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智慧家庭转载的育儿日志《不快乐的教育,会毁了孩子一生!》
个人日记
不快乐的教育,会毁了孩子一生!
"教育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的。就像一根细小的芦管,你从这头输进去的如果是苦涩的汁水,在另一端流出的也绝不是甘甜的蜜汁。"——赫伯特•斯宾塞
一个关于教育的古老寓言
在很久以前,有三对年轻人,他们在同一天结婚,也在同一天向上帝祈祷:"万能的上帝呀,请赐给我们一个孩子,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请赐给他聪明、勇敢、爱心和健康。"第二年,正如这三对夫妇所求的,每一个家庭都生下了一个小宝宝。他们从此开始了快乐、麻烦、忙碌的生活。
二十年后,这三对夫妇又来到了教堂,向万能的上帝祈祷。
第一对说:"上帝啊,你为什么这样惩罚我们,我们的孩子现在完全成了一个暴戾的人。"
第二对说:"上帝啊,求你救救我们的孩子吧,他自私、贪婪,又一无所长,我们不知道他以后靠什么生活。"
最后一对夫妇说:"万能的上帝啊,感谢你给我们送来了一个好孩子,他热情,聪明,又有爱心,他简直成了我们快乐的源泉……"
这时候,教堂的穹顶上突然被一道光照亮,一个声音从这光中传出:"我的子民啊,二十年前,我应你们的要求,把三个可爱的孩子交给你们,他们都一样聪明可爱,这是在他们出生时你们都看到的。那个时候以及以后的几年,谁不是沉浸在孩子降生的喜悦中呢,谁不心怀感激地夸奖自己的孩子呢?我送到你们身边的孩子都是一样的聪明可爱,只不过每个孩子的特点不同罢了,他们每个人的潜能都足以使他们成为社会的骄傲。但是后来呢,你们之中的人,有的悉心去培养,像照料一粒麦种;有的却渐渐失去了耐心,不再去寻求教育孩子的方法,反而粗暴、简单地对待孩子,以致孩子越来越愚钝,甚至走向歧途。我的子民啊,难道你们还不明白吗?"
"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在你们中间,那些悉心照料和培育孩子的,并不全是富有的,有权势的,有的甚至屡遭厄运,但他们的信心和耐心使他们得到了应有的回报。有的尽管富有,但却早早地在教育上抛弃了自己的孩子……"
教堂里的三对夫妇,此时早已泪流满面。他们无不在心里重新审视自己和自己的孩子……
上面这则寓言故事来自《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一书,许多人认为,它道出了"教育"的真谛。
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所著的《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是一部对世界上无数家庭和学校都产生过巨大影响的著作,畅销一百多年,曾引发欧美国家教育变革,特别是在美国,斯宾塞的教育思想引领美国教育达30年之久,被誉为是一本奠定了美国近百年来人才优势的奇书。至今在世界许多国家的学校和家庭中,依然延续着斯宾塞"快乐教育"的理念。
在这本书中,斯宾塞不仅分析了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快乐教育的原则和方法,还强调了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父母们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点亮了一盏灯。
然而,要想教育好孩子,父母首先要学习如何教育孩子。斯宾塞认为,即便是饲养一头牛、一匹马,人们都知道应该去获取相关的一些喂养知识,更何况养育的是自己的孩子。不懂教育的父母,就如同一个做生意的人不会算帐、一个没有学过解剖学的人给人进行外科手术一样,一个对孩子身体、道德、心智方面了解甚少的父母如何去指导孩子,或许只剩下了各种武断的责骂、尖叫、惩罚和孩子无奈的哭声。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想改变孩子,父母就要改变己
家庭教育,实际上是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成长的过程。斯宾塞把孩子比作家庭的一面镜子,他能照出你内心的一切。你快乐,他也快乐;你烦躁,他也烦躁;你暴戾,他也暴戾……
有了这面镜子,父母们就有了改变和提高自己的机会。同时,父母的改变也使孩子发生了变化,教育就在无形中产生了效果。
教育应该是快乐的,不快乐的教育会毁掉孩子
斯宾塞认为,教育应该是充满快乐的,当一个孩子不快乐时,他的智力和潜能就会大大降低。呵斥和指责不会带来什么好的结果。教育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的。就像一根细小的芦管,你从这头输进去的如果是苦涩的汁水,在另一端流出的也绝不是甘甜的蜜汁。
孩子在情绪低落、精神紧张的状态下,他的信心会减弱,这时即使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来面对他们,也不会有任何办法,相反如果在他们快乐的时候,学习任何东西都会比较容易。因此,要想教育好孩子,唯一的方法是把他们的情绪调节到快乐、自信、专注,然后开始学习。许多孩子被认为没有天赋、天生比其他孩子差,其实并非如此,只是教育者的方法不得当而已。
斯宾塞认为,上帝赋予每个孩子不同的禀赋和特质,目的是希望他们将来能成为各个领域的有用之才,而这一点,常常会被许多父母所忽视。孩子们因此还被父母责骂,使得他们常常不快乐。我们都应该认识到,即便是一个天才,也有可能被不快乐所扼杀啊!
