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灭的追忆·(六)120分

个人日记

       坏景不长,不到一年的时间,我就要升六年级了。那时候学生升级就像官员熬工龄,不管你政绩如何,甚至不管你是否干没干人事,只要到了年限   都得晋级别、涨工资;又像是在菜市场论堆收青菜,只要谈成了,破的烂的你都得要。所以我也能蒙混过关,窝窝囊囊地成了一名初中生。那位姑姑老师的教学水平还停留在小学的水准上,所以不能继续度我成才;而那位从庄稼地里来的S老师则更干脆,哪来哪去的走了。看来学校也终于明白了,培养祖国的未来和侍弄庄稼还不是一回事,回广阔天地学大寨才是他的正经。进了初中班,新的老师对我已没什么成见,这时我又想起了学习。可小数、分数我根本没学,语文也有半年没交作业了,突然就学上了代数,那可真叫一个难啊。好在这几位新老师都好说话,不会我就问,老师也不含糊,有问必答。一段时间下来,我总算有了点长进,期中考代数时我挣扎着勉强及格。
       学完代数就要学几何了。这时我们又换了一位王老师。这位王老师相貌非常特别,矮墩墩的身材,黝黑的皮肤,一双有神的大眼睛,和人照面时总是把头微微低下而眼睛往上看。给人的印象就是不停的思考。特不拘言笑,标准的“一脸的官司”。最特别的就是非常重的络腮胡子。现在人们的喜好已是乱七八糟,大胡子和胸毛都有人追捧。可那时候人们喜欢的是郭剑光、严伟才式的奶油小生。害的 这位翩翩少年的王老师每天都得把腮帮子刮得泛着青光。据别的老师背后传言,他每天早上都是较着劲的刮胡子,一边用力刮还一边嘟哝着“你不让 我露脸,我不让 你露头”。
         这位不单长相特别,教学手段也特别。比如课堂提问,别的老师提问时,学生答对了就一脸的高兴,答错了就少不了几句批评。可这位却不管你回答的好坏,都是一脸的严肃,一边思考着一边点头示意你坐下。有一次刚一上课就提问我,问的是上一节课学的内容,我没回答好。——这还是前段时间落下的病根,一下课就等于刑满释放了,不注意温习功课。结果背功不足,靠自由发挥应付公事。接下来他又提出了一个和刚才那个问题相关联的新问题让 我回答。实际上,他提出的这个新问题就是我们这堂课要讲的内容。后来我知道,这就是他讲课使用的一种技巧:把学生答不上来的新问题作为他开讲的引子,这样可以有效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我当时说不知道,王老师就会借势言归正传,这事也就过去了。可我也忘记了这个问题上一节课是否讲过,如果老师讲过了我又不知道,那肯定挨批评。于是我就又凭着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自由发挥的一通。我们班里几个学习好的同学都有预习新课程的习惯,还有几个留级生也知道是怎么回事,见我目无一切的在那瞎掰就忍不住嗤嗤的笑,还有几位不怀好意地注视着我,等着看热闹。我回答完后,王老师也笑了,还非常罕见的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示意我坐下。然后大声的问同学们,“他说的对吗?”几个同学哄哄着“不对”!“但他回答的却很特别,”王老师慢条斯理的说到“一般的同学回答问题主要是靠记忆,回答的很流利,但却不一定真正的理解和掌握。虽说他没答对,但他却认真的思考了,这一点对我们以后的学习非常重要。以前在小学学习算数,主要是靠死记硬背,初中以后的数学,其逻辑性很强,我们只有通过认真的思考才能摸清它内在的关联和规律,领会它严谨的逻辑性。只有这样,我们才算是学会了这些定义和法则,并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充分利用。所以我要告诫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里,不要只是依靠背功,要像这位同学那样去思考。记住,你们以后学习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你们的思考能力。”
       不会吧!快两年了, 我一直是班里的三类苗,老师的白眼都快让我承包了。这次没答对问题,老师还转着花的表扬我。当时我从内心到脸部表情都统一成了受宠若惊。直到王老师说“下面我就和同学们讨论这个问题”时,我才从目瞪口呆中缓过神来。
         从这以后,我就有了学习的兴趣,尤其是数学,那真是来了劲了。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我念念不忘的就是那些公式和定义。当时我的自我感觉就是日有长进。说来也奇怪,以前根本没认真学习的小数和分数,现在一看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不知应算是触类旁通还是水到渠成。学习成绩也是一路飙升。在学校里,老师恳求我们这些后进生学习时常用的一个词就是要“急起直追”,而我当时的进步速度用这句话已不太确切了,应该是现在的一句名言“跳跃式发展”。不到半年的时间,我的学习成绩在班里已稳居前三,而数学的第一名舍我其谁。我在班里还当上了学习委员兼文艺委员。那时的感觉简直是春风得意坐飞机啊。
         这位王老师授课不单靠正面的批评和引导,还善于用激将法。 他来我们学校不久,就发现七年级的学生几何部分很不扎实,于是就决定用两周的时间重新夯实。正好我们也学到了几何。于是他就调换了课程让我们两个年级挤在一起上课。一开始我们还以为他是在偷工减料,一个羊是放,两个羊也是放,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可后来一看还不是这么回事。他讲课经常超时,有好几次都把下一节课的时间给占用了,害的上下一节课的老师夹着课本来了,一看他正在兴头上又灰溜溜的回去了。讲课少不了提问,他经常的做法是先提问七年级里学习一般的学生。如果答上来了就拉倒,要是答不上来让我们六年级学习好一点的学生会答。通常的结果是七年级的同学答不上来,而我们六年级的学生却回答的很好。要是碰上个脸皮薄的老大哥,不等老师 批评,自己就先红起脸来。
          那时候考试,不管是哪门功课满分都是一百分 ,不像现在,多少分的都有。——一次儿子考试回来一脸的沮丧,我问他考的怎么样,他回答“才80分”。我见他考了80分还这么不高兴,就以为他的上进心特强。后来才知道不是那么回事,那是150分的试卷。——我们学完了三角形后正逢期末考试。学校要对我们这段时间的学习进行摸底。考数学时,王老师又把我们和七年级弄到了一块,出了同样的五道题。王老师特别交代,每题20分,最后一题最难,但却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解法,如果哪一位在做好前四道题 的基础上,再用两种方法解出第五题,我就给他120分。相信结果你已经知道了:两个班级80名学生,只有我得了120分。            (待续)

         
                
 









文章评论

结了冰的海

看了你的故事也勾起我的回忆:那是在初一下半年的一堂代数课。记得教我们代数的是李老师,他人长得又矮又胖,同学在背后都叫他矮冬瓜[em]e112[/em]。当时李老师讲完例题就在黑板上出了一道题,叫班上的四个同学到黑板上去做,我就是其中一个,后来只有我一个人做对了。记得当时李老师在课堂上好一通表扬。最大的奖励是他居然宣布说,胡&#10008&#10008一个星期不用写作业。高兴的我差点儿没蹦起来。时至今日,偶尔跟女儿讲起这件事我的心里还会美滋滋的。

茶禅一味~

[em]e122[/em] [em]e122[/em] [em]e122[/em] 明明白白咱们的这位老先生是一位文武全才呀![em]e141[/em] [em]e140[/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