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汇款催领单

个人日记

    前些天,突然心血来潮,想找出已搁置多年的书籍随便翻翻。在一本《中国文学史》的书中夹着两个信封:一个是连云港邮局寄来的;另一个则寄自连云港报社。
    看着这两个早已发黄且有些残缺的信封,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三十年前……
    那时,我在连云港海军某部服役,适逢全军开展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活动(即在服役期间学习一至几门实用技术,以适应退伍后的就业需要),部队学习气氛十分浓厚。
    我所在的连队,结合专业学习,分别开设了小学至高中文化课补习班,以及绘画、机电、无线电等学习班。
    在补习文化课的同时,我还参加了《山西青年》杂志社创办的刊授大学语言文学专业的自学。业余时间大都用来看书学习,每月津贴费也基本上都花在了买书和支付刊大资料费。以期通过自学,使自己有所进步。
    
说来也怪,连队领导似乎并不嫌弃我这个小学生。刚分到连队,就安排我协助老兵办黑板报。当年老兵退伍后,这个任务便落在了我的头上。
    从此,这块特殊黑板(高约2米,宽约6米,用水泥在营房面墙上做成),便成了我写字练笔的园地。
    
因为刊大设置了新闻写作课程,黑板报的主体也是新闻稿件,这给我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机会。 
    在我看来,黑板报它也是报,更是连队精神文明的“窗口”。因此,在稿件选择、版面设计、文字编排、色彩搭配、报头制作,以及插图的艺术性,字体的多样化等方面,我着实下了一番功夫。
    随着不断的摸索和经验的积累,黑板报办的有声有色,得到了战友们的好评和领导的肯定。这让
我感到了少有的自信。渐渐地,心里萌发了向报刊投稿的念头。
    1982年9月的一天,我将采写的一篇新闻稿寄往《连云港报》。当时对稿件是否会被采用并没有多在意。没想到,9月28日该报第三版刊出了此稿;次日,我又收到报社寄来的样报。
    10月9日,一份汇款单送到我手里。汇款人:《连云港报》;汇款金额:8角。我顿时明白,这就是那篇稿件的稿酬。
    虽说,这只是一篇“火柴盒”似的新闻稿,可毕竟是自己的文字第一次变成铅字见诸报端,还是难以掩饰心里的那份喜悦和激动。至于稿费,我完全没把它当回事,甚至不好意思让别人知道。以至于把汇款单随手扔到抽屉里。
    直到两个月后的11月29日,我的一位老乡在取信件时,发现了邮局给我寄来的汇款催领单,便刨根问底,我才不得不对他说出了实情。最后,我跟老乡约定:保守秘密,必有重赏!
    几天后的一个星期天,我和老乡如约来到邮局,终于取出了那笔“巨款”。随即到市面上买了些瓜子点心之类的零食,一路欢歌笑语,行进在归途中……
   

 







文章评论

幸福

[em]e192[/em] 坐上沙发再慢慢欣赏

绝碧幽兰

哎呀妈呃,好大一笔巨款呃!请客请客请客![em]e113[/em]

一片云

不管是上什么报,当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那份激动欣喜的心情是难以言表的。嘿嘿祝贺哈[em]e183[/em]

晓径香园

一首老歌将思绪拉回那个年代,记忆如此清晰,再次感受别样的温馨

悟语

在那年代,能写的人极少,特别是在部队,象你这样是姣姣者了,虽然是8 角,但已是沉甸甸的了。

悟语

喜欢这首歌,甜蜜的歌声,青春的年代。

千千

大哥好样的![em]e179[/em] 82年的8角在那时候还真的要算“巨款”哈,记得那时候俺上初中,一个星期才不到三元的生活费(包括一切开销 )。都说部队是培育人才的摇篮一点没错,依您现在的写作水平说您是一位小学生,叫谁都不信的,呵呵。 问候大哥,夏安!

我行我素

厉害厉害,那么小就开始赚钱了[em]e120[/em] 八毛耶,那个时候的八毛可以买很多玉米糊糊的[em]e128[/em]

我行我素

您说您您说您,一个小学生文笔就这么厉害,让我这个幼儿园毕业的情何以堪情何以堪啊[em]e111[/em]

幸福

这是人生第一桶金,也是一笔最大的财富,它将影响着你的一生,如今成功的你应该好好感谢它。[em]e179[/em]

木子馨香

忆起激情燃烧的年代还是那么兴奋吧,[em]e113[/em] 兄长挺厉害的哈,小学文凭,大学资历,并向资深军人致敬[em]e183[/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