斯宾塞认为要做一个快乐的教育者,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不要在自己情绪很糟时教育孩子,因为这时容易把这种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
2、不要在孩子情绪低落或刚刚哭闹之后开始教育和强迫他学什么。这样你常常会根据不好的教育效果,而误认为自己的孩子天赋太差。
3、努力营造快乐、鼓舞的家庭教育气氛,让孩子有实现感和成就感。
4、努力做一个乐观、快乐的人。一个快乐的人看孩子时,更多的是看到他的优点,而一个忧郁不开心的人看到的更多的是孩子的缺点。
快乐教育的最佳方法是友好和鼓励
斯宾塞认为,孩子对恶劣的、否定性的环境有天然的反感。这种反感的情绪尽管会因为害怕而有所克制,但这不利于接受任何知识。在这种状态下,他所学到的传授知识者的坏习惯反而比获得的知识更多。
我是如何丢掉孩子的信任得?
亲子之间,最重要的不是可以教孩子什么,而是,紧紧拉住父母与孩子间,那条名叫“信任”的线。
有一段时间,母亲来台北疗养身体时住在我家,一天,正准备用餐了,母亲随口说了:“弹弹,快来吃饭,看妳跟外婆比赛,谁吃的最快?”,那时候的我正在炒最后一个菜,听到这样的话,我马上回:“妈,吃饭有什么好比的?如果吃太快噎着了怎么办?吃饭就单纯享受吃饭,孩子有自己吃饭的步骤,比赛干嘛?”
因为我说了这样的话,母亲从此以后闭嘴,不再对我的孩子随意给批评与批判,也不干涉我的教养,她静静地看着每个孩子在教养中的大不同,产生的不同个性的孙子,一直到最近,母亲说出这件事,我才懂,母亲对我跟女儿的尊重,其实是我争来的,母亲感叹地说:“反正我说也没用,从小妳就是个讲不听的孩子。”
这半年多以来,我的人生有几个重大的改变,每一件事情,都足以改变我的未来,也改变我家中的未来,然而,慢慢的我发现,这些事件也仅止于发生在我的身上,我跟老公女儿一起面对承担,却从来没有一点点想跟父母说的意念。
我在想,问题在哪里?我跟父母的关系不是已经改善很多了吗?为何很多事情,我还是不想说?为何很多事情我根本不想听父母的意见?
后来,有一个网友看了我的文章后说:“不是每个孩子都跟妳的孩子一样,可以跟父母聊”、“不是每个孩子都可以用说的。”
那时候的我想,为何这些孩子承受了所有的责怪,而父母却不去想,“到底我做错了哪些事情让孩子不愿意跟父母聊?”,“为何孩子不想听我的意见?这中间出了什么问题?”
于是,我想起了小时候,当我跟妈妈说起人际关系的困境时,母亲只会说“不要吵架”、或是“一定是妳脾气不好”、“干嘛理那种人?”
是的,我每一句话只要开口,就是被评价、被指责、被骂、被打分数,当父母想要跟我“聊”的时候,我听到的不是父母想帮忙,而是“说教”跟想“控制我”的行为,只是态度有差而已,于是,我不但闭了嘴也关上了耳朵。
我对父母的信任,随着每次我开口就被评价、每次说话就被骂、随着他们偷听我讲电话、偷看我的日记,随着自己想摆脱父母的控制而慢慢崩解,只因为,我越来越不相信父母是真心想听我说话,也不相信,父母是真心想要帮忙,更不相信,他们是想跟我“聊”。
慢慢的我不相信父母说的“有事情可以告诉爸妈”、我不相信只要开口就可以得到父母的帮助、我不相信大人。
这种不相信大人的心态,不只在家中还在学校发生,当我们有任何问题想要请老师帮忙的时候,老师的处理方式也只是抓来骂,让问题更糟,如果被欺负,告诉老师之后,老师的处理是一种出卖,只会害自己被欺负的更惨,慢慢地没人相信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学校的辅导室对满肚子困惑的孩子们来说,形同虚设。
我在成长的过程中,失去了对大人的信任,在人生中需要帮助的每一刻,都失去被帮忙的机会。
这样的“沟通方式”一直用到了爱情与婚姻上,在与亲密爱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不是用骂的,就是闭上嘴巴,甚至关上了耳朵,当朋友的时候还可以自在地聊天,当情人的时候,我总是自以为自己已经有权利不自觉的挑对方的某些话一直评价与批判,两人之间,不是说话越来越冲,就是越来越沈默,慢慢的让我的爱情路越走问题越多,终究分手。
后来的我发现,为何当我站上了某种“角色”,我就觉得自己有权力控制对方?当我从朋友变成了“女朋友”,当我从女朋友变成了“老婆”,当我从一个女人变成了“妈妈”,我就好像有资格可以在男朋友、老公、孩子跟我聊天的时候,回覆的是评价、说教与不以为然,所给的方法也是带有威胁性的“控制”?
