社会的“文明结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完美融合;否则,只有丰厚的物质生活和一付完美的骨架,那何异于“野蛮”社会?天下本无事,也本无是非;悟得真实法,无真亦无伪。或谓“西方科学也有‘测不准原理’”(即不确定性原理),殊不知此原理只是量子力学基本原理之一,讲微观物质粒子无时不变,且时时与其它粒子和周遭环境在交换质量能量信息,因此无法全面地,精确测量其孤立个体的质空时三维的真实量度(位置、速度、动量、时间、能量等)。这个原理说到底,不过说明了物质是一个以光波进行互相交换的变化过程,但这仍只是方法论,不是本体论,仍只是世间物法,不是出世道法,未可与修道终极目标“究竟涅槃”之实证体悟——入○寂灭境界相提并论!而先哲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内证体悟得出“五蕴皆空”的结论,并亲身实证“究竟涅槃”归返本源的超高级场态彻底解脱机理,以现代的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来看,难道不是科学性的结论和验证体系?这种虽然不借助外部工具、不用外求手段,但两千多年来经无数觉悟者论证并亲身实证,解决人生最大难题——彻底解脱人生痛苦烦恼的哲理和方法,难道不是大科学?故不可囿于已知之有限知识的偏见以“不可知论”论涅槃,也不能视此寂灭真实状态不见而斥之为“迷信”! ­

­

    回忆初读《心经》时,每每读不懂,找了几本白话解意之书读之,仍是似懂非懂,甚至更增疑惑,后有幸读师传示“《心经》解意”,其直指般若真意,让学者顿契本心,叹未曾有;悟师教诲,恰如醍醐灌顶,心开意解,梵光融融。故学友们深究《心经》,师之解意(《生命能》一书所载《心经》之下的一段文字)敬请重视,依此解意指导自己从理入达于行入,与原经参读领悟,勤修苦炼,埋我度众,必得大智慧。“大道与私我无缘”,故依六字真言深入禅定,只能于一念而无念,必至“无智亦无得”,才能与道合一、梵我一如,归返元真本源故乡。­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