当我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花了许许多多的努力,重新学习着倾听,重新学习着说话中不给评价,重新学着同理对方,一直到现在,我都无法完完全全地摆脱以前的习惯。
现在的我,当了妈妈,一路看着几个孩子的成长过程,看着共玩团、共学团的孩子长大的过程,当我开始慢慢看得懂孩子的行为取决于大人的对待时,当我看懂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我总会鸡婆的想要出手帮忙,却常常被不想面对的父母攻击,也帮不到孩子。
后来有一次,我问郭老师为何想跟孩子谈,那个孩子却连眼神都无法定格好好谈?是不是有些孩子就是“讲不听”?
郭老师那时候才说:“你看那个孩子不敢面对大人的眼神,其实是父母对待他的方式,已经让这个孩子对大人失去了信任,当一个孩子无法相信大人的时候,是谁都很难帮到他的。”
那时候的我才懂,不是孩子天生不会跟大人聊,也不是孩子天生不愿意听大人说话,而是,孩子在父母的开玩笑、捉弄、责骂中一点一滴中失去了对大人的信任,这样对大人的不信任,慢慢地封闭了自己的真心,慢慢地把自己陷入了孤单,孤单地面对一切,甚至穿起了盔甲对抗大人。
失去对大人信任的孩子,即使有人想要帮这个孩子,即使遇到好的老师,遇到贵人,也会让想帮助的大人,有使不上力的挫折。
慢慢的,我很害怕看到某个孩子看待大人的眼光变成了仇视,很害怕看到某个孩子看大人的眼光是闪烁,很怕看到孩子看到大人的眼光是不以为然,很害怕孩子开始展开对大人的攻击,这样的孩子失去了对大人的信任,慢慢的他也会闭上嘴,连对话都很难,更何况跟大人“聊”,孩子关起了跟大人谈话的那个门,用冲撞与反抗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与不受想被控制。
女儿五岁三个月的时候,一个她很喜欢的朋友很喜欢制造女孩间的秘密,她常常偷偷的告诉女儿说:“不要跟妳妈妈说,你把钱给我”、“不要跟大人说,我们去做...”、“这是我们的秘密,不要跟大人说会被骂。”
后来,我慢慢地发现,女儿有时候会欲言又止的对着我,不知道女孩间秘密的我总会告诉女儿:“宝贝,我不是妳,所以不知道妳在想些什么,如果妳不说,我就不会知道,也不能够帮忙。”
于是,女儿会告诉我某些事情,当她朋友说:“这个跟大人说会被骂。”,她说了却不会被骂,还可以把所有心中的疑问解开时,她才慢慢的又开心的跟我聊个不停,有一天她很困惑地问我:“为什么某某某跟我说的秘密都不能跟大人说?”,我问:“你有问过她为什么不能说吗?”,女儿点点头说:“她说,爸爸会骂也会打,妈妈不会打不会骂却会一直讲一直讲很久(说教)。”
我问孩子:“妈妈会这样对你吗?”,女儿摇摇头说:“不会!所以我才不懂为什么不能说?我觉得跟你说很棒,说出来,你都会帮我。”,那时候的我才懂,原来,对大人的不信任也会因为同伴的影响,而让孩子挑起敌视大人的情绪,不被影响的孩子需要在成长的过程中累积多少对父母的信任才能对抗?
亲子之间,最重要的不是可以教孩子什么,而是,紧紧拉住父母与孩子间,那条名叫“信任”的线。
那些父母最害怕孩子结交所谓的“坏朋友”,或许不是行为坏,而是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受伤太重,失去了对大人的信任,其他父母真心害怕的是,自己的孩子被这样的朋友挑起了对大人的“不信任”,而产生的所有反抗。
如果父母忽视了孩子间的互相影响,又该用多少的时间找回孩子对大人的信任?
当孩子对父母的信任不够时,被朋友一挑起对大人的仇视,任何人都很难有机会可以帮到这个孩子。
文章评论
- 空间小站
- © All rights reserved.